田茂功 馬秀君 史華勝
河南省鶴壁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 458030
前列腺增生癥(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見疾病之一,由前列腺實質細胞數量增多導致前列腺體積增大所致,排尿困難、尿頻、尿急等為主要的臨床表現[1]。由于前列腺體積增大、平滑肌肌張力發生改變、膀胱逼尿肌變化等原因導致患者伴有排尿功能障礙,引起尿潴留,會進一步導致患者病情惡化[2]。目前手術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而對于不能耐受手術或不愿行手術治療的患者通常選擇藥物進行保守治療。愛普列特聯合鹽酸坦索羅辛為臨床首選治療BPH的方案,其中愛普列特為選擇性的和非競爭性的類固醇Ⅱ型5α-還原酶抑制劑,可導致增生的前列腺體萎縮;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為可選擇性阻斷感神經α1受體,主要治療排尿功能障礙。在臨床中發現應用上述藥物常規劑量治療BPH的前期療效較好,然而隨著治療進程的延續,療效逐漸不理想[3],因此增加給藥劑量能否改善臨床療效為臨床研究的一個熱點。故本文將探討短期不同劑量愛普列特與鹽酸坦索羅辛對BPH并尿潴留患者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我科2021年1月—2022年4月95例BPH并尿潴留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C組(47例)和O組(48例)。其中C組年齡55~70歲,平均年齡(62.39±4.35)歲;病程13~48個月,平均病程(36.28±6.28)個月;前列腺增生程度:Ⅰ度12例,Ⅱ度20例,Ⅲ度15例。O組年齡55~68歲,平均年齡(62.13±4.20)歲;病程13~52個月,平均病程(37.11±6.52)個月;前列腺增生程度:Ⅰ度15例,Ⅱ度23例,Ⅲ度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納入標準:(1)經彩超、臨床表現等綜合診斷為BPH[4],合并尿潴留;(2)對本研究所用藥物不過敏;(3)治療依從性良好;(4)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免疫系統疾病;(2)既往前列腺手術史;(3)前列腺癌、膀胱腫瘤患者;(4)合并神經源性膀胱尿道狹窄;(5)伴有尿道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統感染疾病者。
1.2 方法 C組:口服愛普列特片(江蘇聯環藥業,H 20010669,5mg/片),5mg/次,2次/d;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杭州康恩貝制藥,H20050285,0.2mg/粒),0.2mg/次,1次/d。O組:口服愛普列特片(廠家規格同C組),10mg/次,2次/d,聯合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廠家規格同C組),0.4mg/次,1次/d。兩組均接受4周的治療,隨訪至治療結束后。
1.3 觀察指標 (1)前列腺癥狀與體積:于治療前、治療2周與4周后分別采用國際前列腺癥狀(IPSS)[5]評分評價。IPSS包含了與排尿癥狀有關的7個問題,每個問題得分0~5分,總評分0~35分,其中0~7分、8~19分、20~35分分別表示疾病癥狀的輕度、中度、重度。并測定患者的前列腺體積(PV),測定方法:讓患者適當憋尿,行直腸指診及B超檢查前列腺,測定前列腺的左右、前后、上下徑,前列腺體積=0.52×三徑線之積。(2)尿動力學指標:于治療前、治療2周與4周后,測量殘余尿量(PVR)、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PVR測定方法:患者先憋尿以充盈膀胱,然后排空尿液,行超聲檢查評估膀胱內的尿量,測量膀胱充盈的徑線計算PVR。Qave、Qmax測定方法:患者按照日常的排尿習慣和體位將尿液排到一個與電子設備相連的收集容器中,檢查前需囑咐患者適量飲水,男性通常為立位排尿。(3)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尿轉化生長因子α(TGF-α)水平:于治療前、治療2周與4周后采集患者的晨時空腹血,采用化學發光法測定PSA水平,試劑盒由上海酶聯生物提供;收集患者的晨時中段尿,采用放射免疫比濁法測定TGF-α水平,試劑盒由邦景生物公司提供。(4)不良反應:統計兩組患者在觀察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1 兩組前列腺癥狀與PV對比 治療前,兩組的IPSS評分與PV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2周、4周后,O組的IPSS評分及PV低于C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前列腺癥狀與PV對比
2.2 兩組尿動力學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的PVR、Qmax、Qave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2周、4周后,O組的PVR低于C組,Qmax、Qave高于C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尿動力學指標對比
2.3 兩組血清PSA與TGF-α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的血清PSA與TGF-α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2周、4周后,O組的血清PSA水平與TGF-α水平低于C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PSA與TGF-α水平對比
2.4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O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8.75%,與C組的12.77%比較無統計學差異(χ2=0.790,P=0.374>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n(%)]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BPH的發病率也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為中老年男性人群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BPH的發生與患者體內的雌雄激素水平失衡有關,發病后可引起排尿困難[6]。由于BPH有可能引起膀胱出口梗阻,并通過降低排尿期膀胱內的壓力差而損害排尿功能,因此尿潴留是BPH的常見并發癥,降低排尿阻力、縮小前列腺體積是臨床主要的治療方向。治療方案為口服常規劑量的α受體阻滯劑聯合5α-還原酶抑制劑,然而實踐中發現患者接受1個月多的治療后仍舊無法自主排尿,常規用藥劑量治療BPH的療效欠佳[7]。本文探討增加用藥劑量治療BPH的效果及對排尿功能的改善情況。
尿流率是逼尿肌收縮力和膀胱出道阻力相互作用的反映,尿流率下降與流出道梗阻、逼尿肌收縮力受損或排尿量減少有關。本文結果發現:治療2、4周后,O組的IPSS評分、PV及PVR低于C組,Qmax、Qave高于C組,表明短期大劑量的愛普列特聯合鹽酸坦索羅辛能有效縮小BPH患者的前列腺體積,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并緩解疾病癥狀,結果與汪洋等[8]報道一致,均證實了增大兩藥劑量治療BPH的有效性。筆者分析:愛普列特可抑制睪酮轉化為雙氫睪酮,能降低前列腺中雙氫睪酮含量,進而使得增生的前列腺體萎縮,從而改善由于前列腺體積增大導致的膀胱流出道梗阻,促進Qmax、Qave增加。α1-A受體主要分布在人體尿道、膀胱頸部、前列腺等處,鹽酸坦索羅辛可松弛這些部位的平滑肌,降低前列腺尿道壓力,恢復膀胱、輸尿管等與排尿功能相關的組織功能,增強自身的控尿能力。兩種藥物聯合,通過減輕膀胱出口、輸尿管的梗阻、拮抗平滑肌改善排尿功能,增加藥物劑量能增強其效果,因此大劑量藥物的治療效果更好。
PSA由前列腺上皮細胞分泌產生,其生理功能是防止精液凝固,有極高的器官特異性,通常為診斷前列腺癌的標志物,在BPH中也可見PSA水平升高[9]。TGF-α的作用是與EGFR結合調節轉錄因子活性、細胞增生,與內皮祖細胞、尿道附近平滑肌增殖等關系密切,可作為BPH病情的評估指標,尿中TGF-α水平越高提示BPH病情越嚴重。本文結果顯示:O組的血清PSA與尿TGF-α水平低于C組(P<0.05),表明短期大劑量的愛普列特片聯合鹽酸坦索羅辛促進BPH病情緩解的效果更好。愛普列特通過抑制睪酮轉化為雙氫睪酮而降低前列腺腺體內雙氫睪酮的含量,導致增生的前列腺體萎縮。鹽酸坦索羅辛對尿道、膀胱頸部、前列腺中存在的α1受體和前列腺平滑肌具有高選擇性的阻斷作用,使得平滑肌松弛,降低尿道的壓迫和尿道內壓,降低尿道內壓曲線中的前列腺壓力,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增大劑量使前列腺萎縮的效果和改善排尿功能的效果更好,因此促進病情緩解的效果更好。
此外本文結果發現:兩組的不良反應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表明增加兩種藥物用藥劑量的安全性較好。愛普列特的毒理研究表示:重復給藥實驗中,雄性SD大鼠和雄性Beagle犬分別給予口服愛普列特30mg/(kg·d)、100mg/(kg·d)、300mg(kg·d)和10mg/(kg·d)、100mg/(kg·d)連續180d,結果發現除了對動物前列腺和精囊有影響外,未見對其他臟器有明顯的影響,表明愛普列特的安全性較好。鹽酸坦索羅辛的毒理研究表明:雄性大鼠使用單劑量或多劑量300mg/(kg·d)本品僅會導致生殖功能下降,但這種作用是可逆的,在停藥3~4周即可恢復正常。而本研究中未觀察到生殖功能下降的情況。
綜上所述,短期大劑量的愛普列特片聯合鹽酸坦索羅辛能有效降低BPH患者的血清PSA與TGF-α水平,緩解患者的疾病癥狀,且不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