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榮
摘要:人員密集場所消防事故具有規模大、傷亡人數多、經濟損失大、社會不良影響嚴重等特點,事故的發生多為安全通道設計不合理、常閉式防火設備維護不及時、電氣設備使用管理不當、消防設施不齊全等因素所致,因此,基于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檢查現狀,對其消防監督檢查重點進行探究,進而提出針對性監督檢查對策,以期切實提高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檢查實效。
關鍵詞: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檢查;重點;對策
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使我國人員密集場所規模不斷擴大、人流量日益增多,由于環境相對復雜,易燃物、可燃物難以控制,從而增加消防事故發生概率;加之目前消防監督檢查工作中仍有漏洞,消防風險無法及時識別,一旦發生火災事故,難以快速控制,致使安全風險升級。針對以上情況,應提高消防監督檢查效力,因此,進一步深入分析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檢查重點與對策具有必要性與迫切性。
1 人員密集場所消防事故特點
1.1? 事故規模大、傷亡人員多
根據GB50016—2014(2018年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給出的解釋,人員密集場所是指面積大且能夠同一時間聚集較多人的場所,如電影院、營業廳、醫院門診大廳、劇院等,此類場所面積大、人員密集、消防火災隱患多、狀態難控制,發生消防事故后人員慌亂,難以維持良好秩序,大量人員涌向逃生出口,造成出口擁堵并引發踩踏,降低場所內人員逃生概率,進而增加傷亡率[1]。
1.2? 經濟損失大
在商業、勞動生產等人員密集場所內,通常配備大量價格昂貴的設備,且裝飾裝潢成本高,發生消防事故后,若救援不及時,事故波及范圍大,使大量裝修裝飾材料、建筑內部設備、商品被損壞,將會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1.3? 社會不良影響嚴重
人員密集場所主要是營利性質或為民眾提供公共服務的場所,發生消防事故后,不僅帶來嚴重經濟損失,也使民眾的安全感下降,對此類型場所的消防安全防護能力、城市消防監督檢查工作產生懷疑,一些企業也因此喪失口碑和大眾信譽,在市場中失去核心競爭力,難以繼續發展。因此,人員密集場所消防事故對社會秩序、經濟發展也有著嚴重的不良影響。
2 人員密集場所消防事故發生原因分析
2.1? 安全通道設計不合理
由于建筑內部結構與功能不斷革新,加之缺少簡潔明了的指示,導致消防事故發生后,民眾無法立即找到逃生出口,從而增加風險指數。而在我國建筑行業的相關法律規定當中要求人員密集場所必須建設專門用于消防的安全逃生通道,以便在發生火災等事故時,有秩序地從通道中逃離,疏散群眾遠離火災現場。但在消防監督檢查中發現,安全通道常被雜物占用;安全通道設計不合理,一些大型建筑中安全通道僅有一條,且位置隱蔽,未設置合理指示標識;諸多商場類建筑為擴大營業面積,擅自縮小安全通道空間與面積,均導致火災發生時安全通道無法發揮疏散人員的作用[2]。
2.2? 常閉式防火設備維護不及時
根據國家規定大型公共建筑、人員密集場所必須配備常閉式防火設備,以便在發生火災時能夠及時控制火勢,為逃生爭取時間,最大程度降低傷亡與損失。但因建筑管理、消防監督檢查等多個工作環節的疏忽,一些人員密集場所內的常閉式防火設備長時間得不到維護,功能與作用喪失,火災發生時無法發揮實際效用;加之一部分建筑管理人員對消防安全認知不足,未能嚴格按照要求設置常閉式防火設備,均增加了火災對人員以及建筑內部物品的危害程度。
2.3? 電氣設備使用管理不當
人員密集場所電氣設備數量多、電能消耗量大,導致用電負荷高,線路老化加劇,但維護不及時;同時,也經常出現使用不當、設計不合理,導致線路短路,電氣設備連接電源時出現打火現象,進而引發火災;此外,商場等營利性質人員密集場所,由于商家常常更換,對電路情況了解不透徹,但為了滿足用電需求,私搭亂接現象普遍,導致建筑內部電線布局混亂,線路運行壓力增加,火災風險發生概率也進一步提升。
2.4? 消防設施不齊全
根據規定要求人員密集場所必須配備消火栓、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自動滅火系統、防排煙系統,并設有獨立的消防控制室,配備消防電話、消防應急廣播、滅火器、空氣呼吸器、消防梯、消防斧等工具,以便火災發生時,能夠及時控制火勢,抑制險情蔓延。但從消防監督檢查情況來看,一些場所內管理人員消防意識落后,消防設施不齊全,且經常出現設備老化、工具損壞等情況,無法在火災發生時進行自救和險情控制。
3 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檢查現狀
消防監督檢查工作由我國消防救援機構承擔,依法對機關、企事業單位、團體是否遵守消防法律法規進行監督檢查、查處違規違法行為,目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建筑工程消防監督審核管理規定》《消防監督檢查規定》等法律規章的支持下,我國各地市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檢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對此類場所消防事故形勢、消防設施配備情況有了基本掌握;下一步應基于監督檢查結果調整消防監督檢查方案,避免在工作上出現死角,優化火災安全事故治理體系,保障消防安全形勢穩定[3]。但通過消防監督檢查中人員密集型場所暴露的消防安全問題可以看出,當前消防監督檢查工作仍有較大提高空間,需要加強消防基礎建設監督檢查、加強消防安全宣傳教育,不斷提高消防監督檢查工作效力。
4 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檢查重點
4.1? 消防設施設備情況
制定消防基礎設備安裝建設計劃,以社區街道為單位,統計人員密集場所類型、消防設備建設情況,依法給出消防基礎設施配備標準,監督各場所執行要求,推進消防監督檢查有序進行,并能夠及時針對各場所消防設備建設情況提出指導與意見。具體來講,人員密集場所必須按照要求配備消防器材設備,建設滅火系統,對于存在獨立門面房的建筑,應按照分樓層原則進行消防設施配備;合理劃分防火分區,在合適位置安裝自動火災報警系統、自動噴淋系統;建設防火墻、設置防煙分區,降低煙氣擴散速度,當火災發生時,抑制煙氣干擾,使人員快速疏散;要求新建的公共性人員密集場所所用材料必須為非可燃性,所用消防器械質量與性能應經過國家驗證,必須安裝應急廣播系統,指導人員疏散[4]。其中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是重點檢查對象,監督檢查時,除報警閥組應保持正常工況外,高位水箱的水量、水位是至關重要的。
4.2? 安全疏散系統設置情況
第一,檢查人員密集場所的疏散樓梯設置。普通樓梯間一般適用于24m以下的建筑;封閉樓梯間一般適用于32m以下的建筑;當建筑物室內疏散樓梯間不能夠滿足發生火災時的疏散要求時,可以設置室外疏散樓梯間,室外疏散樓梯間的樓梯要具備一定的耐火性;防煙樓梯間一般適用于高度超過32m的建筑。
第二,檢查安全出口的設置。人員密集場所的安全出口不能少于2個,單層地下建筑面積不大于500m2時可設置1個安全出口和防火門。電影院、禮堂等安全出口要在2個或以上。單層公共建筑面積小于200m2時應該設置1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一般安全出口的寬度不小于60cm,高層建筑的安全出口寬度應為1m以上。
第三,檢查疏散通道是否符合安全標準。人員密集場所疏散通道的吊頂要使用非燃燒的耐火材料,且疏散通道不宜過長,否則疏散人員過多時容易發生踩踏事故。疏散通道要明亮暢通,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排煙功能。
第四,檢查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標志。人員密集場所的疏散樓梯、疏散通道等處都應安裝應急照明燈,且其材質應是耐火性強的非燃燒材料,保證在火災發生時能正常照明,使得疏散工作順利進行。疏散指示標志應在疏散通道及拐角處設置,以便給受困人員指明逃生方向[5]。
此外,若區域內人員密集場所相對集中,應設立應急避難場地,當附近火災發生時,民眾可在場地內避難。
5 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檢查對策
5.1? 健全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培訓體系
5.1.1? 實現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全面覆蓋
消防監督機構應安排專員深入人員密集場所,針對民眾特別是建筑管理人員展開消防安全知識宣傳工作,并聯合建筑行業管理部門、社會各界力量,利用多元宣傳渠道、多種宣傳形式傳遞消防安全知識。在場所內設立消防宣傳專欄、廣播消防安全知識、設置消防公益廣告牌等,引導民眾做好自我防護。此外,將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同文化事業聯系起來,以消防書畫賽、文藝演出、征文等活動,使各行各業民眾參與到活動中,形成當地獨具特色的消防文化,進一步強調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深化消防文化內涵,吸引更多民眾積極參與學習,進而提高消防安全宣傳教育效果。
5.1.2? 優化宣傳教育方式
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可通過學校、媒體、固定教育三種模式覆蓋各個年齡層人員,也使各類型人群選擇合適的方式接受教育。在學校,開展“消防宣傳進校園”活動,加強對師生的培訓,使其掌握必備的消防安全知識;推廣《中小學消防安全知識必讀》等讀本,幫助學生從小樹立消防安全意識。通過媒體以廣播、報紙、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宣傳消防安全知識,并開發消防知識游戲、模擬軟件等,充分利用網絡作為宣傳教育陣地,以更新穎的形式傳播消防安全知識。利用固定教育模式加強對消防監督檢查人員的培訓,通過消防博物館、消防培訓基地等場所開展培訓活動,組織消防機構人員接受消防知識宣傳以及專業技能培訓,不斷鞏固消防技能、知識基礎,形成消防安全宣傳意識,使其在開展工作期間積極滲透消防安全知識,并準確識別安全隱患,提高監督檢查工作時效性。
5.2? 加大消防監督檢查力度
5.2.1? 優化監督檢查工作機制
落實工作程序,減少監督檢查中的紕漏,如在消防安全復查環節,掌握各個人員密集場所以往的檢查結果,執行全面復查程序,逐一審核已經發現、確定、識別的火災隱患整改情況,詳細記錄在執法日記當中,對于未按照要求整改的情況應立即問責當事人、負責人,要求其詳細說明理由,該過程也需詳細記錄,并拍照或進行執法過程錄像,確保執法期間能夠嚴格依照我國法律規定對違法違規行為作出行政處罰;優化安全指導服務機制,應充分認識到人員密集場所的消防監督檢查工作是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目標的,必須始終堅持為民服務的思想,利用安全指導服務機制對社會消防監督檢查以及消防安全管理的地位加以界定,推動各人員密集場所積極配合日常監督檢查工作,且為了緩解消防機構執法壓力,可以聯合社區、派出所等單位深入大型公共場所內指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實,并通過逃生訓練、安全教育、隱患提示等不斷強化民眾消防安全意識、完善消防基礎建設,并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及時舉報、投訴人員密集場所內存在的消防隱患。
5.2.2? 提高執法工作嚴謹性
根據國家法律規定,必須保障執法程序的規范、嚴謹,所有參與消防監督檢查的工作人員必須持證上崗,針對省級以上部門、機關單位下達的指令與任務,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完善,形成規范系統的工作程序;在正式開展監督檢查工作前,應制定檢查證、內部審批制度,符合審批條件獲取監督檢查執法工作證件,才能夠正式參與到監督檢查過程中。在開展工作期間,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準確確定檢查內容并制定嚴格的標準、要求,貫徹落實持證檢查制度,避免消防監督檢查工作的隨意性。此外,為提高工作嚴謹性,應明確監督檢查工作的重點、次重點,做好工作部署,如在監督檢查中應對安全通道的位置、出口進行重點檢查,要求建筑占地面積達到50m2以上時安全通道至少應設置兩個出口,建設安全通道的樓梯及其他建筑材料均為非燃性材料,安全通道的門應向外開,不得設置安全網、推拉式門窗,以上情況未達到標準時,消防監督檢查人員有權利責令整改,對于營業類場所未及時按照要求對違規情況進行整改時,需吊銷營業執照,依法移交相關部門進行處理。
5.2.3? 完善消防監督檢查工作制度
完善的工作制度是提高消防監督檢查水平的重要基礎,各地區需要根據國家規定與地方情況制定更切合實際的消防安全規則、監督檢查工作制度,例如,構建起信息化管理平臺,建立火災應急數據庫,以此作為監督檢查以及火災救援的行動基礎。數據庫能夠對區域內消防站的位置、消防設施配備情況進行顯示,并給出人員密集場所空間分布、建筑內部結構示意圖、疏散場所位置圖等,可準確掌握場所內可容納人流量、周圍交通情況、醫療資源分布情況等,基于此展開監督檢查工作,能夠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響應速度。此外,還應落實責任制度,為避免消防監督檢查隊伍不專業、工作落實不到位,需明確每個崗位的責任主體,并對人員的執法依據、執法權力以及對崗位能力要求進行明確,在開展工作期間認真落實工作,當工作上出現漏洞與問題時,負責人應積極主動承擔責任,如實上報結果,積極配合后續調查,以此強化監督檢查人員的責任意識,在開展工作期間有目的、有意識地規范行為,保障消防監督檢查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玨.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檢查工作的探討[J].中國設備工程,2021(24):188-189.
[2]唐鋮.人員密集場所的消防監督檢查要點[J].消防界(電子版),2021,7(19):116-117.
[3]張珊.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檢查要點分析[J].消防界(電子版),2021,7(16):90-91.
[4]郭威.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檢查工作思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1,11(23):188-190.
[5]郭鵬.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檢查主要內容探討[J].科技資訊,2016,14(1):147-148.
Analysis of key poin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ire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in assembly occupancy
Zhang Jirong
(Changzhou Municipal Fire and Rescue Brigade, Jiangsu Changzhou 213002)
Abstract: Fire accidents in assembly occupanc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cale, many casualties, large economic losses, and serious social adverse effects. Accidents are mostly caused by unreasonable safety passage design, untimely maintenance of normally closed fire equipment, improper use and management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and incomplete fire facilitie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re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in assembly occupancy, the key points of fire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are explored, and then targeted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hoping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fire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in assembly occupancy.
Keywords: assembly occupancy; fire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key point;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