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鵬
家有“小神獸”,是否時常會在某個周末為“去哪兒遛娃”發愁?家門口的兒童之家在哪里?就近有沒有科普實踐基地?哪些公共場所適合讓孩子玩耍……近日,寧波市北侖區打磨了半年的兒童友好手繪地圖正式出爐。
(5 月23 日《現代金報》)
這張“遛娃地圖”以“1 張主圖+11 張附圖”的形式展示,覆蓋北侖全域文體空間、實踐基地、兒童之家、婦女兒童綜合服務驛站、母嬰室等適兒化公共場所點位,以及游學路線。據悉,這也是寧波第一份以“一米高度”視角繪制的地圖。“遛娃地圖”畫美了“兒童友好”。表面上看,這只是一張地圖,但地圖背后,則是城市打造“兒童友好城市”的成績。簡單來說就是:
“遛娃地圖”得有內容,得有“可以遛娃的地方”,而“遛娃的地方”并不只是“熱鬧的地方”,而是“適合孩子玩的地方”,而是他們打造了一批“兒童友好設施”:戚家山街道有李氏家族紀念館、“紅聯蔚斗”廉政主題文化展覽館;小港街道有貝發文創研學基地、北侖區兒童友好綜合文體中心;新碶街道有兒童友好氣象研學基地、生態文明教育館、賀友直紀念館;大碶街道有北侖森林植物園、九峰山兒童友好戶外體驗區……
一個小小的區,每一個街道都有“適合兒童游玩的地方”,每一個巷尾都有“適合兒童休憩的地方”,處處都能找到“兒童閱覽室”“兒童研學場”“兒童文化園”。一張小小的“遛娃地圖”里,詳細標注了全區最具代表性且適合兒童游覽、參觀、體驗的公共空間。而配合主圖發布的11 張附圖,則具體細化了轄內11 個街道的各個點位。沒有“兒童友好景點”,沒有“兒童友好設施”,沒有“兒童友好文化”,也就不可能繪制出一張“遛娃地圖”。
打造兒童友好城市,不是簡單在城市的設施上繪制一些“適合兒童看的繪畫”,而是需要真正建設一批“兒童友好型的場所”。眼下提倡生育二孩、三孩。可以說,在這種社會氛圍里,需要我們加大力度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讓孩子健健康康地成長,讓孩子快快樂樂地成長,才是兒童友好城市的本質。延伸了來說,我們還需要大張旗鼓地建設質量優質的中小學校、服務良好的看娃場所,讓“兒童友好”從概念落地為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