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輝



主持人語:清代的圖甲制度,是由明代里甲制變質延續至清代的戶籍田土登記和賦稅征收系統。由于清朝正式頒行的典制中沒有直接規范里甲制度的條文,學界過去一般認為清代以保甲制取代了里甲制。但實際上,在清代,許多州縣仍然一直沿用從明代里甲制衍變出來的圖甲制度,雖然在具體形式和運作方式上,各地有很多的差異,但作為戶籍田土登記和賦稅稽查征收的系統,圖甲仍然是官府連接基層社會的基本制度。近年來,隨著在鄉村中搜集到的大量民間文書的利用,年輕一代學者對清代圖甲制度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從多個方面揭示了圖甲制在清代基層社會中運行的實態。這些研究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對清代基層社會組織的認識,開辟了從下而上的制度史研究路徑。本專欄收入幾篇文章的作者,在這個領域研究耕耘多年,成績斐然,讀者從這幾篇文章可以看到他們對圖甲制研究的旨趣。
摘 要:明清時期,里(圖)甲制是理解珠江三角洲地方社會的核心問題之一。本文從片山剛和劉志偉兩位學者有關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里(圖)甲制的研究出發,以南??h登云堡為個案,具體分析該堡圖甲編制及其演變的過程、結構,以及圖甲制與土地開發、宗族建構、社會網絡之間的關系。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的圖甲制及其與地方社會的關系,具有顯著的時間性和空間性特征。通過探討珠江三角洲內部更小尺度區域的社會結構過程,對進一步理解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的地方社會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明清時期;圖甲;宗族;地方社會;珠江三角洲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 - 621X(2023)02 - 0043 - 22
一、問題的提出
明初,朱元璋在全國推行里甲制,將登記戶籍、征收賦役與構建基層社會組織合于一體。到明代中后期,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里甲制成為宗族興起的制度前提,1并且其自身隨著一系列賦役改革的進行與宗族組織的發展而逐漸演變為圖甲制。2因此,里(圖)甲制是理解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地方社會的核心問題之一。不少學者曾就此問題展開研究與討論,其中尤以日本學者片山剛教授和中山大學劉志偉教授的論述最為全面和深入。他們一致認為:在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區里甲制并未解體,而是演變為圖甲制;圖甲制中各甲內戶的關系由“里長—甲首”變為“總戶—子戶”,且各甲內戶的數量多少不等;在圖甲中所登記的戶名并不是現實中土地所有者的真實姓名,并且這些戶名長期不變;各“戶”所包括的社會范圍一般是一個宗族或其房派;因此,“戶”是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一個結合點,值得深入研究。1
然而,兩位學者對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及相關問題的理解卻存在顯著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有關里甲制長期延續并演變為圖甲制的原因,片山剛認為是“廣府人”民系誕生并區別于其他民系的需要,2而劉志偉認為是明代中后期以來包括均徭法、賦役折銀、一條鞭法、攤丁入地等一系列賦役改革和宗族組織的普及化及其職能強化的結果;(2)有關從里甲制到圖甲制下“戶”的性質的變化,片山剛認為“戶”從“以夫婦為中心的一個家庭”變為現實生活中的宗族組織,而劉志偉認為“戶”從一個計稅單位變為一個賦稅登記單位;(3)有關總戶與子戶的關系,片山剛認為總戶就是一個大的宗族,子戶是以服親為界限構成的課稅單位,“宗族組織—親屬—族人”之間的關系與圖甲制中“總戶—子戶—丁”的關系相重疊,子戶從屬于總戶,后者對前者具有控制權,而劉志偉認為子戶與宗族內某一房派或親屬未必對應,一個宗族可以設立多個子戶供族人使用,并且總戶對子戶不是簡單的總體與部分的關系,前者對后者不具有控制和支配的權力,宗族組織與圖甲結構并不直接對應;(4)有關圖甲制形式的形成原因及其性質,片山剛認為圖甲制是以宗族組織對族人的嚴格控制為基礎編成的,甲是以宗族組織為基礎建立的,圖就是這些宗族組織的聯合體,而劉志偉則認為圖甲制的形式實際上是甲內戶口及各血緣群體之間的矛盾長期作用的結果,圖甲制是一種賦稅征收系統,而不是一種社會組織系統;(5)有關圖甲制下賦稅的征繳方式,片山剛認為是通過由丁(土地所有者)先將賦稅交給子戶,然后依次向總戶、圖匯總,最后交給官府,但劉志偉認為賦稅征繳并非由圖甲系統逐級匯總上納的,而是以“自封投柜”完成的。
兩位學者的觀點迥異,與他們的論證邏輯不同有著密切關聯。片山剛從“戶名不變”和土地交易產權“不過戶推收”出發,循著日本學界有關“共同體”的研究理路,推論出圖甲制的“戶”必然由宗族控制,并由此演化出前述一系列觀點。劉志偉則是從“戶籍編制”的角度入手,強調賦役制度及其改革對里(圖)甲制演變的影響,指出人并不是構成“戶”的內在因素,而是擁有和支配“戶”的外在因素,故圖甲不是一種社會組織系統,圖甲結構并不是現實社會關系的直接投射。除了論證邏輯不同外,他們所利用的史料類型和分析方法,似乎為彼此對話和調和產生了一定障礙。兩位學者均以清代和民國時期地方志中的圖甲表和族譜為主要史料,多以宗族個案“舉例子”的方式來展開討論。事實上,基于個案分析形成的類型化認識,并不是對明清時期珠三角地區圖甲制與宗族關系的整體性分析,亦不能對其演變的歷史過程作全面細致的討論。很多時候,他們只能看到某一宗族的圖甲戶口,而無法了解周邊其他宗族或同一圖甲中其他戶口的情況,因而可能產生片面甚至錯誤的理解。并且,不同學者雖依據相同資料或個案,但因這種信息的不完整性,容易產生見仁見智的觀點。
如果我們想要對圖甲與宗族的關系有全局性或整體性的認識,必須借助其他史料。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所藏《南海氏族》1為全面考察南??h的圖甲戶口與宗族關系提供了可能。據筆者考證,《南海氏族》是同治年間南??h各宗族繳納“俊秀入學冊金丁捐”的賬目記錄,全書以宗族為單位,共有3 600余條記錄,列述了宗族所在地域(鄉村)、開立的圖甲戶口、祖先姓名、男丁數量和繳納丁捐的數額等信息。2同治《南??h志》和宣統《南??h志》所載圖甲表記錄的是全縣的圖甲編制、總戶戶名及甲內戶的數量。因此,將圖甲表與《南海氏族》的信息組合起來,即可呈現晚清時期南??h圖甲戶口與宗族構成的概貌。劉志偉曾在論著中引用過《南海氏族》的記錄,但未作系統整理,而片山剛似乎未曾利用過該文獻。
筆者將相關資料匯總后,發現南??h圖甲戶口與宗族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既表現在空間上,也表現在時間上。大致說來,在不同區域,土地類型、城鎮分布、農業生產方式等因素都會對圖甲戶口和宗族的結構及其彼此關系產生影響。以前學者們多注重對“戶”的性質演變的討論,卻相對忽略了對圖甲數量變動的研究。而不同時期編訂的圖甲,在戶口形式、宗族類型及其彼此關系上亦有顯著差異。因此,我們目前難以對明清時期南海縣的圖甲制與宗族關系作全面、整體的描述,而較為可行的辦法是選擇一個更小尺度的區域展開具體而深入地討論。
明清時期,南??h的地域單位分為都、堡、鄉(村)等層級。3明代中后期,在南??h分置三水縣和順德縣后,縣域共有六都,分別是金利都、三江都、黃鼎都、鼎安都、沁沖都和西淋都,都內劃分為六十四個堡,各堡有其所屬地域和村落。1從賦役征收和圖甲編制的角度來說,系“以都統堡,其堡多少不等;以堡統圖,堡有大小,故圖之多少亦不等”2。顯然,“堡”是一個賦役單位。并且,自明代中后期始,“堡”還是地方精英與官府合作處理地方事務的單位,能夠把內部的村落組織起來。3所以,我們欲研究圖甲與地方社會的關系,選擇“堡”作為區域是較為合理的。本文即以登云堡為例,利用圖甲表、《南海氏族》以及筆者在該地田野調查時所獲族譜和訪談資料,具體分析明清時期登云堡的圖甲制及其與土地開發、宗族構建和社會網絡的關系,以期深化我們對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圖甲制和地方社會的認識。不當之處,敬請方家不吝賜正。
二、宋元至明初登云堡地域的土地開發與戶籍登記
珠江三角洲由北江、西江和東江的河網沖積而成,是多個“沖缺三角洲”的復合體。西江和北江在三水附近第一次交匯,當河水沖過三水的峽口后,流速減慢,泥沙沉積,在珠江三角洲的頂點處即形成一個小型“沖缺三角洲”。4它的南北分別以西樵山和三水為頂點,東西兩側分別以北江和官山涌及其西岸的山崗為界。在它的內部,還有一條作為北江汊流的南沙涌流過。在南沙涌與北江之間,形成了面積較大的大洲沙。在南沙涌和官山涌之間,也形成一片沙地。明清時期,這片沙地是南??h磻溪堡、登云堡和云津堡的所在地。登云堡就位于這個小三角洲的中偏西部,其地域包括今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的勞邊社區、沙滘社區、下沙滘社區和荷村社區的楊家村、陳家村、何家村、荷村等村落,面積約為18平方公里。
追溯登云堡所在這片沙地的歷史,它主要是在元明以后受南沙涌和官山涌的沖積而逐漸形成的。雖然在唐宋以來,珠江三角洲的先民開始修筑堤圍,用人工辦法沉積泥沙來增加耕地面積,但直到宋元時期,南沙涌和官山涌沿岸都未見修筑堤圍的蹤跡。有關宋代這一地域的歷史記錄,只是有二株“高百尺,圍二丈余”的大樹相傳是宋代種植的。5據大德《南海志》記載,元代時登云堡北側已設有長河渡名為橫江渡,6但還沒有村落、墟市或廟宇、書院等建筑。
根據本地多個家族的族譜或祖先故事記錄,他們大多是在宋元時期到此定居的。如《勞氏家譜》稱其祖先于南宋末年從南雄珠璣巷遷來,7但族內流傳下來的開村故事或許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這一地域的歷史。勞氏祖先初到此地后只見“沙坦廣闊,野草叢生”,便先選定一岡邊坡地居住,日以漁獵為生,按時耕稼。后來因廬前可供耕作的禾田面積太小,而在東南方向相距約五里的土墩東瀕大江,便于舟楫漁獵,遂遷居于土墩之上(即現在沙水村)。兩年后,又覺江濱所積聚之土,全屬沙石,不堪耕作,于是又遷移至北邊三四里之土墩,另建新居,命名曰儒林里。開村之初,今秧地及葫蘆山以東,已是江濱,前臨大江,每年洪水汛流其間,夾帶泥沙,日積月累,沖積許多新陸,逐年向東擴展,土地年年增加。待二世祖去世后,村莊范圍不斷擴大,遂更名為勞邊村。1這則“開村故事”說明,勞氏先人最開始或是水上人,靠漁獵為生,大約在南宋末年至元朝時,開始在土墩和附近自然沉積的沙坦上種植糧食,過著半漁半農的生活。此時,他們依土墩居住,且變動不居,土地面積較小,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形成聚落。在勞氏聚居地以北,分布著李氏、帥氏、楊氏、何氏、徐氏等家族。李氏的族譜記載,其祖先李白孫也是在宋代從珠璣巷遷來。2李白孫娶勞氏為妻,或許他的到來與勞家有著一定關系。楊氏的族譜記載,其祖先楊鼎湖原屬大洲沙的西海村,在宋末元初因“就館為甥”(入贅)到何家而在此定居。3在登云堡北側屬磻溪堡境內的吳氏家族,則稱其祖先吳平廠是在元朝至元年間“奉父命由廣州來橫江鎮南置業開辟”4。勞氏家族東側相鄰的沙滘何氏,則稱祖先何奕山因“避元季兵燹”從番禺沙灣遷來。5勞氏家族南側相鄰的沙水劉氏,則稱其祖先原來居住在大洲沙,在元皇慶年間(1312 - 1313年)有劉方真兄弟遷來沙水居住。6從上述祖先的遷移和定居故事可以隱約看出,他們的來源比較復雜,或者是水上人尋求上岸,或者因婚姻關系而來,抑或是來搞土地投資,還有可能是先來作佃戶或仆戶后因獲得土地而定居。雖然他們的來源不一,身份多樣,但我們根據上述記錄以及祖先的墳墓地址、事跡和通婚關系,大體可以確定元末明初他們已經在此居住,或是定居,或是暫居。
不過,在明代以前,這里的土地主要是自然沉積而成的,直到大良圍的修筑才加速了土地的沉積過程,增加了土地面積。堤圍的修筑既需要自然條件的滿足,又需要有足夠的人力物力。登云堡地域屬北江流域,北江河道在明代以后因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和西江來水量的減少,其淤淺進程大大加速。7作為北江汊流的南沙涌的淤淺進程亦會隨之加快。到明初這里已有勞氏、李氏、何氏、楊氏等人群的定居,既有修建堤圍的需求,也有修建堤圍的條件。登云堡的大部分地域都處于大良圍內,但有關該圍修建的時間和過程都不見史籍記載。根據曾任南京禮部尚書何維柏的父親何應初的傳記,大約在正德嘉靖年間(16世紀初),何應初“所居瀕河,圩岸頹圮,呈保遷筑,署應初圩長”8。此外,編修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廣東通志稿》載大良圍是南海縣45處堤圍之一。9據此推測,大良圍應該是明代前期由民間自發筑造的。大良圍的圍基分東基和西基,東基外是南沙涌,河流較緩,西基外是官山涌。圍內中間偏東一帶是原有土墩所在地,也是人們開始定居和形成聚落的地方。靠近東基的地域是較早自然沉積形成的土地,圍基可以促進土地的加速成熟,屬于“先墾后圍”的開發方式。西基外的官山涌河道較窄,且因其西側是崗地,故水流較快,土地沉積速度慢。所以,登云堡西側的土地主要是在圍基修筑好以后才慢慢沉積形成的,屬于“先圍后墾”的開發方式。從地勢上說,登云堡大良圍內的土地呈現東高西低的特征,西側容易遭受洪澇災害的影響,因此這一地域沒有形成聚落,并且修建有數處水竇以排水。圍基的修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陸續延長加寬的。據清代的資料記載,乾隆初年大良圍長二千零五十二丈七尺,1至道光年間增加為二千六百五十七丈六尺,腳寬五丈,面寬六七尺至一丈有差,高一丈五尺,圍內田地載二百五十一頃九十六畝三分。2
依據不同時期的《南??h志》可知,在明代后期,登云堡共編有三個圖,3到清初則增加為四個圖,4此后一直到清末,圖的數量沒有變化,分別是一圖、二圖、二十圖和八十四圖。5根據相關資料,我們可以判斷一圖、二圖應當是在明初設立的,八十四圖大約在萬歷年間設立,二十圖在清初設立(詳見下文)。我們現已無法詳知明初一圖、二圖的戶口構成,但對照清代后期的圖甲表和《南海氏族》的記錄,可以了解到這兩個圖內的戶籍主要屬于勞邊勞氏、李邊李氏、帥邊帥氏、沙滘何氏和黃氏以及荷村(又稱何村或河村)何氏、楊氏和徐氏等宗族所有,這些宗族都位于大良圍內,并且從晚清登云堡內各宗族的人丁數字可知,他們都屬于登云堡的“大族”。
在上述各族中,只有李邊《李申及堂族譜》記載了李氏開立戶籍的大概情況。李邊開基祖李白孫生有三子,其次子李子清和三子李子華都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立籍第二圖當差”,而李子清的長子李福昌則在第一圖“立籍當差”。永樂元年(1403年)造冊之時,李子華將其六子李溫可“照例告官,開戶本圖(引者按:即二圖)民差”,到永樂十年(1412年),李子華的四子李四奴因“事作”在二圖“立籍,改名”。1可以看出,明初李氏是以核心家庭為單位開立戶籍的,這印證了明初里甲登記以家庭為單位的常例。2根據圖甲表和《南海氏族》的記錄,李邊李氏宗族的戶籍在一圖又四甲和二圖九甲,與前述記載相呼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李子清和李福昌父子在不同的圖分別開立戶口,說明父子或兄弟未必在同一里甲開立戶籍。因此,我們后來看到同一宗族在多個圖都有戶口,可能只是歷史的延續,而非宗族或房派分立的結果和表現。登云堡大良圍內其他姓氏開立戶籍的情況是:勞邊勞氏、荷村楊氏均在一圖和二圖都設有戶籍,沙滘何氏和黃氏、帥邊帥氏、荷村徐氏只在一圖設有戶籍,荷村何氏則只在二圖設有戶籍。事實上,明初登云堡還有其他姓氏居住,如李邊有黃氏、孔氏,3沙水有陸氏、歐氏、姚氏、李氏等。可能當時這些家族亦開立了戶籍,后來因為遷移他地或逃亡而導致戶籍消失不見。
經過數百年的演變,我們看到清代后期的一圖、二圖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每甲的戶口幾乎都由一個宗族所有;二是有些宗族不止占有一個甲,而有些甲內同一宗族的戶口卻分列成多個總戶或另甲。關于上述現象演變的具體歷程,現已無法厘清。不過,可以發現這兩個特征體現了“集中”與“分化”的特點。劉志偉稱之為里甲制的“變質”,指出圖甲制的構成一方面“表現出由原來一甲由多個家族組成到一甲戶口由一個大族壟斷的傾向”,這與原來甲內各戶之間的矛盾、個別戶的絕戶或逃亡和宗族組織的發展等因素相關;另一方面,擁有總戶的宗族在本甲內開立了越來越多的子戶,主要原因在于宗族內部不同房派之間或相關利益團體之間為避免因拖欠稅糧而互相牽累。4登云堡一圖、二圖的情況,與此吻合。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現象是明初設立的“老圖”的普遍特征,而明代中后期以后新設立的圖甲,卻未必如此。
三、明代中后期官洲圍的修筑與八十四圖的設立
登云堡內大良圍的面積約占五分之四,另有官洲圍的面積約占五分之一。從圖1可以看出,官洲圍位于登云堡的東南角,其圍基位于大良圍東基最南端和南沙涌之間。前引嘉靖十四年(1535年)《廣東通志稿》中不見官洲圍的記載,而到嘉靖四十年(1561年)刻印的《廣東通志》中則有官洲圍的記錄。官洲圍與大良圍的北端交界處即位于沙滘村外。前引何應初的傳記稱,當時修復圩岸時,“眾議溝居民數十家于圩外,應初力止之,曰吾不忍數十家為魚鱉也,全之?!奔尉甘哪辏?535年),“西、北潦甚,他堡圩陷數百丈,各鄉相持數載不得完筑,民甚苦之。時應初既以子維柏貴授封矣,眾復表請董厥事。應初經畫如昔,于是兩邑生靈咸藉其庇” 1。由此推測,官洲圍的修筑可能始于此次修復登云堡及鄰近各堡的堤圍,大約到16世紀中期而修成。據道光《南海縣志》記載,官洲圍自沙滘村朝陽社起,至金釵竇止,其基長為一千一百丈,圍內載稅一十五頃。2實際上,嘉靖萬歷年間是南沙涌西岸一帶建造堤圍和沙坦變為耕地的重要時期。除了官洲圍外,在其下游的永安圍和大柵圍都修建于此時。永安圍係萬歷年間由來自南沙涌東岸的杜永安到此建筑的,只是“地甚狹小,圍內僅杜姓一村”3。但因杜永安的戶籍在鼎安堡,故該圍內的土地屬于鼎安堡的范圍。
圖1顯示,在官洲圍的圍基內分布有周氏、倫氏、高氏和邵氏等宗族。其中,周氏和倫氏的戶籍登記在登云堡八十四圖內。從表1可以看出,除了周氏和倫氏外,八十四圖的戶口主要屬沙水劉氏宗族所有,共占有六個甲。其他還有沙滘符氏、徐邊徐氏。雖然劉氏、符氏、徐氏的村落位于大良圍內,但他們緊鄰堤圍而居,其大部分土地應該都在官洲圍內。所以,八十四圖的設立應該與官洲圍有關。
沙水位于登云堡的西南角,這里地勢低洼。據《劉氏族譜》記載,元皇慶年間(1312 - 1313年),劉方真和哥哥劉太真二人從大洲沙的松崗遷至沙水,數年后太真又遷三水望樓崗。方真生五子,只有長子大成隨父親在沙水居住,其他四個兒子均遷居他處。大成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去世,恰好是在明朝詔告天下編制賦役黃冊的前一年。大成生一子壽山,壽山生五子,其長子家長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二子昶全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三子劉滿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4由此可知,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編制里甲時,沙水劉氏實際上只有一個家庭,即劉壽山夫婦和兩個年幼的兒子。這時,他們最多只能登記為一戶,不可能登記八十四圖所載六個甲的戶口。至于明初劉壽山有無開立戶口,目前無法確證。但劉氏家族至今流傳的一個故事,為我們理解這個問題提供了思路。據說,劉廣信遷到南海松崗后,多年都無法開立戶籍,故劉太真和方真兄弟遷到沙水,太真在沙水開了戶籍后才遷到三水去。1我們知道,開立戶籍是明初的事,并且太真在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就去世了,不可能如傳說所言?;蛟S,這個故事的真正主角是劉方真的兒子們。因為明初他們在沙水無法開立戶籍,故紛紛遷出。其中主要原因應該是當時他們還沒有土地或所占有的土地較少,甚至還是水上人。如沙水村的一首歌謠所唱,“東有官洲萬頃,內有祖社騎龍?!笨芍乘咫m然位于大良圍內,但劉氏族人的土地主要位于其東側的官洲圍內。沙水劉氏可以開立八十四圖的戶口應該是在官洲沙坦生長為田地之后。
除了劉氏,圖內的符氏、倫氏和周氏宗族都與官洲圍有密切關系。符氏宗族居住在沙滘何氏南部,其地稱為村尾。據說,符氏祖先是明代從大瀝堡雅瑤遷過來的,他們宗族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官洲圍內。2周氏祖先周毓林在萬歷年間遷到此地建基,但來歷不詳。3今人回憶,周氏是沙滘何氏“邀請”來的,因有“舟”(周)行的“河”(何)才能興旺。4這一故事隱喻周氏原來或許是何氏的佃戶。在周氏南側,依次分布有倫氏、高氏和邵氏。據說倫氏于明代中期從鰲頭堡蘇滘鄉遷來。5據《邵氏族譜》記載,倫氏所居地名曰沙滘南,高氏和邵氏居地稱沙滘尾或荔枝園,邵氏祖先邵樂吾在萬歷中期來到此地“就農創業,開居屋宇”,而高氏要稍早一些遷居此地。6
所以,在八十四圖開立戶籍的各族,除了沙水劉氏外,其他姓氏可能大多是在明代中后期才來到此地的,他們或者是前來墾殖新沉積的土地,或者是因充作本地大族的佃戶或仆戶,因官洲圍的修筑及圍內新土地的開發而在此定居立戶??傊?,不論各姓氏的來歷如何,他們與前述大良圍內勞氏、何氏等宗族的歷史都大不相同。因此,我們認為八十四圖設立的時間應該在官洲圍修建以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刻印的《南海縣志》記載,登云堡有三個圖,7可知八十四圖在此之前已經存在。萬歷十一年(1583年),南海縣曾大造黃冊。8由此推測,登云堡八十四圖很有可能就是在此時新設的,符氏、周氏、倫氏等族都在該圖立戶。另對照晚清南海縣圖甲表和《南海氏族》可知,鄰近的高氏、杜氏在南沙涌對岸的鼎安堡六十三圖開立戶籍。據六十三圖各甲戶的數量和構成推測,該圖可能也是在萬歷十一年(1583年)新設。邵氏祖先于萬歷二十年(1592年)來此定居時,新圖已經設立,因此無法在登云堡八十四圖或鼎安堡六十三圖開立戶口,則只能將“稅畝丁糧”寄附在綠潭堡六十二圖八甲里長梁統戶內。9
從形式上看,八十四圖與一圖、二圖的相同之處是一般每個甲的戶均屬一個宗族所有,不同之處在于該圖各甲均沒有出現另甲或其他總戶的分化,且劉氏宗族占有同圖的六個甲亦是不曾有過的現象。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該圖的二、七、八、九等四個甲的戶數都是11戶,其他各甲的戶數則多少不等。鼎安堡六十三圖的一、二、七等三個甲的戶數也都是11戶,且三、六、八等甲的戶數在11戶上下。由此我們推測,在萬歷年間新編登云堡八十四圖和鼎安堡六十三圖等圖甲的形式應該是按照明初里甲編制的規則來編制的,每甲共有11個甲戶。因為隨著“一條鞭法”改革的進行,此時“戶”不再是計稅單位,稅冊上統計戶數已經失去實際意義。1所以,此時新編圖甲,各戶并無必要與現實中的家庭相對應,各甲只要編制11個戶名就可以了。并且,為了賦役征繳的便利和減小風險,各宗族傾向于獨充某一甲或多個甲的戶口。這可能是此時新編圖甲戶的數量和戶名產生的重要原因。每個戶名不一定對應某個宗族或房派,就僅僅是為了滿足甲戶編制要求而設立足夠數量的戶名而已。
事實上,登云堡八十四圖、鼎安堡六十三圖的設立只是明代中后期大量新增圖甲的個別例證。科大衛指出,明初開始編制里甲時,珠江三角洲的很多家庭并未編入其中,到了15世紀中葉以后,才是里甲登記全面推行的時期。因為在黃蕭養之亂后,當地社區尤其是新開發的沙田地區的居民渴望通過編戶得到王朝國家的承認,因而紛紛開立戶籍。2然而,除了珠江三角洲南部沙田區的居民開立戶籍外,在三角洲北部新生土地上的居民亦需開立戶籍。因為隨著明代以來修筑堤圍的大量增加,在圍田區有新增不少土地,只不過在空間上比較分散。很多新圖甲的設立,與這些新土地的開發有著密切關聯。
在明代中后期的珠江三角洲,因“大禮議”改革和地方社會發展的作用,宗族作為一種新事物開始興起。宗族的構建,與族人考取科舉功名有著密切聯系。在登云堡內,此時只有沙滘何維柏和何維椅兄弟考取舉人和進士。其中,何維柏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考中進士,先后擔任福建巡按御史、河南道御史、禮部侍郎、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南京禮部尚書等職。因彈劾嚴嵩而被削職居家期間,在廣州開設天山草堂講學,具有重要影響。何維椅是何維柏四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考中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考中進士,曾任禮部祠祭司主政。何維柏曾與支持“大禮議”改革并在地方率先建設宗族的霍韜、方獻夫等人有所交往。他在沙滘主持修建了何氏宗祠,并編修了族譜。3崇禎《南??h志》載“尚書何端恪公大小宗祠”在登云堡,由大學士徐階書寫匾額。4沙滘何氏宗族,是登云堡構建宗族的肇始。其他家族的族人,均不見有考取進士或舉人者。他們構建宗族的時間,延遲到了清代。所以,在明代中后期,祠堂或宗族在登云堡還是非常罕見的事物。
然而,其他家族卻有著其他儀式活動。據《邵氏族譜》記載,明代中后期邵氏與鄰近的麥氏、黃氏、梁氏等姓,“日則同濟并耕,暮則談笑詼諧,比叔伯兄弟同氣連枝無異。逢值神功,開燈行儺,祈福政事,輪值社首,同壇敘慶,分派蔗果?!痹谏硿蛭苍O有北帝廟和東社,合鄉共同奉祀。1可以知道,新來的定居者通過北帝廟神誕和社祭來聯誼和整合。但邵氏族人又“憑師另議價置地,建設立西社,收接上流來龍水源,春祈風調雨順,秋報吉兆豐年。故本甲勝祖戶內錢糧數,內有社會每年應納糧。除納糧外,為慶西社春秋社誕之敘慶賀云?!?參照劉永華的研究可知,邵氏族人自建西社和組織社會是其“自我意識”興起的表現。3而那些更早在此定居的大良圍內的家族,應該更早就具有“自我意識”了,他們各自建有自己的社壇和廟宇。4
四、清代前期登云堡二十圖的設立與社會重構
明末清初,在政權鼎革和軍事戰亂等因素的影響下,珠江三角洲的社會秩序和權力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其中常常為學者們提到的,就是很多“丁糧稀少之戶”擺脫大族的控制而設立新圖,開立新戶籍。有關這一問題的討論,前人常引用的是例子是順治十二年(1655年)云津堡二十二圖的設立。該圖的《開圖合同》中有言,設立新圖遵循的是此前登云堡、丹桂堡和簡村堡的開圖先例。由此可知,大約在順治十二年(1655年)的稍早時間,登云堡開立了一個新圖,即二十圖。有關新圖設立的原因,云津堡二十二圖的《開圖合同》說得非常詳盡。“眾等居屬連里,戶籍寄附各圖,但原編里甲因糧湊役,無分彼此,垂歷年久。里自確長收納,迥異于初。兼之近來兵興之際,加派與公務浩繁,遵納罔敢有后。其中里長人有乘機多生枝節,大不堪言。”5故這些寄附各圖的“丁糧稀少之戶”相互聯結,組成十甲,申報官府,設立新圖。科大衛將清初的新立圖甲視為里甲制度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復興,是明初經驗的重復,并且指出這樣做對依附于宗族的支派的交稅是更加劃算的。6然而,在圖甲的構成及其原理方面,清初的圖甲與明代的里甲已有顯著差異。
從表2可以看出,二十圖的甲戶構成與一圖、二圖和八十四圖明顯不同。本圖甲戶所屬宗族的數量要遠遠多于其他各圖,各甲戶所屬宗族構成非常復雜,從一個宗族到七個宗族不等,且總戶戶名由多姓合稱組成,如四甲楊李興、六甲何徐隆、七甲潘杜陳等,五甲梁九同則可能指包括梁氏在內的九個不同宗族。這與前輩學者在云津堡二十二圖發現的情況是一致的,1說明這些新開圖甲具有一定的共性。通過對比崇禎《南海縣志》和康熙三十年(1691年)《南??h志》所載各堡內圖的數量,可知清初南海縣共新增12個圖。這12個圖分布在11個堡,這些堡又幾乎都集中在北江沿岸。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及新圖的特性,有待將來再作進一步研究?,F在我們要探討的是,這么多戶或宗族是如何組織在一起的?
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二十圖各甲戶所在宗族的空間分布。表2所列地名中,除了勞邊、荷村和沙滘屬登云堡外,其他各鄉村都屬鄰近司堡。如丹灶鄉、沙頭岸鄉在丹桂堡,白水塘、南豐鄉、大渦鄉在磻溪堡,大果鄉在伏隆堡,隔沙鄉在鼎安堡,莊邊鄉在興賢堡,茅洲鄉在登俊堡。這些堡彼此相連,但卻超出了都或司的范圍。登云堡與丹桂堡、磻溪堡、伏隆堡均在鼎安都,而鼎安堡、興賢堡和登俊堡均在黃鼎都。顯而易見,登云堡二十圖各甲戶的來源不僅超出登云堡的范圍,而且超出本都的范圍。這與其他三圖各甲戶均屬登云堡不同,說明此時南??h新編圖甲已經不再受明代里甲編制“務不出本都”的限制。事實上,這種圖甲戶籍所在地與居住地相脫離的情況,在清代其他地區也是普遍存在的。2這也是明清時期圖甲制變質的內容之一,其原因就在于“一條鞭法”賦役改革后圖甲編制以田地稅糧為中心,而不再強制要求同圖甲戶口必須同屬一個基層社區或行政單位。3
從整體看,這些宗族來源地域廣泛,但具體到某一甲,各族的居住地則較為集中,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如在一甲設立戶籍的四個宗族,雖分屬沙滘、隔沙和沙頭岸等不同村落,但這三地是緊密相鄰的。五甲各族主要聚集在丹灶鄉,七甲各族則聚居在大果鄉。居地相近,便于同甲各族的相互聯系。但一個圖內各甲的聯系,則需要有一定的制度設計。我們可以參考云津堡二十二圖的例子。在該圖《開圖合同》中有“設立館舍”的條款,其文曰:“設立館舍,以便會議。本圖十甲,居址相連,民樂市為適中地,此設一館,每月初二相會,現年攜額簿到館先候,各甲各推一人攜銀二分為東道一敘,商議事體,稽查完欠,清結銀兩?!?為了便于聯系和處理圖甲事務,云津堡二十二圖各甲戶在民樂墟設立館舍,定期相會。對登云堡二十圖各甲戶來說,設立館舍的最佳地點是丹灶墟或籮行墟。因此,墟市及其形成的社會網絡為清初新圖的開立和運行提供了條件,同時也說明新圖各甲戶來源于同一市場圈。
除了鄰里關系、市場網絡外,婚姻關系對圖甲的組合也有重要作用。如四甲總戶名是楊李興,可能是本堡荷村楊氏和登俊堡茅洲李氏合立一甲。荷村與茅洲隔南沙涌相望,兩地相距僅約1公里。據《楊氏家譜》記載,楊氏七世祖楊彥英,就娶茅洲李氏(卒于成化十九年)為妻,彥英之子楊琳、孫楊聰的妻子均為李氏,可能也是來自茅洲。2勞氏十世祖勞廣聚娶大果陳氏為妻,3丹灶方氏始祖方雷益娶勞氏為妻,4五甲子戶名“方勞娘”應該就與此有關。隨著本地的土地開發和人口繁衍,相鄰各族的婚姻關系讓彼此更加熟悉和親近。
然而,雖然他們多自稱為“丁糧稀少之戶”,但各族的土地占有、人丁數量、社會身份、定居時間都是不盡一致的,他們并非一種同質性的存在,各自加入新圖甲的原因和需求亦不相同。有些宗族有著相對久遠的歷史,并且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社會權勢,可能是某個房派選擇單獨開立戶口。如在一甲開立戶籍的梁氏家族,其始祖梁創翁為該族三房沙頭岸派始祖梁明達之號?!读菏霞易V》稱,梁創翁早在南宋時期就在沙頭岸定居,5后來以大約生活在明初的六世祖沙溪和宗滿兩兄弟分為兩大房。根據圖甲表和《南海氏族》知,沙頭岸派分別設有丹桂堡五圖另八甲梁天爵戶(總戶)和登云堡二十圖一甲梁子振戶(子戶)?!读菏霞易V》載,宗滿房十三世祖名為梁子振,其在世時間大約是明末清初,并且子振的兒子遇琳娶勞氏為妻。6因此,我們推斷二十圖一甲子戶的戶名可能就是由梁子振或其子孫設立的。他們設立新戶,應該是宗滿房要與沙溪房及原丹桂堡五圖八甲分立戶籍的結果。此外,二甲勞邊勞氏和四甲茅洲李氏的戶籍,也是從本族原來的甲戶中分離出來的。
五甲丹灶梁有用和梁榮業族,與一甲沙頭岸梁創翁族屬同一個大的家族,但分屬不同的房派。梁有用是梁氏大家族的八世祖,大約在明代前中期由村心坊遷居丹灶深巷坊,是為四房丹灶深巷派始祖,其房內人丁數量并不算稀少。 7梁榮業則是梁氏大家族的十四世祖,屬二房沙棠角派,其子裔登大約在明末清初始遷丹灶深巷坊,該房的人丁比較稀少。1兩個分屬不同房派的支系合立戶籍于一甲中,與其說是因族而合,不如說是因地緣關系而組合在一起。因為同甲的其他各戶大都居住在丹灶鄉。從表面上看,這種組合似乎反映的是同族的聚合,但事實并非如此。筆者曾梳理過梁氏宗族的戶籍構成和房派的整合歷程,發現清初戶籍的組合為清代中后期該族的聯宗創造了條件。2也就是說,就梁氏家族來說,同族并不是合戶的原因,而是其結果。
片山剛曾以云津堡二十二圖為例,認為清初新圖劃歸各甲管下的田地“大部分是構成各甲的同族族人的田地,可推測其屬族人所有的田地向特定的圖、甲、戶集中之事態,體現了負擔稅糧、徭役的同族的一體性”3。前述一甲梁氏、二甲勞氏和四甲李氏的例子,體現的卻是分化而非集中的事態。如五甲梁有用和梁榮業族實質上是因地緣關系而組合在一起,進而發展成同族。這與所謂負擔稅糧、徭役的“同族一體性”的邏輯恰好相反。
同在五甲的丹灶方雷益族是名副其實的地方望族,因為曾在嘉靖年間擔任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的“方閣老”方獻夫(1485 - 1544年)就出自這個家族。據《南海丹桂方譜》記載,南海方氏始祖為方宗元,原籍福建莆田,因宦粵而留居下來。其三子方道隆在元初授武節大夫,卜居南??走呧l。道隆生六子,遂分六大房,分居孔邊、良登、丹灶等地,其中二房和五房的人丁最多。方雷益就是五房始祖。傳至六世祖,即雷益之曾孫方用中,因出贅廣州杜氏而遷居省城,故五房又分為廣城派和丹灶派。4方獻夫即是方用中之孫。我們不清楚在登云堡二十圖設立之前,丹灶方氏在該地有無土地。但據族譜知道,二房五世祖方大矩的部分嘗田就在官洲圍內,共二十一坵九畝九分。5其實丹灶方氏的村落,與登云堡隔官山涌相望,他們可能在此地亦有田產。因此,方雷益族在登云堡開立戶籍或許與他們在此地擁有田產有關。
五甲方雷益族的各子戶,肯定屬于仍居住在丹灶的族人所有。如丹灶派十一世祖方之臺的字是卓倫,故戶名“方卓倫”應與他有關。6又丹灶派十二世祖方恪建夫婦和十六世祖方醴泉墓地的稅糧均載五甲方帝娘戶內。7而方獻夫祖父開廣城派后,他們在番禺縣石牌堡三圖六甲和龍眼堡二十三圖八甲均設有戶口,獻夫曾祖父、祖父、父親和長兄等人墓地均位于番禺縣,其稅糧就分載在兩個戶內。8然而,方獻夫的墓地位于南??h江浦司大岡墟前(今西樵鎮百東村),又有齒發墓在西樵山蟠龍岡,族譜載兩地的稅糧均在“祖戶”內,卻沒有說明祖戶為何戶。方獻夫的祭田在西樵山北麓吉水村,其稅糧載“方壽昌、方民順戶內”,亦不知該戶在何圖何甲。1或許,“祖戶”是相對于番禺縣的戶口而言的,指的是方氏在南海縣的戶口。方獻夫的墓地和祭田都在南海縣境內,將其稅糧登記在南??h的圖甲戶口中是正常的。方壽昌、方民順戶可能也是二十圖五甲的子戶,但因居住在番禺的方氏族人在清末沒有參加南??h組織的“冊金丁捐”,故《南海氏族》就沒有記載他們的子戶名。
我們推測方獻夫的墓地和廣城派方氏族人在南海的田地登記在登云堡二十圖的另一項依據是方茂猷的事跡。方茂猷是方獻夫長兄方貴科的重孫,原居廣州西市,因順治七年(1650年)“兩藩入粵,兵燹蹂躪”,于是遷居南海平洲。后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考中舉人,雖“揀選知縣”但并未出仕,在鄉里與官府結交,關系密切。他既為平洲親戚解決“虛糧賠累”的問題,又請藩王行縣解決土豪搶占土地的問題,甚至可以制止藩王勦賊清鄉,“族戚里闬,咸仰賴焉”2。看來他對土地和稅糧問題非常熟悉,并且他獲得科舉功名的時間與登云堡二十圖設立的時間極為相近。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稅糧知識,是很有可能參與設立二十圖的。這樣,他就方便將自己家族在南海的土地登記在二十圖五甲內。
在新增二十圖的事務上,方茂猷可能還有另一重要伙伴,即是來自大果鄉的杜考成。據《城南杜氏家譜》記載,杜氏宗族的始祖杜達甫于洪武二年(1369年)“以從戎故”從三水周村遷居南海西樵大果鄉,3可知杜氏原為軍戶。歷經整個明代,杜氏家族似乎都不太發達,族內沒有誕生顯赫人物。直到清初,傳至第十二世杜考成,“歷總憲掾務晉封迪功郎,參知郡政”,晚年隱居鄉下,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蒙憲授以鞭杖,督理鄉政,事無大小,咸知明處”4。由此可知,杜考成應該在順治年間就在官府做事,并且在地方事務上有著很大影響力。所以,一個熟知稅糧事務的地方士紳與一個熟知政務的低級官吏聯手,成功創設新圖的概率是很大的。實際上,新圖的增設,離不開地方權貴人士的參與。因為這類充當“包攬人”或聯系人的地方權貴人士,“熟悉官府賦役程序和民間納稅習慣,能夠勝任征稅任務”5。他們主導新圖的設立,可以順利實現自己的意圖。丹灶方氏可能是將自己的戶口與其他房派獨立出來,而大果杜氏原來可能寄附在其他戶內,現在需要自立戶口,故在二十圖七甲開設戶口。
在二十圖開設戶口的其他宗族,可能才比較符合“丁糧稀少之戶”的身份。他們有的是在明代中后期才遷到登云堡或附近地方,有的則是清初才遷到此地的新移民。如在一甲開立戶籍的隔沙何氏據說是在萬歷年間從西樵大岸村遷來,6六甲南豐徐氏是在明代從登云堡荷村遷出開基的,7九甲勞邊游氏大約在明代中后期遷來,因為勞氏與游氏聯姻的最早記錄是第十四世勞志縉娶本鄉游氏為妻。8他們原來可能沒有戶口,或者寄附在別人戶內,此時則在新圖中獲得獨立的戶口。八甲荷村陳氏的祖先,據說是清初才從三水白坭遷來,1他們則積極尋求設立戶籍,正式成為南??h的編戶齊民。還有其他很多甲戶的信息,我們暫時無法得知,可能他們因前述地緣關系、婚姻關系而加入本圖,甚至可能作為其他宗族的佃戶、傭工而借機開立戶口。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登云堡二十圖甲戶的來源,既有從大宗族獨立分化出來的房派,也有原來寄附在他人戶內的丁糧稀少之戶,還有新移民,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需求,這反映出明末清初地方社會人群及其需求的多元化特征。自元明以來,隨著登云堡及周邊土地開發、人口繁衍、制度變革和商業發展,人們通過血緣、地緣、市場、婚姻等關系建立起了聯系緊密、整合程度較高的社會網絡。這些多元化的人群正是借助本地已經形成的社會網絡,才得以成功創設登云堡二十圖。他們通過成為二十圖的甲戶,滿足了各自的需求,或者實現了宗族內的獨立自主,或者正式獲得官府認可的社會地位,或者迅速成為新居地的編戶齊民。所以說,登云堡二十圖及其他清初新增圖甲,是地方社會多元人群實現其需求的新裝置,是地方社會實現重構的媒介和表現。
在很多家族通過新設戶籍來提高自身實力和社會地位的同時,很多有實力的家族則開啟了建設宗族的熱潮,以進一步提升自己在地方社會中的勢力和權威??拼笮l稱,清初在珠江三角洲“要鞏固宗族的理念,再好不過的手段,就是建造一座祖先祠堂”2。到康熙年間,登云堡在原一圖、二圖和八十四圖設有戶口的多個實力家族開始修建祠堂。沙水劉氏祠堂修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據《劉氏祠堂記》載,“我族始祖開基以來,數百年于茲矣。原有宗譜序載淵源,考其世系非不甚明,且悉第后支分派衍,其生齒益繁,而其住地益廣。所以世行錯綜,齒序紊亂,遂至吉兇不相聞,慶弔不相通,甚至且相見漠然,視若路人者,皆因祠堂未立,而族黨無所統攝故也”3。這應該也是周邊其他宗族遇到的問題,所以爭相努力修建祠堂以統攝族黨。勞邊勞氏的桂陽勞氏大宗祠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落成,“由藩椽考授登仕郎”的勞良正則參與修纂五松堂支譜。4何維柏所在的沙滘何氏,雖在明代便已建立祠堂,但清初有多位族人都獲得科舉功名,他們多次重修大宗祠和族譜。5通過修建祠堂,舉行祖先祭祀,積累嘗產,編修族譜,對增強宗族實力、提高族人的組織程度和宗族認同具有重要作用。這是這些宗族繼續保持自己在地方社會優勢地位的重要手段。
總之,在清初新編圖甲和宗族建設,都是地方社會重構的表現。但這種重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長期持續進行。在清代珠江三角洲地方社會不斷重構的過程中,圖甲編制和宗族建設構成這個過程的“軸心”。
五、清代中后期登云堡的圖甲、士紳與宗族
從清初以后,登云堡沒有再增設新圖。圖甲制在清代中后期發展停滯或走向崩解了嗎?最近邱捷教授通過整理和研讀晚清南海知縣杜鳳治的日記,發現數百萬字中竟然“完全沒有顯示有關圖甲制的內容”。他雖沒有否定此時圖甲制的存在,但非常勉強地說“圖甲制也許仍在運作”。1事實上,清初以來,南??h的圖甲制一直在運作,最有力的證據就是不斷增設新的圖甲。前已述及,在清初南??h新增12個圖。再對比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和宣統年間分別編纂的《南海縣志》所載各堡內圖的數量可知,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至乾隆六年(1471年)南??h新增30個圖,此后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間再增18個圖,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間又增2個圖,至宣統三年(1911年)再增4個圖。不同時期新增圖的空間分布及其設立原因、結構、意義等問題有待將來細致研究。不過,圖甲持續新增的事實,無疑說明到清代中后期南海的圖甲制不僅沒有崩解,而且肯定還在正常運作。至于杜鳳治日記中沒有出現“圖甲”或“里甲”記錄的原因在于,清代圖甲并不是一種社會基層組織系統,而是一個戶籍登記和稅糧征收系統。2這是劉志偉一再強調的觀點。如果將圖甲誤作為社會組織來理解,企圖在杜鳳治日記中尋找其蹤跡,是注定要失敗的。如果將圖甲作為戶籍登記和稅糧征收系統,日記中頻頻出現的圖差、糧差、殷丁、花丁等名目正是圖甲制運行的證明。
片山剛的研究指出,清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圖甲制是一直存在的,但其存在基礎受到很大威脅。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自乾隆年間始,圖甲“滯納稅糧”的現象常常出現;二是乾嘉以后“殷丁”的飛灑之弊變本加厲,甚至干沒稅糧;三是來自圖甲外部的侵害,即胥吏和差役竄改實征冊、誣指欠糧、索要差費等;四是“另戶”的出現成為動搖圖甲制基礎的力量;五是需要采取經濟力量替代原來國家、宗族的強制力量,來激勵對稅糧的征收和交納。3他認為,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宗族對族人控制能力的弱化,同時官府在圖甲運行中的權力漸趨擴大。為了應對這些問題,有些地方采取了“連圖納糧”的舉措,稅糧由“不過割”向“過割”轉變,并且士紳在圖甲制改革和征收稅糧事務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4這些觀察和觀點為我們思考清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圖甲制的問題提供了思路和啟發。在登云堡,我們也發現“另戶”的設立和士紳參與圖甲和稅糧事務的現象,下面對其做一梳理,以豐富或深化對片山剛前述觀點的理解。
前文表1、表2中都有“另戶”的存在,而在晚清登云堡一圖和二圖中,還有另甲、又甲,并且有的甲中有2 - 3個總戶名,總戶下面又有“另柱”。如圖甲表記載二圖四甲有兩個總戶,分別是勞長同和勞猷。我們在勞邊看到的《勞氏家譜》全名寫作“南??h江浦司登云堡勞邊鄉二圖四甲勞猷戶另柱良正戶家譜”,5可知勞猷戶下又有“另柱良正戶”。片山剛認為,“另柱”的出現是因另戶逃亡遺下稅糧義務要求正圖正甲負擔而設立的。1但設“另柱良正戶”的族人還在勞邊生活,并未逃亡。事實上,“良正戶”的設立應該與勞氏十八世勞良正有關。良正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終于乾隆元年(1736年),2推測該“另柱良正戶”可能是在雍乾年間或稍后設立的。勞良正來自一個士紳家庭,其祖父勞仕聲是廣州府學生員,父親勞成愛是監生,他自己則“由藩掾考授登仕郎”。3他或子孫顯然有實力和辦法設立“另柱”戶口。至于其設立原因,我們無從得知。但似乎在雍乾年間,南??h出現了一個分拆圖甲戶口的熱潮。如吉利堡十八圖在雍正年間出現了“虛糧累人”的問題,“凡同圖異姓及不同宗者皆分拆,將稅業歸往別圖辦納,以免虛糧拖累”4。另甲、另柱、多個總戶的出現,應該與分拆稅糧有密切關系,目的就在于避免原來同甲內其他戶因拖欠稅糧而帶來的負擔。在登云堡,除了二圖四甲分了兩個總戶外,一圖一甲、五甲、九甲、十甲,二圖八甲都有分拆總戶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其他堡也是普遍存在的。片山剛將其視為宗族對族人的掌控和支配能力正在削弱的反映,宗族不再掌握各族人的土地所有情況。5事實上,從分拆圖甲的房派或族人的角度來說,這是應對“虛糧”和規避風險的策略。因此,或許仔細追溯“虛糧”得以產生的原因,透過當時地方社會的變革,才能更加真實的理解另甲、另柱的問題。
然而,盡管采取設立另柱或另甲的方式,“虛糧”的問題難以根絕,各地“滯納稅糧”的情況到清代后期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片山剛發現,到清代中葉至清末期間,士紳在解決滯納稅糧或催征稅糧事務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包括他們設立公館實行“連圖納糧”,或者成立義會,推行土地產權的“過割”等舉措。6前述登云堡二圖四甲在咸豐初年也出現錢糧“多有疲戶轇轕”的問題。咸豐二年(1852年),族內士紳勞宗寧撰寫了《四甲衿耆催收錢糧立例小引》,介紹了此時勞氏族人滯納稅糧的原因和整頓措施。其文稱,“惟我本甲向來所稱國課早完者,今反視為閑事,無怪乎催科之吏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原其流弊,始則因緩征而性轉游移,繼則因免糧而語多推諉。日疲一日,遂至糧差追迫而甲中之積儲已虛。年深一年,又復支應浩繁,而數內之虧空不少。以今計之,縱然各戶交清而上納,實不敷半,百可奈何?況各戶之人不思奉公,慣于延玩,竟有理數,沿門催討,則反加以惡言,而不知國課為何物者?如此暴戾,貽害非輕”7。這里所說的原因,與前人常常談到的胥吏飛灑之弊不同,似乎官府緩征或免糧可能在客觀上導致稅糧難征的問題。勞氏宗族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要求各戶限時交納完清稅糧,不然就將欠戶之田“杙明投耕代納”8。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是由各戶自行向官府交納稅糧,并非如片山剛所說由總戶所屬的宗族房派匯繳后再逐級交納。既然宗族可以將欠糧之戶的土地“杙明投耕”,說明甲內總戶或理事是掌握戶內各家庭所有土地的。此外,勞宗寧還設立了義會,“以代完納,得免滋累”1。或許不同宗族遭遇“滋累”的原因不同,因而采取不同的舉措。沙滘何氏宗族遇到的難題就是由“稅糧不過割”導致的。即“田地典賣未格稅者由原業主向新業主收銀納稅,謂之貼納,乃原主收之而不納,以致積欠累累。”族內舉人何蓮青便“為之厘定章程,糧隨業轉,刪卻貼納之例”2。
勞氏和何氏解決稅糧征收的舉措,的確反映出士紳在其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對宗族內部,士紳要制定條規,設立義會,采取強制性措施迫使各戶按時完納稅糧;對宗族外部,士紳則充當官府與族人溝通的媒介。光緒三年(1877年)九月二十九日,南海知縣杜鳳治親自到紫洞催征錢糧,這里的村民皆為李姓,“愚而且蠻,輕重皆非所可”,讓知縣苦惱的是沒有士紳出來和他見面。此時,江浦糧站也出現抗糧事件,但該地人們聽說知縣要親自前來催征,便立馬“托官山局紳士陳伯翔再三求情新舊糧全訖,鬧事人拿到糧局重責。”杜鳳治贊同有紳耆“為之轉圜”的做法。3從官府和知縣的角度來說,他們下鄉催征錢糧實則需要士紳的參與,不然只有采取嚴刑拷打或燒毀田廬等暴力方式,還不一定達到目的。因此,士紳參與稅糧事務,既是他們維護自己所在甲戶和宗族利益的需要,也是官府的需要。當然,這也與他們在地方社會的權力相關。
清代中后期以來,登云堡誕生了一批有較高科舉功名的士紳。如荷村徐臺英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考中進士;沙滘何蓮青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中舉人;李邊李應鴻于同治六年(1867年)考中舉人,次年中進士;沙滘何敬駒于同治九年(1870年)考中武舉人;沙水劉廷鏡則在同年考中舉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考中進士;沙滘何啟齡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考中舉人。等等。此外,還有不少人捐納功名或官職,或者因軍功而獎給職銜,士紳群體的規模相當龐大。與其他地方一樣,在晚清國內外局勢的影響下,以李應鴻和劉廷鏡為代表的登云堡士紳在地方事務上發揮著主導作用,包括修筑堤圍、創建登云社學(咸豐六年)以及南??h保安局(光緒十年)和籮行二十四鄉聯防普安局,對保障農業生產和地方安全、維護社會秩序、實現社會整合具有重要意義。士紳群體主導和推動著新一輪劇烈的社會重構,他們的權力被官府和民間社會所認可。
十九世紀的珠江三角洲社會,是“各種互相關聯的組織的復雜混合體”,除了團練、公局、士紳集團等組織外,還有宗族。4清代中后期,登云堡掀起了宗族建設的高潮,有些特點頗值得留意。在清代前期尚未修建祠堂的那些人丁較少的宗族,在此時開始修建祠堂。我們在田野調查中發現,荷村何氏宗祠(務本堂)重建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帥邊帥氏宗祠始建于光緒十八年(1892年),沙滘符氏宗祠建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其他宗族也基本在此時修建了祠堂,雖然無法確定其具體時間。他們在祠堂內舉行祭祀祖先的禮儀,似乎各宗族具有同樣的文化習俗。事實上,這是清末才出現的景象,是層累發展的結果。
不同的是,在明代就已經在此定居,并且清初已經建有祠堂的宗族,此時主要活動是修建支祠和編修家譜。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荷村楊氏建成誡勉堂祠。1光緒年間,李邊李應鴻回鄉后創建了順吾公祠。2收錄在光緒《勞氏家譜》中的勞邊鄉圖顯示,當時勞氏共建有19座支祠。3支祠數量之多,可見一斑。除了修祠堂,士紳們還注重編纂本房派的家譜。光緒《勞氏家譜》的主纂勞稻長在序言中記述,勞氏在登云堡雖已傳二十五世,但“世系事跡,?者殊多,即有一二自編家乘,勵條本支,余尚掛漏”,咸豐元年(1851年)他承父親之托開始輯錄本支譜,后于光緒十七年(1891年)補輯,最終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完成。4荷村楊氏宗族亦未曾有全族通譜,現在所見《楊氏澤綿堂房譜》曾于嘉慶年間續修,后于咸豐四年(1854年)和光緒元年(1875年)再續修而成。5李邊李氏在同治八年(1869年)編寫了《李申及堂族譜》,但全譜除世系外,只有一篇序文和一篇有關珠璣巷傳說的文字,內容比較簡單。6在登云堡各大族中,可能只有沙滘何氏曾修纂過合族通譜,到晚清時十六世何浩然和何飛鵬都曾重修族譜,但今天已不能見。我們現在見到的《何氏聚順堂世德錄》7編修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只記載了有功名或官職的族人。這些族譜的信息似乎表明,除了沙滘何氏外,其他宗族都難以修纂合族的通譜。
要理解上述支祠和支譜的現象,不能忽略開房祖的身份。前文已經提到,《勞氏家譜》全稱是“南??h江浦司登云堡勞邊鄉二圖四甲勞猷戶另柱良正戶家譜”,以第十七世勞肯堂為開房祖。勞肯堂是勞良正之父,大約生活在清初?!稐钍蠞删d堂房譜》的開房祖是第十二世楊秀峰,其生活時間大約在明末清初。我們不禁會想,勞氏、楊氏都聲稱其祖先在宋元時期就已到此定居,為何支派會以生活在明末清初時的祖先為房祖呢?這應該與清代前期宗族開始的積累嘗產和分拆戶口有關。前文已經提到,在清代前期這些宗族已經修建了合族的祠堂,設置和不斷增加嘗產逐漸成為各族的共同做法。對家庭來說,近世祖先去世后也開始設置和積累嘗產。隨著世系繁衍,這些嘗產逐漸成為一個較大房派的公產。同時,某些族人因“虛糧”問題或借機開立另甲、另柱等戶口,此后為其子孫所共用。因而,公產和共同的圖甲戶口,為房派的形成和凝聚創造了條件,同時也讓各房派有著較為獨立的自主意識和能力。這個過程也讓我們明白,清代前期的分拆圖甲戶口,實際上是族內房派形成的重要條件和動因。如果將分拆戶口視為各房派擺脫宗族控制的結果,可能就將二者的因果關系倒置了。
科大衛指出,隨著18世紀以后宗族的遍地開花,“宗族也就不再是當地一小撮權貴憑借自己與高官的關系而發明出來的新玩意”8。到了清末,登云堡和其他地方一樣,都出現了村村有祠堂的景象,宗族的確不再是罕見的事物。然而,我們看到不同時期建構的宗族,在內容和結構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在登云堡,只有沙滘何氏宗族屬于由“一小撮”權貴建構的宗族之列。他們早在明代后期就修建有祠堂,并且編纂了合族通譜,為后世續修族譜和整合世系奠定了堅實基礎。雖然宗族內也存在房派的區分,有支祠和支譜,但他們是建立在“合”的基礎之上的。而像勞氏、楊氏這類宗族,族內沒有顯赫的權貴,他們在清初才開始模仿前者修建祠堂,但此時正好處于分拆圖甲和各家獨立積累嘗產的時刻,使得族內房派有著較強的獨立自主意識和實力,又因缺乏世系記錄,因而到清末各房派只能紛紛修纂支譜,無法編修合族通譜。所以,房派獨立性強、支祠林立、支譜眾多而無法形成合譜,是這類宗族的顯著特點。此外,還有很多數百年來人丁一直較少、經濟實力較弱的宗族,他們直到清末才修建祠堂,并且祠堂的規模和裝飾似乎都比前兩者遜色不少。當幾乎所有宗族都建構完成時,宗族卻已不再是權力和威望的象征了。到晚清,士紳集團替代宗族,成為社會權力和地方威望的擁有者和象征。因此,培養士紳成為此時各家族努力實現的目標。
從明初至清末登云堡的歷史可以看出,開設戶籍、建構宗族和培養士紳構成當地人群實現向上流動的“三個階梯”,但不同人群并非齊步向前,而總是在“錯位”發展?!板e位”過程的本質是競爭關系。多元人群之間的模仿、競爭,正是地方社會發展演變的核心動力。
六、結語
通過對登云堡一圖、二圖、八十四圖和二十圖的研究,可以看到不同時間設立的圖甲在原因、形式、結構、演變和意義等方面的顯著差異。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的土地一直處于“生長”過程中,各地的地理環境、歷史進程不盡一致,因此不同區域的圖甲在上述方面肯定也會呈現出不同。前輩學者已經對甲戶與宗族的關系、“總戶—子戶”的構成等問題作了非常細致的類型劃分,但從圖甲制所具有的時間性和空間性特征出發,我們對圖甲制的探討就不能停留在類型劃分上,必須繼續去探討各種類型形成的歷程和機制,將圖甲制的時間性和空間性更充分地展現出來。有關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地區圖甲的增減、圖甲的構成、戶的類別及其產生機制等問題,均有待進一步探究。
從登云堡的圖甲和社會變遷的歷程可以看出,圖甲的編制和演變與土地開發、賦役改革、宗族建構,以及由地緣、市場、婚姻等多重關系構成的社會網絡均具有重要關聯。如果僅僅從宗族控制的視角來理解圖甲制及其演變,1似乎容易得出失之偏頗的結論,甚至將因果關系倒置。我們不能局限于某一或兩種視角,而是需要從地方社會的整體視野中來理解圖甲制,從人群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出發來思考圖甲與地方社會的結構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誠如劉志偉所說,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清代基層社會中的血緣、地緣、市場、政治、合約等等方面的關系如何纏繞在一起,通過復雜的互動作用,構成了清代社會結構的種種特質及其動態過程”2。開展更多小尺度區域的整體研究,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地方社會,是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
[責任編輯:吳才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