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劉萍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基本運動技能包括移動性技能、非移動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主要發展學生的身體活動能力。”在學生的技能學練過程中,基本運動技能是基礎,發揮著重要作用。考慮水平一學段學生的學情,筆者以“雙腳起跳、雙腳落地”基本運動技能為例,闡述教學過程的實施方法,提高學生的下肢力量和上下肢協調配合的能力,融合發展學生的柔韌、平衡、支撐等多樣技能。
一、巧用教學情境,激發興趣促學練
《小蝌蚪找媽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年級上冊內容,同時也是低齡兒童所熟知的動畫、童話小故事。以身體練習為載體,重現課本內容,學生在熟知的情境下活動,有強烈的代入感,學練興趣濃厚,活動氛圍輕松愉悅。
情境1:在池塘里有很多的荷葉,小蝌蚪在荷葉間歡快地游動(籃球場地是大池塘,直徑1米的呼啦圈是荷葉)。
學生活動:模仿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泳,進行移動熱身。
情境2:小蝌蚪長出了2條后腿,可以在荷葉上跳動。
學生活動:將雙手背在身后,在荷葉(呼啦圈)上進行前后左右雙腳自由跳躍,引導學生正確進行腿部發力和落地的緩沖,形成正確的起跳和落地姿勢。
情境3:小蝌蚪又長大了,長出了2條前腿,變成了小青蛙。
學生活動:通過不同方向、不同距離的挑戰,體驗移動性技能學練空中姿勢、方向的變化,感知身體發力的控制。這一環節是課堂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上下肢協調發力,完成雙腳起跳、雙腳落地的動作學習。
設置學生熟知的情境,通過小蝌蚪變成小青蛙的成長變化問題鏈,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聯系自己身體,還原課文中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學練。在學練過程中,體驗方向、路徑的變化,如,前后左右跳、圍著荷葉圓形跳躍。整個練習環節由問題帶入情境,趣味濃厚,用興趣激發學生參與學練。
二、妙用教學情境,啟發思維引學練
低齡學生活潑、好動,想象力豐富,發散性思維活躍,喜歡模仿和創編。在小青蛙找到媽媽的情境后,運用媽媽帶領小青蛙進行捉害蟲和超級模仿秀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不同活動的練習,綜合發展學生的基本運動技能。
情境1:小青蛙學會本領,比試誰跳的荷葉最多,抓的害蟲最多。
學生活動:在荷葉上進行連續的雙腳起跳、雙腳落地練習(強調上下肢的協調用力和落地緩沖的正確技術動作),每完成1次跳躍(跳過1片荷葉)即捉到1條害蟲。
情境2:慶祝害蟲被消滅,共同參與快樂模仿秀活動。在場地內與同伴保持安全距離模仿各種小動物行進,同時與不同的小伙伴打招呼5次,然后快速找到1片荷葉,在荷葉上模仿教師的靜止動作。
學生活動:先是小歡馬(墊步跳)行進,靜止模仿“金雞獨立”(右或左大腿高抬與上體垂直,單足站立);然后是小矮人(蹲走),靜止模仿“白鶴亮翅”(右腿屈膝腳尖點地,兩臂側平舉打開);小螞蟻(仰撐爬行),靜止模仿“猴子撈月”(兩腿并攏伸直,屈體兩手掌心觸地);小熊(俯撐爬行),靜止模仿“橫掃千軍”(兩腿橫向分叉呈“一”字形,上體正直),比一比哪名學生堅持的時間最長。
這一環節是綜合發展學生基本運動技能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完成各種不同的動作。行進模仿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的時空和安全意識;與小伙伴打招呼5次則培養了同伴間的友誼,學生在歡快的活動氛圍中得到了全面發展,并樂于參與基本運動技能的學練。
在學練過程中,學生不止學會了知識和技能,也能夠鍛煉自己的創新能力,學生在自己創設的情境和鍛煉動作中進行練習,不僅可以激發進一步參與學練的興趣,還能引導思維發散和創新意識的發展。
——劉斌(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教育和體育局,264400);劉萍(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峰山小學,2644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