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
魏巧是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種糧先進個人。6年前,她在中科院任助理研究員,丈夫孫振中在北大任教師。在種糧大戶父親的邀請下,魏巧和丈夫辭去穩定體面的工作,奔向希望的田野。6年來,她和丈夫成為“新農人”創業的標桿,并在全國兩會上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稱贊。

談及當初為什么辭去北京穩定體面的工作回鄉務農,魏巧說,這還要感謝習近平總書記。
那是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鎮江市世業鎮先鋒村農業園調查了解現代農業發展情況。當時在習近平總書記身邊介紹情況的,是鎮江市農科所原所長趙亞夫。趙亞夫數十年如一日專注農業科技,退休后仍繼續為農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稱贊說:“‘三農工作需要一大批像趙亞夫這樣無私奉獻的人,農業專家的成果就是要體現在廣闊的土地上,把科研創新轉化為實踐成果!”
魏巧的父親魏云烽一直在江蘇鎮江從事農機服務和農業規模化經營工作,看到習近平總書記來鎮江視察的新聞后,魏云烽激動不已,當天深夜便給魏巧打去電話說:“總書記都這么肯定趙亞夫老師,你們夫妻倆都是學農的,有沒有考慮回來接我的班啊?”
魏巧說,當時父親在電話里是笑著說出那句話的,但對她的內心觸動很大。每次回家,看到父親在這么大面積的田里勞作,她心里五味雜陳。魏巧當時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丈夫孫振中在北京大學當教師。經過多年拼搏,夫妻倆好不容易在北京站穩了腳跟,也有了女兒,工作穩定體面,想辭職返鄉接父親的班確實需要很大勇氣。
魏巧把父親邀請他們返鄉創業的想法告訴了丈夫孫振中,丈夫聽后沉默了。孫振中的老家在河南周口農村,一路求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之后進入北京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并留校任教,成為全村人的驕傲。魏巧碩士畢業后進入中科院工作,夫妻倆是眾多朋友和親戚羨慕的對象。
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孫振中對妻子說,他對返鄉種田這件事沒意見,只不過得等他們種田有了成績再告訴他的父母,免得老人家太擔心。
就這樣,魏巧和丈夫統一了意見,他們認為把自己參與研究的成果親手撒播到家鄉的田地里,會有不一樣的精彩。2017年4月,魏巧夫婦雙雙辭去工作,回到了魏巧的家鄉江蘇鎮江,成為擁有高學歷的“新農人”。
女兒女婿返鄉創業,最開心的就是魏巧的父親魏云烽,老魏年近花甲,一直在為誰來接他的班這件事發愁,一下回來兩個高學歷的農業人才,怎么不讓他心花怒放!不過,老魏怕女兒女婿眼高手低,學歷高和種好田是兩碼事,便從兩萬多畝農田中撥給魏巧夫婦1000畝農田,放手讓他們折騰,以取得先期經驗。
魏巧和孫振中起初挺興奮,兩人早年都種過地,孫振中讀博士期間,導師還撥給他幾畝地做豆禾間氮素轉移研究。因此,這對高學歷夫婦覺得種田并不是什么難事。

本文主人公魏巧

魏巧與丈夫孫振中
接手父親撥給的千畝農田后,魏巧夫婦組建了自己的團隊,滿腔熱血地走進希望的田野,殊料,一系列困難卻接踵而至。
魏巧夫婦首先遇到的是播種難,當他們播下水稻種子后,發現小鳥都跑來覓食,播下的種子大都被吃掉了。為了趕農時,他們只能雇人再次播種,還要驅趕小鳥。而在日常田間管理中,由于雇來的工人大多是北方人,不太會種水田,導致水稻管理水平上不去。
2017年農忙季節,孫振中帶著工人日夜搶收,從未這么勞累過,最后終于撐不住進了醫院。
更讓魏巧夫婦沮喪的是,忙活了一整年,那1000畝農田都沒來得及種完。一年來種田成本居高不下,又遇到糧價下跌,全年糧食收入與支出幾乎持平,等于白忙活了一年。
第一年種田受挫,父親魏云烽鼓勵夫妻倆說,做科研和種地是兩碼事,要把自己最擅長的東西學以致用,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種田才是最好的方式。父親的話讓魏巧和丈夫開始反思,知識和能力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魏巧認為,她和丈夫尋求的是科技在生產力轉化過程中管理水平上的提升,以及能輕重緩急地安排工作,而他們一開始就跟人家拼苦力、莽撞地干農活,卻不明白自己的長處在哪兒、怎樣取長補短。
后來,魏巧和丈夫在農田作業中更注重效率,減少用工投入。第二年水稻育種插秧的時候,魏巧和丈夫把工業上的小輪車架到了秧田里,進行工業化傳輸,僅這一條生產線就省了30個工。
為了摸索出“可盈利、可持續、可復制”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魏巧夫婦將目光鎖定在農業智能化上,開啟“大田數字農業建設”,進行農場智能化、信息化板塊建設。2018年,魏巧夫婦成功申報國家“大田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當年全國大田種植僅有5家,江蘇僅有魏巧1家。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魏巧和丈夫發現農時最講效率,只有將自然地理系統、無人駕駛、遙感數據等現代化手段運用到農業生產中,才能更加精準地評估氣候影響,精準地用料用肥,從而對耕種管收做好前期統籌。
接下來,魏巧成立了江蘇潤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江蘇鎮江市鎮江新區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魏巧出任董事長,丈夫孫振中任總經理。他們到處考察智能型農業機械,果斷購入一系列無人駕駛智能型農機產品,包括智能插秧機、無人駕駛拖拉機、智能收割機等。拿無人機撒農藥來說,以往人工打藥需要數十個工人連續作業近10天,每人每天130元,打一次農藥就需要花費數萬元,用無人機撒藥省了人工,提高了效率。無人駕駛拖拉機裝上北斗輔助駕駛系統后,拖拉機的工作效率提高了3倍。
除了通過農業機械化提高生產效率外,魏巧還運用獎懲機制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合作社老員工王忠強,除了從合作社領取基本工資外,每年還能領到一定的績效獎。魏巧給員工規定,小麥畝產超過700斤、水稻畝產超過1000斤,超出部分的30%收益歸農田管理者所有。
轉眼6年過去了,魏巧夫婦的兩萬多畝農田基本做到了數字化管理。農技人員只需坐在合作社辦公樓里點擊鼠標,就可以監測土壤肥力、蟲害情況,并進行施肥、除蟲作業,實現了耕種、管理、收割、烘干、倉儲全流程智能化。每一塊農田都有自己的二維碼,它的作用一是安排農事作業,二是可以追溯每一個田塊的收割、施肥、播種情況,等于給農田做了一份農事記錄檔案。
魏巧發展數字農業的同時,在機械化作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合作社目前擁有各類農業機械300臺,日作業能力達5000畝,建有鎮江單體規模最大的糧食烘干中心,單次烘干裝機量達1500噸。
當魏巧夫婦種田取得一定成果后,孫振中才把自己辭職務農的事情告訴了河南老家的父母,并把父母請到潤果農場參觀。魏巧陪同公婆實地考察,她告訴種了一輩子地的公公,通過發展數字農業,實行機械化作業,現在一個人可以管理500畝農田。聽了魏巧的講解,公公覺得一個人能種這么多的地簡直不可思議。
為了招募有志于農業的人才,魏巧廣撒英雄貼。王緒春是位90后碩士研究生,去年接到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的面試通知,便欣然前往。同學問他真的想一輩子干農業嗎?他的回答是:“人家博士都能下地種田,我也是農家子弟,為什么不能干農業呢?!”
面試時,魏巧看中了王緒春投身農業的熱情和他的專業知識。王緒春被聘用后,魏巧安排他從最基層的統計調查員做起,如今他已成長為合作社副社長。
2022年,魏巧被江蘇大學聘為產業教授,與江蘇大學農機學院共建培訓學校,將培訓課堂開進田間地頭。
魏巧的永興合作社成了當地示范農業的標桿,6年來,合作社帶動10980戶農戶實現增收1229.74萬元,累計帶動脫貧人數3000多人。身為女性,魏巧十分關注女性創業,不僅成立了江蘇省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還與省內外巾幗創業者積極互動,以技術培訓、就業幫扶、物質幫扶等方式,帶動6500名婦女就業。
與丈夫辭職務農一晃已6年,魏巧最累的時候也羨慕過那些仍朝九晚五上班的同事,但她還是和丈夫堅定不移地走了下來,除了自己做的事情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外,女兒的認可也是她和丈夫堅持下來的底氣。
魏巧的女兒剛10歲就已經學會了很多農業技能,她卷秧子比一些工人還要熟練,操作無人機撒農藥更是行家里手。女兒寫完作業后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到一望無際的田野里玩耍。暑假農場最忙的時候,女兒也會到農場里幫忙,看到個別工人比較懶散,她會直言不諱地批評媽媽管理工作不到位,魏巧讓她提出管理意見,她就認真地在紙上列出自己的意見來。
當然,最讓魏巧振奮的還是來自習近平總書記的當面肯定。作為全國第十四屆人大代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總書記在江蘇代表團審議現場聽取了魏巧講述的返鄉創業故事,高興地勉勵她:“像魏巧這樣的同志到農村去,很好!”
目前,魏巧和丈夫正計劃著走出江蘇,在全國范圍內培育更多“新農人”,促進農業產業化,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中國人的飯碗要裝中國糧”的殷切期望。在農業產業化這條路上,魏巧和丈夫會堅定地走下去。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