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然

5月28日,在頓涅茨克地區巴赫穆特前線的烏克蘭士兵。圖/視覺中國
卡霍夫卡大壩被炸決口的洪水尚未退去,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州又一處較小的水壩也陷入被炸疑云。當地時間6月11日,一位烏克蘭軍方發言人表示,俄軍炸毀了莫克里亞利河上的一座大壩,造成兩岸洪水泛濫。同一天,有俄羅斯軍事博主聲稱,是烏軍摧毀了大壩。
可以確認的是,這座“新的卡霍夫卡”大壩位于韋利卡諾沃西爾卡市以南18公里處,接近6月9日到11日間烏克蘭軍隊宣布成功反攻奪回的多個居民點。2022年2月俄軍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后,韋利卡諾沃西爾卡是頓涅茨克州西部仍由烏軍據守的少數城市之一。如今,至少7個烏軍旅番號出現在該地區的反攻中,反攻的階段性目標是一路向東,直到“收回頓涅茨克市”。
6月初以來,撲朔迷離的烏克蘭“大反攻”似乎拉開了帷幕。從俄烏雙方發布的戰報分析,雙方已沿整條戰線從北向南四處交鋒。北線,雙方在盧甘斯克和哈爾科夫州邊境互有勝負。東線,圍繞頓涅茨克州北部重鎮巴赫穆特,烏軍正試圖奪回更多周圍居民點,以扭轉戰局。頓涅茨克州南部,烏軍從韋利卡諾沃西爾卡出發,向被俄軍控制的州府頓涅茨克市前進。
南線的扎波羅熱州北部,是烏軍最早宣布取得反攻進展的地區,也是俄方稱烏軍“損失大量美制裝備”之地。最南方的赫爾松州則相對“平靜”,因為卡霍夫卡大壩決口的洪水造成了80公里寬的前線“無人區”,雙方只能維持遠程炮擊對抗。
分析認為,由于赫爾松的洪水和扎波羅熱的連日大雨,烏軍機械化部隊短期內很難在南線取得突破,目前的重心仍是在頓涅茨克一線尋找機會,同時增加對俄羅斯本土目標的襲擾。近日到訪基輔的美軍退役四星上將彼得雷烏斯指出,烏軍的戰術和2022年秋季的反攻一樣:連續攻擊迫使俄軍調整防線部署,從而發現其暴露出的薄弱部位,取得關鍵勝利。
“這有點像交響樂,在2000公里的戰線上,你必須讓所有不同的部分發揮作用。”彼得雷烏斯說。然而,與2022年秋季不同的是,這一次烏軍的目標指向2014年就失去控制的城鎮,很難復制上次反攻的“地利”和“人和”優勢。因此,西方國家強力的軍事援助顯得更加關鍵。
在6月15日的新一輪軍援會議上,歐美各國必須在“沒有看到成果前”就做出新的決定:是把更多先進戰斗機和遠程攻擊型無人機交給烏克蘭,還是考慮到俄羅斯宣布“7月在白俄羅斯部署核武器”會緩一緩,以避免對抗急劇升級?
6月10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公開表示,自己的部隊已經開始大規模反攻,但“不會透露更多細節”。此前一天,俄羅斯總統普京披露稱,烏軍的反攻已開始五天,但并無建樹。再之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6月8日援引“與澤連斯基關系密切”的烏克蘭高官的話說,烏軍準備已久的大反攻正全線展開。
從今年2月俄軍“特別軍事行動”一周年開始,“春季攻勢”就掛在烏克蘭高官嘴邊。去年10月以來的戰場的僵局已持續了太久,西方分析人士多認為,考慮到俄羅斯的人口規模和工業基礎,以及歐美國內對軍事援助的分歧意見,戰事拖延越久,對烏克蘭越不利。
但這個春天顯然不是反攻的好時機:雨季剛剛開始,為反攻準備的12個旅的援助裝備尚未到位。2000公里的漫長戰線上,缺乏彈藥、精疲力竭的烏軍正處于士氣的低點。《基輔獨立報》發現,匆匆上陣替換的新士兵,大多還沒經過充分訓練,也不熟悉如何與裝甲部隊及炮兵配合。他們大多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一線軍事專家覺得,讓這些人在戰壕里防守和射擊比較容易,“訓練進攻行動就很難了”。
有分析因而認為,烏軍“事先張揚”春季攻勢,可能是一種輿論戰策略。美國海軍分析中心軍事分析師邁克爾·考夫曼指出,今年春季的戰局是“誰進攻,誰吃虧”。“能力更強且更為謹慎”的俄軍名將蘇羅維金去年10月出任俄軍“特別軍事行動”總指揮后,以大規模遠程攻擊配合扎實的防御戰,挫敗了烏軍連續反攻的嘗試。
考夫曼認為,蘇羅維金原本的設想“可能是等待烏軍先發起進攻”,但隨著烏軍渲染春季攻勢,接替蘇羅維金擔任總指揮的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似乎更急于“為普京帶來勝利”。于是,俄軍主動打破僵局,向頓涅茨克東北重鎮巴赫穆特發起猛烈攻勢,但未能實現在這場“絞肉機”戰役中快速取得勝利的預期。
一些俄羅斯軍事博主將巴赫穆特的重挫歸因于瓦格納雇傭軍集團和正規軍的不和。無論如何,到5月中旬,烏軍并未丟失巴赫穆特全境,反而在部分村鎮推進數百米。在此背景下,澤連斯基5月連訪意大利、德國、法國、英國等歐洲大國,并在英國獲得了他過去半年來最希望得到的承諾:援助遠程攻擊型無人機以及F-16先進戰斗機。至此,春季攻勢由“假”成“真”的條件似乎已經具備。6 月 3 日,澤連斯基宣布烏軍已做好反擊準備。
但是,俄軍在巴赫穆特面臨的困境,也是烏軍反攻面對的難題。巴赫穆特是烏軍2014年頓巴斯戰爭以來傾力打造的后方基地和軍事城市。在瓦格納領導人普里戈津看來,俄軍炮火及裝甲部隊協同不足,是瓦格納士兵難以突破烏軍防線的關鍵因素之一。
烏軍的火力還遠不如俄軍。雖然烏克蘭情報機關一再宣稱俄軍炮彈枯竭,但考夫曼等美方專家6月初訪問烏軍前線后指出,“俄軍素質不高,但在人力和炮彈方面有壓倒性優勢……烏克蘭客觀上無法以同樣的方式進行攻擊”。去年10月,烏軍就因后續火力支援不足,在奪回哈爾科夫州后未能攻破俄軍建有半永久工事的盧甘斯克州邊境防線。
西方新援助的坦克及裝甲車輛,能否幫助烏軍突破由雷區、龍牙樁、防車溝、戰壕組成的俄軍立體化防線?6月10日,俄羅斯國防部稱,烏軍反攻部隊在過去24小時內已損失了20輛坦克及裝甲車,其中包括4輛德國“豹”式坦克和美制布萊德利步兵戰車。法新社亦獨立確認了該消息,稱烏軍某機械化旅的9輛布萊德利戰車中有6輛被毀。烏克蘭國防部官員則稱,已經做好“遭受損失”的準備。
在烏軍發起反攻之際,包括美制M1主戰坦克在內的西方先進武器還遙遙未至。按計劃,這些武器8月之后才能陸續投入使用。另一方面,俄烏雙方最近一周的戰報中已出現約10個烏軍機械化旅的番號,俄軍宣稱烏軍已損失3700多名士兵、25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還有三個旅級指揮所遭俄軍定點打擊。
不論俄軍戰報是否準確,這都意味著烏軍為反攻準備的12個旅級戰斗群,大多數都已投入戰場。如果短期內烏軍未能取得關鍵性勝利,很難想象澤連斯基還有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機械化后備力量迅速補充。
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美軍前資深指揮官羅伯·李即指出,烏軍本輪反攻唯一的取勝之道,是在反攻之初就抓住俄軍防線的薄弱環節,迅速突破,“取得去年哈爾科夫反攻那樣的快速勝利,即集中一點,讓俄軍難以立刻應對,只能回撤戰線”。英國議會國防委員會主席埃爾伍德6月12日也透露說,烏軍目前的行動只是“偵測”,未來幾天將進行“單一的重大攻擊”。
因此,烏軍未來一段時期的主攻方向能否出其不意,俄方能否“預判烏軍的預判”,將決定雙方春夏之戰的成敗。截至6月13日,雙方共在四條戰線上展開接觸。在北線哈爾科夫州和盧甘斯克州邊境,烏軍收復了遠離核心戰場的庫普揚斯克周邊的少數居民點,而俄軍通過局部反攻,鞏固了利西昌斯克——北頓涅茨克防線。北頓涅茨克是烏軍希望奪回的主要城市之一,但通往它的交通要道要經過巴赫穆特。因此,分析多認為,巴赫穆特之戰結束前,北線只是雙方的側翼戰場,難以成為主攻方向。
東線北部戰場以巴赫穆特為焦點,烏軍正從三面反向包圍固守巴赫穆特的俄軍及瓦格納集團。烏東部戰區發言人稱,自反攻開始以來,烏軍戰線又向前推進了1公里多。不過,此前俄軍經長時間“肉搏戰”占領的巴赫穆特側翼關鍵村鎮索萊達爾,至今仍在俄軍手中。考夫曼警告烏軍“不要重演俄軍巴赫穆特之戰”,如不能力戰取勝應選擇其他主攻方向。
東線南部戰場,目前是雙方交戰最激烈的地區。烏軍12個主攻旅中,有7個番號集中在頓涅茨克州西南。塔斯社援引占領當局官員的話說,這里的戰局“最活躍和最緊張”。俄國防部戰報稱,6月10日到11日俄軍在該地區擊退烏軍8次進攻,而在其他戰線最多僅回擊3次進攻。埃爾伍德也公開表示,烏軍本次反攻的目標可能指向收復頓涅茨克州,特別是頓涅茨克市。
但是,各方如此“張揚”的論調,讓分析人士更相信:烏軍是準備先在頓涅茨克戰場施壓,以北線作為牽制,重點則是在南線扎波羅熱州尋找機會。有烏軍官員稱,如果基輔能向扎波羅熱南部推進,將對改變戰局“特別有效”:一方面,這意味著奪回扎波羅熱核電站;一方面,這將威脅乃至切斷俄羅斯控制區和克里米亞之間的陸地走廊。
彼得雷烏斯亦指出,相比收復頓涅茨克部分城鎮,“孤立克里米亞”是一項“更大、更遠、更復雜、更具挑戰性的任務”,但也是最具戰略價值的選擇。對烏軍而言,當前的特殊形勢也意味著機會。
根據烏軍總參謀部的說法,雖然卡霍夫卡大壩決口造成了80公里寬的非接觸區,導致赫爾松烏軍兩周后才能策應扎波羅熱之戰,但與此同時,洪水也對赫爾松到扎波羅熱一線的俄軍造成重創,俄第7空中突擊師和第22軍出現傷亡,多個野戰彈藥庫和糧食倉庫、鐵路車皮被毀。
軍事智庫“戰爭研究所”(ISW)進一步指出,俄軍被迫從多個原本被用作炮兵陣地的村鎮撤出,這緩解了南線烏軍受到的炮火壓力。與此同時,近來新裝備了英制“風暴之影”巡航導彈的烏軍,仍能對南線俄軍后方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6月9日,俄羅斯副總理兼工業和貿易部部長曼圖羅夫前往赫爾松俄占區訪問,討論人道救援等事宜。他離開訪問地幾分鐘后,該地點就遭到烏軍導彈襲擊。結合俄軍近期在該地區破獲多個烏軍滲透、偵察小組的情況看,烏軍準備采取去年秋季收復赫爾松市的“老辦法”:通過有效的情報工作,精確定位俄軍重點目標,遠程“斬首”,然后再進行大規模地面作戰。
不過,“戰爭研究所”也指出,目前烏克蘭的反攻還處于通過一系列多元行動試探、偵察火力的階段,后續也可能基于俄軍行動變化而進行調整。目前,尚難確定烏軍一定選擇哪條戰線展開大規模反攻。但幾乎可以確定的是,一場大戰已箭在弦上。烏克蘭國家安全和國防委員會秘書丹尼諾夫說,這是“不能失去的歷史性機會”,烏軍“沒有權利犯錯”;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總干事科爾圖諾夫則表示,烏軍這次反攻的成敗與否,將決定戰爭與和平的未來走向。

6月8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前左)視察赫爾松州的洪水災區。圖/視覺中國
俄烏激戰正酣,北約6月12日啟動該組織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空中軍事演習。20多個國家1萬多名士兵和250多架飛機參加,美軍B-1戰略轟炸機、F35戰斗機和遠程攻擊型無人機悉數亮相。東道國德國國防軍稱,演習的目的是“訓練北約應對危機的快速反應能力”。
從烏克蘭的視角看,這次演習更像是為6月15日、16日舉行的烏克蘭防務小組會議及北約國防部長會議“預熱”。根據官方通報,以“烏克蘭天盾”為名的援助噴氣式戰機聯盟將在這兩次會議上正式成立,至少8個國家已同意在會議上落實援助F-16戰機的具體事宜,敲定培訓、后勤等關鍵細節。為了應對越來越多、林林總總的援烏西方武器維護問題,一個正式的“裝備維修中心”也將在會后建立。
考慮到F-16戰機的部署周期較長,烏克蘭還同澳大利亞開始就轉讓F-18戰斗機進行談判。如一切順利,烏克蘭空軍將能獲得剛剛從澳軍退役的41架F-18戰斗機。參與代表對媒體透露,美國政府對此“持積極態度”。
面對西方陣營不再顧忌“紅線”,進一步升級對烏軍援,莫斯科的回應并不多。6月9日會見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時,普京公布了俄軍戰術核武器部隊7月入駐白俄羅斯的具體時間。然而,除一些“深表擔憂”的“口水戰”外,北約副秘書長喬阿納表示,俄羅斯的核威脅沒有實質升級。美國國防部亦指出“沒有看到任何俄羅斯準備使用核武器的跡象”。
此前,俄羅斯副外長里亞布科夫曾發表談話說,莫斯科“希望北約了解俄羅斯計劃在白俄羅斯部署核武器的情況的嚴重性”。他說:“當權政客和一般西方精英無視這一切,表明他們對自己的國家、自己的人民和國際安全從根本上來說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除了核武器進入白俄羅斯,有關俄白聯合部隊升級擴容、俄軍可能加強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邊境的軍事部署等消息,近期也時有傳出。西方智庫多認為,每逢烏克蘭準備反攻,都會有俄軍升級在白俄羅斯軍力的消息,這可能是為牽制烏克蘭反攻兵力的“輿論戰”,是“綜合戰爭”的一部分。因為有這樣的觀點,歐美各國對有關俄羅斯升級在白俄羅斯軍事部署的信息,往往持較冷淡的立場。
不過,彼得雷烏斯指出,這種漠視莫斯科信號的做法未必正確。他說,盡管遭受全面制裁,但俄羅斯及俄軍仍然具有非常可觀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普京并不認為他無法戰勝烏克蘭人、歐洲人和美國人。他相信俄羅斯人民將能戰勝所有人。”分析人士認為,美歐最終還是要和俄羅斯就歐亞安全秩序達成共識,因此,保持尊重和溝通仍十分重要。
與此同時,俄烏之間唯一出現的一個“好消息”是,俄烏“邊打邊談”的活動,并未因烏軍大反攻開始而停止。6月11日,雙方進行了最新一輪戰俘交換,各換回戰俘90多名。至此,俄烏換俘談判已幫助約5000名雙方戰俘回歸家園。
此外,6月6日,南非總統拉馬福薩與科摩羅、埃及、塞內加爾、烏干達、贊比亞等非洲國家領導人舉行線上會議,討論6月中旬訪問俄羅斯和烏克蘭事宜。六國領導人一致認為,烏克蘭危機必須盡快通過和平方式解決,他們將推動俄羅斯和烏克蘭領導人達成停火并維護該地區持久和平。拉馬福薩表示,普京和澤連斯基已同意分別在莫斯科和基輔接待非洲國家領導人和平倡議代表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