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瑣園村位于金華東郊澧浦鎮北,距金華城區約10公里,因其環境風貌如古代一把吉祥長命金鎖而取名“鎖園”,后改名叫“瑣園”。瑣園村已有440多年歷史,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同年12月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現今保存著明末清初古建筑20余處,有旌節石牌坊、嚴氏宗祠、務本堂、懷德堂、聚義廳等,是金華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歷史漫漫,猶如滾滾江河,在逐浪東逝的同時,總會遺落一些美好,在歷經風雨洗禮后,沉淀出本真的古香古色,瑣園古村落便是如此。前些日子,我出差到了金華市,朋友推薦去瑣園古村,并陪我前往游覽。
忠恕堂。瑣園古村雖然歷經戰火,但是敦倫堂(嚴氏宗祠)、永思堂、崇德堂等10多座廳堂依然保存完好。沿著蜿蜒的石板路前行,來到木雕磚雕堪稱一流的忠恕堂。廳堂中間用一道屏門將兩個對稱的四合院分開,廳內雕刻精細,梁架、窗欞腰板上的亭臺樓榭、高山流水,無不展示著工匠們的雕功。四扇頗為厚重的門上,有著鳥雀、麒麟、鮮花等各式磚雕圖案,仰頭細細觀察,我忍不住浮想聯翩起來:它們已被風吹雨打數百年,依然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古人究竟是怎么雕刻出來的呢?
敦倫堂。敦倫堂俗稱嚴氏宗祠,在古村里,其建筑面積是最大的,莊嚴肅穆,雄偉闊氣。祠堂大門為八字形,門額掛一匾,據說是乾隆年代之物。靜靜地步入宗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嚴氏宗族生生不息的文脈傳承。祠堂四進,依次是“高山水長”“嚴氏宗祠”“敦倫堂”和“先祖祭祀堂”,每進都有天井,天井的兩側建了廂房。“高山水長”四個字來自宋朝詩人范仲淹為紀念東漢高士嚴子陵所寫的《嚴先生祠堂記》。宗祠的墻壁上,貼著《子陵公家訓》:君子有所養,處富不驕,處貧不憂……
永思堂。古代只有男祠堂,就如女子名字不能列入宗譜,但在瑣園古村,永思堂就是“女祠堂”。相傳嚴氏家族有位太公嚴元善,前后有三任妻子,元妻范氏,并無子嗣,因病去世后,嚴元善娶了繼妻陳氏,后又娶了妾室徐氏,生一子嚴舒泰,娶妻鄭氏,生有4子。天有不測風云,嚴舒泰28歲英年早逝,鄭氏一人撐起了這個家。鄭氏持家有道,訓子有方,她的4個兒子相繼成才,除大兒子為貢生外,其余均為太學生。鄭氏的兩個婆婆相繼離世,一條族規觸動了鄭氏的心,這一族規的意思是,妾、側、副室卒后靈位不能置于祠堂正中的正龕里。鄭氏提出此規極不合理,有失公允,既然婆婆不能進嚴氏宗祠接受供奉,那就另建家廟,這個家廟就取名“永思堂”。
打年糕。瑣園古村的古建群是精美的,這里還保留著諸多歷史民俗,比如打年糕、迎龍燈、編草鞋等。去往古祠堂的路上,剛好碰到有人家正在打年糕。有位年輕人把糕團放進石槽里,用形似錘頭的木工具,用力持續捶打。年輕人熱情好客,見我湊上來,便熱情地跟我打招呼,還讓我稍等一會兒,很快就可以品嘗年糕美味了。不一會兒,年糕制作好了。我有些心急地捏一撮,又沾上了白糖,慢慢品嚼,綿軟香甜,余味綿長。年輕人又指了指八仙桌上瓷盤里的梅干菜,說:“把梅干菜裹進年糕里,更好吃呢!”果然,清香的糯米和幽香的梅干菜在唇齒間交融,在舌尖上綻放出別樣的味覺感受。
銅錢八卦。古村有一種獨特的民俗工藝品——銅錢八卦。“銅錢八卦是女孩子出嫁時,娘家必須要準備的嫁妝,等娶到了婆家,還要在床頭掛起來呢。”朋友說著,我們已走到一座老宅,木門虛掩著,輕輕推開,屋檐下,有位滿頭白發的阿婆,正在繡制銅錢八卦。綢布、剪刀、針線在她粗糙卻靈活的手里變成了活靈活現的荷花,并裝點在銅錢八卦中間的空洞里。阿婆很健談,閑聊中聽說,銅錢八卦在當地不僅有旺財、擋煞的寓意,而且也有祝愿新婚夫婦能夠白頭偕老、幸福美滿的意思。
淅瀝的小雨伴著我們一路游覽,寂靜的青石板路被雨水沖刷得更加光亮,在小巷里或窄或寬地延伸著,如畫家信手拈來的寥寥幾筆,便把古街古巷勾勒得層次分明,跌宕有序。一座古橋旁,店家設置了一排仿古茶座。走累了,可以進去喝杯熱茶,稍坐片刻。河對岸,老屋的倒影在河面上顫顫巍巍,石拱橋及其倒影形成一個漂亮的圓,再加上一串串火紅燈籠垂懸著,以及不時穿梭往來的游船畫舫,構成了一幅立體江南水鄉圖:古老的宅地,古樸的石橋,以及歷史遺存的古祠堂……
在路上走著,一陣風拂過,耳畔隱隱響起清揚的說唱鼓樂聲。循著樂聲,我加快了腳步,在一座古廳堂里,有位鶴發童顏的老者,他懷里抱著一面漁鼓,手里拿著兩根高高翹起的長竹片,神情專注地用當地方言彈唱著。“這就是金華的道情表演。”朋友低聲對我說,“唱句似說似唱,通過敘事或講故事,當地男女老少都很喜歡。”彈唱的內容,雖然我聽不懂,但我安靜地靠在迂回的廊檐下,手捧一杯當地產的舉巖茶,伴著裊裊清香,把眼睛微微閉起來,沉下心,靜心傾聽韻律和節拍,無盡美好漸漸涌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