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甜 孫改玲



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暗示治療急診癔癥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以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急診收治的86例癔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3例。對照組行常規治療,觀察組行心理暗示治療,比較兩組負面情緒評分、精神狀態、住院率、病情緩解時間及患者滿意度。結果 治療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BPRS、GA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BPR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GA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住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病情緩解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急診癔癥患者中實施心理暗示治療,可明顯減輕患者負面情緒,改善其精神狀態,降低住院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對醫療工作的滿意度。
關鍵詞:癔癥;急診;心理暗示治療;精神狀態;滿意度
癔癥又稱為分離轉換性障礙,屬于臨床上常見的功能性障礙疾病,是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引發的神經精神障礙,例如自我內心問題、重大生活事件、家庭糾紛、人際關系等,患者運動、植物、感覺神經功能紊亂或出現暫時性的精神異常,使得患者喪失對自我身份的認識或記憶范圍縮小,出現選擇性遺忘、精神爆發現象,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與工作[1]。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指出,暗示作為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是指個體在無意中感受到人或環境以自然方式發出的信息時做出的一種心理現象,有助于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淡化其對疾病的恐懼[2~3]。本研究旨在分析心理暗示治療對癔癥患者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以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急診收治的86例癔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3例。對照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45.07±8.96)歲。觀察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24~65歲,平均年齡(44.68±8.4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護理
引導患者接受全面檢查,告知其各項檢查的意義;依據其具體情況給予鎮靜、鎮痛、供氧等對癥支持。
1.2.2 觀察組實施心理暗示治療
(1)評估病情。自患者達到急診科后,快速詢問其既往病史、基礎疾病等相關信息;協助其取平臥位,仔細查看患者瞳孔、面色、呼吸頻率、皮膚黏膜色澤等指標,重視瞳孔變化;搶救期間每隔5 min觀察1次,做好記錄。在醫生做出診斷時開始暗示,使患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被關愛;初步建立起護患、醫患信任關系,為心理干預奠定基礎。
(2)勸解家屬暫時離開患者,并加強與家屬的有效溝通。首先,向家屬簡要介紹醫護人員身份與職責;之后向其解釋癔癥發病原因、誘因及機制,告知家屬該病多是由于自尊心受創、人格受辱或家庭不和、人際糾紛等一時之間難以解決的矛盾引發,患者往往表現出氣憤、恐懼、憂慮等內心痛苦;基本可以治愈,不必過度擔心,否則親屬過分關注、驚慌情緒可能會對患者造成影響,甚至成為一個不良暗示因素,加重患者疾病。建議家屬在實施各項治療方案時放心地離開治療現場,為搶救工作創造一個安靜、寬松的環境,嚴禁大聲哭鬧、喊叫。當患者經治療后癥狀有所好轉后,叮囑親屬多陪伴、包容、理解患者,配合醫生繼續對其開展積極、正面的鼓勵或暗示。
(3)個性化干預。在與患者交流時,注意面帶微笑,語氣溫和,耐心傾聽患者表達自身對病情的看法及不理解之處,設身處地為患者考慮,使用安慰誘導性語言為其答疑,回答時語氣堅決、肯定,避免心虛、遲疑、猶豫,為患者提供強有力的情感支持。對于極度敏感者,可事先與家屬溝通,適當采取“冷處理”,減少護士查房次數或家屬探視次數,避免過度重視引發患者對疾病的猜疑,誤認為病情加重或不可救治。在指導患者用藥時,可向患者強調并夸獎主治醫生豐富的臨床經驗,每日查房過程中及時指出并夸大患者病情好轉情況,向其暗示治療效果良好。在開展特殊用藥或治療時,及時與患者家屬做好溝通,必要時可采取善意的謊言,向患者暗示病情逐漸好轉或治療取得的效果,樹立患者康復信心,增強其繼續與疾病抗爭的勇氣。合理安排床位,將生活態度積極、病情穩定者與敏感多疑者安排在一定的病房,潛移默化地淡化患者負面情緒,改變患者對待疾病治療的態度。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負面情緒:焦慮自評量表(SAS)>50分表明存在焦慮癥狀;抑郁自評量表(SDS)>53分表明存在抑郁癥狀。(2)比較兩組精神狀態:采用精神病簡明評定量表(BPRS)和大體評定量表(GAS)評估。1分為患者能自覺遵守相關規定;2分為在他人監督督促下遵守規定;3分為監督無效,仍不遵守規定,得分越高,精神越差。大體評定量表(GAS)滿分100分,得分越低,病情越重。(3)比較兩組住院情況。(4)比較兩組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包括非常滿意(>90分)、滿意(70~80分)、不滿意(<70分)。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負面情緒比較
治療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精神狀態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BPR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GA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住院情況比較
觀察組住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病情緩解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癔癥常可導致患者心理承擔能力脆弱,自我主義、多心多疑、焦慮不安、感覺不到快樂,或伴有不同程度痛苦、自暴自棄,逐漸對生活與工作失去信心、對未來喪失希望[4]。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水平與技術的不斷提高,癔癥確診率穩步上升,藥物治療雖能控制患者神經系統,穩定患者病情,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病情易反復發作,傳統藥物療法難以消除患者幻想、焦慮、恐懼等心理障礙,病情較難完全治愈,也加重了家屬心理及家庭負擔[5]。心理暗示療法作為近幾年來臨床采用的新型心理干預方式,是指在人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通過間接、含蓄地方式對其心理狀態產生影響,例如語言、非語言暗示,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降低不良情緒,實現鎮靜、提醒、集中注意力等作用[6]。
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BPR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GA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住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病情緩解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實施心理暗示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情緒與精神狀態。自急診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首先協助醫師完善急救流程,提高搶救效率,在整個搶救流程中本著關愛患者、了解患者的原則,對患者開展了全面的心理暗示療法,密切關注患者反應、面色、神情與心態變化,采取良好的語言、表情與行為促進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溝通,獲得患者認可與信任,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緊密的關系;多做思想開導,向患者講解疾病發病原因、疾病危害性、治療方案等,幫助其逐步構建起對疾病的良好認知,使患者明白疾病是可治愈,明白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對于用藥表現良好或病情穩定患者,及時給予表揚,肯定其行為,從心理上使患者得到慰藉,增強患者抵御疾病、積極配合治療的信心。此外,家屬情緒變化也會對患者心理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臨床不僅需關注患者心理治療進展,也需對家屬心理進行疏導,向家屬說明周圍人的負面情緒也可能加重患者病情,建議情緒激動者暫時不要探望患者,平時多陪伴、理解患者,提供精神安慰與支持,營造和諧、美好的家庭氛圍,進一步幫助患者樹立強大的治療信心,降低發病率,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急診癔癥患者中應用心理暗示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董俊嬋,王梅英,張彥敏等.心理干預在癔癥患者急診治療中的應用及對不良情緒的影響[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20,41(3):339-342.
[2] 劉艷霞.穴位按摩結合護理干預對急診癔癥患者心理狀態,癥狀及疾病認知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9,28(6):1116-1117.
[3] 任紅梅.暗示性心理護理對癔癥患者的護理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0):101.
[4] 劉高偉.暗示性心理護理在癔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9,38(23):144-146,150.
[5] 胡書鳳,馮金星,陳秀珍等.穴位按摩結合局部針刺治療急診癔癥患者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20,29(7):1252-1254.
[6] 郭柳,胡菲,張順娣等.結合病因的心理護理干預在青春期女性癔癥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7):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