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俊 高雯雯 李嘉誠
尿路感染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病,患者多因尿急、尿痛、尿頻等尿道刺激癥狀就診,多數經規范治療可恢復健康。但是,病情嚴重時可引發全身性損害,因此不可忽視尿路感染的危害。為此,本文將介紹尿路感染的高發群體以及預防措施,以提高大眾對該病的防控能力。
認識尿路感染
什么是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指泌尿道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原因為病原體侵入尿路系統,在黏膜及上皮組織中繁殖,引發泌尿系統損害。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中也存在病原體,因此可通過尿常規診斷及細菌培養與鑒定進行診斷。尿路感染的類型較多,根據發病部位可分為膀胱炎、尿道炎、腎盂炎等。前兩者稱為上尿路感染,后者則被稱為下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有哪些致病菌
引發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體為革蘭陰性桿菌。在臨床工作中,醫生對患者的尿液進行細菌培養與鑒定,可以分離出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副大腸桿菌、克雷伯菌等革蘭陰性桿菌。其中,大腸桿菌為主要的尿路感染致病菌,約占致病菌總數的60%以上。此外,腸球菌和葡萄球菌也可以引發尿路感染,但占比相對較少。主要通過尿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結合尿液涂片及硝酸鹽試紙條試驗等檢查手段確定病情,進而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尿路感染的病程
尿路感染可分為急性感染、復發、再感染和慢性感染等類型。急性感染主要指突發、首發的尿路感染,臨床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尿痛、排尿困難、寒戰、腰痛、腎區叩擊痛等,嬰幼兒可伴有嗜睡、驚厥、遺尿和厭奶等癥狀。嚴重的尿路感染可導致血尿,以出血性膀胱炎為主。尿路感染是一種復發率較高的疾病,較多患者治療后6周內又出現了致病菌大量繁殖的情況,導致癥狀再次出現。同時,尿路感染治愈后一段時間后(一般指6周以上),仍存在再次感染的風險,多由另一種致病菌侵犯尿路所致。此外,部分急性尿路感染患者治療后病情遷延不愈,間歇性出現膿尿或血尿,逐漸形成了慢性病程,持續時間可長達6個月以上,被稱為慢性感染者。
尿路感染高發群體
新生兒及嬰幼兒
新生兒及嬰幼兒是尿路感染的高危群體,其泌尿系統和免疫系統未發育成熟,排尿、排便控制能力較差。新生兒的急性尿路感染以血行性感染為主,可出現全身性癥狀,如發熱、體溫降低、皮膚蒼白、體重不增、食少納差、排尿哭鬧、尿臭等癥狀,同時多伴有消化系統癥狀,如腹瀉、腹痛、嗜睡等,高熱患兒可出現驚厥。嬰幼兒的急性尿路感染多伴有敗血癥、黃疸等,病情較為危重。所以,家長發現嬰幼兒出現類似癥狀時,應及時送醫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兒童
相比新生兒、嬰幼兒,兒童尿路感染以尿路癥狀為主,如尿痛、尿頻、尿急等,部分患兒可出現寒戰、腎區叩擊痛、血尿等,屬下尿路感染為主,若不及時救治可引起上尿路感染。當發現兒童出現疑似癥狀時,應及時就診,盡快控制尿路感染進展,避免累及其他臟器或組織。
女性
這是由于女性特殊的生殖系統構造所導致的。育齡期女性存在一定的激素變化,為尿道細菌增殖創造了良好條件。因女性的尿道較短,會陰部細菌易侵入,極易引發尿路感染。女性尿路感染以下尿路感染為主,以尿痛、尿頻、腰痛等為主要癥狀。對于女性泌尿系統危害極大,可累及生殖系統,嚴重者可繼發生殖系統感染,需盡早干預治療。
老年人
老年人泌尿系統功能減退,極易受到尿道口周圍細菌的感染。感染初期,容易與前列腺疾病、腎病等慢性病混淆,延誤早期治療時機。此外,老年人發生泌尿系統感染后,容易引發全身性癥狀,嚴重時可危及生命安全。
私處不衛生的人群
尿路感染與私處衛生密切相關。不注意私處清洗和衛生保健者,局部細菌繁殖量較大,為致病菌繁殖創造了良好條件,易通過尿道口進入輸尿管,引發黏膜及膀胱組織感染。私處衛生不佳,還可以導致生殖系統感染,繼發泌尿系統感染,且兩者可相互影響,反復發作,進而發展為慢性感染。
性生活過于頻繁者或不潔性生活者
尿路感染是具有傳染性的疾病,密切接觸者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性生活過程中,可以直接將病原體傳染給配偶,導致配偶出現尿路感染。頻繁的性生活可導致生殖器黏膜充血及損傷,私處的細菌容易通過損傷的黏膜進入尿道,進而引發尿路感染。不潔性生活者,容易出現病原體的交叉感染,尿路感染風險大幅度升高。
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對人體各器官及系統造成了一定損害,也包括泌尿系統,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害,引發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等泌尿系統疾病患者,也是尿路感染的高發群體。此外,高血壓也是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
長期使用某些藥物者
糖皮質激素類等藥物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在臨床治療中應用較多。但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可引發機體免疫系統異常,導致感染風險大幅度升高。因此,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者應注意積極預防尿路感染。近年來,免疫治療藥物廣泛應用于臨床,在多種疾病診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該類藥物對人體的免疫系統影響較大,使得機體抵抗細菌侵擾的能力下降,容易發生泌尿系統感染等疾病。
如何預防尿路感染
注意私處清潔
定期清潔私處,抑制病原體繁殖,減少尿路感染風險。需注意,不同人群的私處清潔存在一定差異性,可根據年齡、性別、自身狀態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清潔方法。對嬰幼兒要及時更換尿布,避免尿布過于潮濕。嬰幼兒在大便后,應立即更換尿布,采用清水清潔私處,并清理會陰、肛周及周圍皮膚的污物,保持局部皮膚干凈;隨后采用干凈紙巾或一次性棉柔巾擦干私處。氣候溫暖時,可暴露臀部,適當晾干,避免局部潮濕,必要時可使用護臀霜等輔助用品,降低尿布疹及尿路感染風險。盡量避免讓嬰幼兒穿著開襠褲將私處直接暴露在環境中,以降低與病原菌接觸的風險。
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成年人,每日要進行外陰清潔,采用干凈、流動的清水沖洗,避免局部細菌滋生。禁止盆浴和坐浴,一定要采用流動的清水,避免被污染的水污染身體其他區域。選擇合格的衛生紙作為如廁用紙。女性月經期間免疫力下降,私處分泌物增多,容易發生感染。此時要選擇合格的衛生巾,并及時更換,每天至少用清水清潔私處1次,避免局部經血或分泌物聚集。
注意公共場所的個人衛生
不要隨意使用公共場所的馬桶。若必須使用,應先采用消毒劑徹底清除馬桶圈及周圍區域,以降低感染風險。公共淋浴房、浴池和足療店等機構,環境溫暖濕潤,為細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同時人員流通性較大,容易出現交叉感染,應避免使用這些場所提供的公用貼身衣物。女性的尿道短而寬,更容易被細菌和病毒感染,因此在公共場所時,要注意可能與私處接觸物品的衛生,建議隨身攜帶消毒物品,經過完善消毒后再使用。
不要憋尿
憋尿是一種惡習,在長期久坐的人群中較為常見。而膀胱中尿液長時間滯留,可增加尿道感染風險。同時,長時間久坐,私處血液循環不暢,加上通風不佳,細菌容易滋生。所以,如果出現尿意,應及時排尿,千萬不要憋。此外,也有些人平時不太喝水,殊不知這也可增加尿道感染的風險。日常生活中多喝水,可以稀釋尿液,沖刷尿道,有助于降低感染風險。
注意性生活健康
性生活前后應注意個人衛生。男女雙方應做好事前清潔,然后再完成性行為。若無生育需求,應使用避孕套,對男女雙方防控細菌感染都具有較好的效果。事后,應注意排尿,沖刷尿道,降低尿路感染風險;同時清除私處的分泌物,避免潮濕。禁止不潔性行為,盡量長期保持、單一、固定的性伴侶,避免存在多個性伴侶而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合理控制性行為次數,避免頻繁性行為。男性若有手淫的行為,應盡量戒除。
積極治療感染性疾病或基礎疾病
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扁桃體炎、皮膚膿腫、外傷感染、膽囊炎、前列腺炎、鼻竇炎、闌尾炎等,應盡早明確細菌病毒類型,采用敏感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確保足療程、足量,以免因根除不徹底,或病情控制不佳,導致細菌進入血液循環或淋巴系統,流經身體其他系統,增加尿路感染風險。
積極治療泌尿系統疾病
泌尿系統疾病,如尿路結石、腫瘤、尿道狹窄、前列腺增生等,對泌尿系統的損害較大,可增加泌尿系統感染風險,需盡早干預治療。同時,該類患者平時應注意保持清淡飲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增加每日飲水量,避免憋尿等行為。
積極控制基礎疾病
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存在較高的尿路感染風險,應積極加以控制。糖尿病患者需積極控制自身血糖水平,定期復查;高血壓患者應遵醫囑按時服藥,控制好血壓水平。
積極控制尿路感染
若出現尿痛、尿急、小腹痛等泌尿系統感染癥狀,立即就醫,確定具體病情,避免尿路感染進一步加重。確定存在尿路感染后,按照醫囑要求規范用藥,合理調整飲食,增加飲水量。由于尿路感染復發率風險較高,易轉為慢性感染,因此要確保藥物用足療程,做好根治工作。尿路感染的療程結束后,應及時去醫院復查,確定感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否得到根除。若未得到有效根除,應遵醫囑延長用藥時間,再次復查確認。急性尿路感染療程結束后,醫師會安排患者進行每周復查,連續3次,未見異常才可以認為治愈。對于存在尿路感染史的患者,應做好日常保健,規避可能增加尿路感染風險的危險因素,積極預防復發。
慢性尿路感染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尋找病情遷延不愈的主要原因。確定病因后,精準治療,達到根治的效果。慢性尿路感染患者病情改善后,仍需進行長期的追蹤觀察,停藥后半年內需每月進行尿液檢查。一旦發現感染或異常征象,要盡早治療,避免再次復發。
強化體育鍛煉
現代人久坐辦公,身體素質下降,尿路感染的風險也隨之增加。每日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可以改善身體代謝能力,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系統等功能,有助于提高機體抵抗外界病原體的侵襲,從而降低尿路感染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