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推薦:
一售即空的門票,人擠人的戶外狂歡;為一場音樂節,奔赴一座城,在享受音樂狂歡的同時,收獲一段旅行時光……這些正在成為一些年輕人生活方式的新選擇。而音樂節對城市文旅消費的刺激作用,也引起多地政府關注,開始為音樂節落地提供政策支持,甚至將城市與音樂節深度綁定。本刊特別策劃專題報道,全面解讀以音樂節為焦點的“演出市場熱”和其背后的經濟賬。
你搶到票了嗎?
30秒、1993張,10分鐘、6000張,18分鐘、20000張——售罄!
草莓音樂節、5萬人,迷笛音樂節、10萬人,太湖灣音樂節、10萬人——爆棚!
一售即空的門票,跨越城市的奔赴,人擠人的戶外狂歡。最近,凡是音樂節,辦一個火一個。
一
藍天、草地、音浪,吶喊、舞動、歡聚,戶外是一個“流動”的場域,是人人可參與的互動空間。不設座位,每個人可以自由走動,一起唱、一起跳。
臺上,曲至高潮時,唱嗨的音樂人向著密集的觀眾縱身一躍,享受被大家雙手托舉并瘋狂傳遞的過程(俗稱“跳水”)。臺下,觀眾也上演著各自的狂歡,“開火車”“pogo”(上下跳動)……
對很多人來講,來音樂節聽什么、聽誰唱,或許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素不相識的人,跟著節奏,一起蹦跳,釋放情緒。
與個人演唱會不同,戶外音樂節是一種匯聚了數十個參演樂隊及獨立音樂人的演出形式,涵蓋了爵士樂、嘻哈藍調、說唱朋克、流行音樂等曲風,讓你一次聽過癮。
戶外音樂節也代表一種生活態度和人生哲學——“發現自我、釋放個性”“身在都市,心有麥田”“野蠻生長,沃土新生,表達態度”“熱血追夢的世代群像,以音樂之名創造宇宙”……
曾經,戶外音樂節一直是小圈內的活動。后來,《樂隊的夏天》等熱門綜藝出圈,助推了音樂節熱潮。音樂節是青春、熱血的符號,去音樂節成為流行的生活方式。
眼下,隨著夏天的到來,戶外音樂節“檔期”加密。據不完全統計,4-5月,全國已經官宣了60場以上的各類音樂節,遍布全國各個省市。比如,5月13日在杭州舉行的氧氣音樂節,5月20日在深圳舉行的2023深圳草莓音樂節,5月27日在青島舉行的2023青島艾可什機場音樂節,6月17日在武漢舉行的創造宇宙音樂節……
網友們開玩笑說,音樂節太多,樂隊不夠用了。
二
戶外音樂節憑借超高關注度,自帶流量,成為城市的重要流量入口。為期4天的太湖灣音樂節,累計接待樂迷約10萬人次,其中93%來自外地,地區距離不能阻礙他們奔赴。
強大的溢出效應是音樂節送給舉辦地的“厚禮”,對周邊旅游、餐飲、交通等行業形成拉動。今年,北京草莓音樂節舉辦期間,舉辦地延慶世園公園周邊的酒店預訂量,同比2019年增長18倍。
很多城市看到其背后可挖掘的流量和經濟價值,都想“玩”把音樂。除一、二線城市外,三、四線城市也將音樂節作為文化名片來打造。據不完全統計,在2023年舉辦或將舉辦的音樂節中,落地三、四線城市的音樂節數量,已經緊追一、二線城市。
戶外音樂節是城市獨特的景觀,也是樂迷的“烏托邦”。當新褲子樂隊唱著:“電流穿過我和你,你你你你要跳舞嗎?”相識的、不相識的人們聚在一起,一起跳動,釋放生活、工作壓力,共同感受音樂帶來的多巴胺狂歡。
沒有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在聽覺世界里,音樂節成為撫慰和連接人們最好的“精神碳水”和“情感紐帶”。裊裊余音中,有人回望過去,有人期待未來。歸根結底,音樂節只是一個載體,它擁有的一切意義,是人們內心的投射。
三
戶外音樂節從小眾走向大眾,到如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代名詞。從零星開唱到歌聲四起,在數量狂飆的同時,音樂節質量能否跟上,成為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隨著數量不斷增多,音樂節不免陷入流水線生產模式。如何創造更好的體驗?
每個環節都要滴水不漏。一場音樂節是從主辦方到演出樂隊,從場地到安保、餐飲、交通、演藝等一系列的協同配合。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在音樂上,更在細節上。
打造品牌,用品質“聲入人心”。最初,很多人參加音樂節是為了好玩,隨著音樂節市場的成長,人們開始追求音樂節品質。如業內人士所說:“音樂是音樂節最主要的部分,但不再是唯一。 每個音樂節都要做到獨樹一幟,成為個性化的綜合產物。”
著名音樂家譚盾認為,音樂是一貼良藥,可以讓人興奮,也可以給人勵志。人們對音樂本身的追求不會停歇。他們奔赴音樂節是期待一次共情之旅,但也希望在響徹云霄的歌聲里,聽到好聲音、感受好服務、遇見好品牌。
(摘自《青島宣傳》張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