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注重中華民族意識的培養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延續是歷史教科書的應有之義。抗戰時期,無論是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還是世界書局等,其所出版的歷史教科書都留下了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痕跡,起著鼓舞和教育青年的作用。
注重民族意識的培養和民族精神的延續
抗戰時期,歷史教育在中小學主要以講授適齡兒童所能接受的歷史知識為主,講授民族英雄、講述歷史上勇將能臣的重要事跡,以有利于兒童養成愛國的精神,“此種足為后世守將大吏的模楷,中小學歷史教材中,宜善為利用之”。
1938年出版的《常識課教學法》一文指出了歷史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兒童知道日本侵略中國的史實、世界的大勢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意義,培養兒童的民族意識。”選擇教材時應注意能引起兒童愛國熱情以及和目前各種抗戰工作有關系的資料。陳綸的《新課標初中本國史》開頭就指出:“對于民族的分合、政治經濟的設施、社會的演變,凡足表現一時代民族文化的特征而影響于后代的,莫不扼要敘述,以使學生于研求中國民族及文化演進之概況中,謀高尚志趣的養成、民族思想的激發為鵠。”
當梁園東的《高中本國現代史》排版的時候,“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發生了。由于“事態重大,關系中華民族生死存亡,在現代史中,實為最可注意最可悲痛的材料。因附撰兩章于第六篇國民革命之后,俾讀者知所警惕,而共謀挽回我中華民族的厄運”。
華僑歷史教育也注重民族意識的培養。國民政府比較重視華僑教育,制訂了《僑民教科書編輯標準說明》,對教科書編輯的要點、主要內容和編輯的原則都進行了論述。《說明》指出,歷史教科書“應擇足以闡明三民主義之資料;應擇足以刺激青年愛國心,堅強民族意識之資料;應擇足以助吾人從事復興民族及建國工作之材料”。講述外國歷史的教科書也不忘激發民族精神。金兆梓在《高中外國史》中指出,本書“處處不忘本國民族活動在世界文化上所處之地位,藉以激起其民族精神”。
歷史教科書課前問題的設置和課后知識的擴展有助于啟發兒童思維,起到啟迪民族精神的作用。《復興高小歷史教科書》每課之前有討論問題,課后有作業事項,不少問題和作業都與民族主義有關。在《復興高小歷史教科書》的“中華民族努力的途徑”一課中,列出了多個課前問題都與民族精神有關聯,分別為:“中華民族過去的光榮是怎樣?現在怎樣?中山先生提倡的民族主義有什么補救的辦法?現在被壓迫民族怎樣求得解放?什么是中華民族努力的途徑?”這些問題讓青年學生知道中華民族的光榮歷史、被壓迫民族如何求得解放的,進而要探尋中華民族如何取得民族的解放事業,引發學生深深的思考。
發出中華民族自強的呼聲
抗戰時期,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強敵壓境,歷史教科書中多次出現中華民族要自強的描寫,呼吁國人自強,指出青年的歷史責任。
趙心人在《初中新外國史》中指出,中華民族最重大的任務,“莫過于抗拒外侮、保守領土,使民族國家得以存在,然后一切改革與復興方可計議。這一救亡責任,已擺在四萬萬五千萬人的身上,救亡圖存已是刻不容緩了”。可見,在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大背景下,通過教科書來呼吁救亡顯得尤為重要。
有些歷史教科書還將中國的自強與世界的安危并舉。盧文迪的《初中外國歷史》強調,中華民族現在既處于四面重圍之中,如果不能自強,恐各國在中國的勢力將不能這樣長久保持著均衡而難免發生沖突,那么所謂“遠東問題”必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所以,中華民族能不能自強,和全世界的安危有極重大的關系。
中華民族的振興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金兆梓在《高中外國史》中分析指出,西方列強都是以利益為中心的,都有自己的打算,任何危害本國利益的行為都不會去做。因此,“欲藉外國的助力以復興中華民族,非但為事實所不許,并且也還是與虎謀皮的舉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
陳登原在看到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后,他清楚地意識到日本下一步要吞并平津,于是在教科書中寫道:“此時此日真是吾民族的生死關頭。不過,歷史不是叫人悲觀,也不是教人樂觀。自然,吾民族的出路優裕,前途無限,有歷史在保證它!有歷史在警戒它!真的,有歷史在保證它,有歷史在警戒它!”同時,他也預感到了中國抗戰是必勝的,這樣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民族信念。
(摘自《團結報》張緒忠、張勝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