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豪



“長安”,寓意“長治久安”,也是許多重慶人熟知的汽車企業的名字。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四大集團陣營企業,擁有161年歷史底蘊、39年造車積累,在全球有12個生產基地,22個整車、發動機及變速器工廠。
將制造業作為“家底”的長安汽車,在時代浪潮中經受一次次洗禮,再一次次轉身,重新出發……在中國汽車產業版圖中,長安汽車的“大本營”重慶,為其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如今,這家走過161個春秋的企業,已成為重慶乃至全國汽車制造業中的一顆耀眼的“啟明星”。
三次“創業”,轉型不離車
1862年,上海松江城外的龍門寺,一座滾燙的熔爐倒出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第一爐鐵水,澆筑出了覺醒的中國近代工業,也誕下了長安汽車的前身——上海洋炮局。
抗日戰爭爆發后,幾經更名的原長安工廠西遷至重慶,由此在巴渝大地扎根生長。
1958年,長安汽車生產了中國第一輛吉普車——“長江牌”46型吉普車,填補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空白,從此與“車”結緣。
20世紀80年代,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長安汽車從軍工行業轉向微型車領域,生產的微型面包車系列在當時非常受歡迎,至今仍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此為長安汽車的第一次“創業”。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為了滿足大眾日益高漲的私家車出行需求,長安汽車進入乘用車領域,并逐漸成為中國汽車四大集團之一,此為長安汽車的第二次“創業”。2014年,長安系中國品牌汽車產銷累計突破1000萬輛,成為第一家進入“千萬俱樂部”的中國汽車品牌。
2018年4月23日,在長安汽車戰略發布會上,時任長安汽車董事長張寶林進行了長達35分鐘的熱情洋溢的演講。演講的核心內容是:長安汽車正式開啟第三次“創業”,計劃在2025年實現中國汽車品牌規模國內第一、全球前十。
所謂第三次“創業”,是指長安汽車從傳統汽車制造企業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智能化”和“新能源”成為此次轉型的關鍵。
按照規劃,長安汽車將以打造經典產品為核心,同時將智能化和新能源打造成為長安產品的標配。
在智能化方面,長安汽車在2018年推出“北斗天樞”計劃,全力將長安汽車打造成智能汽車領域的領軍者;在新能源方面,長安汽車繼續全面推進2017年提出的“香格里拉”計劃,完成三大新能源專用平臺的打造,推出涵蓋從小型車到高性能轎跑的全譜系車型。
從最初的兵工廠轉為民用汽車制造企業,長安汽車的發展,也是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的縮影。正如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所說:“歷史選擇了長安,長安也選擇了歷史。”
如今,長安又一次創造了歷史。
在5月8日舉行的長安汽車2022年度業績說明會上,長安汽車總裁、黨委副書記王俊介紹道:“2022年,長安汽車集團實現總銷量234.6萬輛,連續3年保持同比正增長,創下近5年來的銷量新高。”
厚積薄發,深耕新能源
5月18日,第五屆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在重慶拉開帷幕。
長安汽車是西洽會上的常客。去年的西洽會上,長安汽車展出的還是燃油車型;而今年,長安汽車所展出的4款車均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兼具科技感與高顏值的新能源汽車一經亮相,便成了全場目光的焦點。
“其實,長安汽車從2001年就開始研發新能源汽車,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也積累了許多核心技術。”長安汽車副總裁王孝飛稱。
唐躍輝是深藍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原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級技師,同時也是全國技術能手,曾獲“重慶市勞動模范”稱號。
30多年來,唐躍輝一直在整車及動力總成性能試驗驗證工作領域深耕。
“汽車性能試驗要行之有效,必須要了解車輛極端性能,這樣才能做到對用戶負責。”唐躍輝說。在工作中,他始終堅持深入一線,從不缺席每年新能源汽車的“三高”(高溫、高原、高寒)試驗。
幾年前,黑龍江省黑河市一個冬季的夜晚,寒風刺骨,戶外溫度計的指針指向零下35℃。
為保障試驗進度,唐躍輝和團隊當晚必須完成車輛驗收任務。而就在這時,試驗車輛卻在極端低溫環境下“趴了窩”,眾人一籌莫展。黑暗中,凜冽的寒風從四面八方襲來,盡管眾人穿著兩件羽絨服、兩條羽絨褲,外加一頂大棉帽,但仍感到寒冷在往身體里鉆。
這時,一旁沉默許久的唐躍輝深吸一口氣,堅定地說道:“我們自己的產品,我們自己來搞定,大家再堅持堅持,跟我來!”話音剛落,他已經拽著工具箱爬進了車里。
唐躍輝一邊操作一邊教學,先是觀察并檢查機艙內各零部件、冷卻系統的狀態,接著又按照繁復的流程一絲不茍地規范操作,并不時凝神傾聽車輛發出的各種聲音。當操作至換擋過程時,他特意反復聽了好幾遍,然后轉過頭,斬釘截鐵地對眾人說道:“換擋器故障。”
果不其然!迅速鎖定問題所在后,眾人一番努力,最終成功完成了車輛驗收任務。
2009年至今,唐躍輝帶領長安新能源汽車試驗團隊,為長安新能源汽車的試驗驗證工作奉獻著自己的智慧。唐躍輝身上的“工匠精神”,也是長安汽車近年來深耕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一種寫照。
5月初,長安汽車公布了其4月的銷量數據——181980輛,同比增長57.23%。更令人振奮的是,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2496輛,同比增長111.77%。
“如今,除了電芯外,長安汽車已將電池、電驅、電控等‘大小三電的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王孝飛稱。
智能加持,發力下半場
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的下半場在于數字化、智能化。
5月18日,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在天津開幕,長安汽車攜前沿智能技術及全新成果參會。
在大會舉辦的“世界智能駕駛挑戰賽”中,長安汽車深藍SL03車型依靠NID3.0領航智駕技術和APA7.0遠程代客泊車技術,在“智能駕駛量產賽”項目中榮耀摘金。
許多人不禁要問:從一家車企的角度,推進自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目標是什么?轉型的著力點又在何處?
“數字化、智能化的最終目的都是要推動‘新制造。”長安汽車制造中心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制造信息集成技術副總工程師顏先洪道出了答案。
顏先洪表示,作為“國家智能制造示范企業”,長安汽車將數字化變革貫穿“研、產、供、銷”全價值鏈,為傳統的業務模式帶來革命性變化。而這一變化帶來的好處是汽車全價值鏈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和質量顯著提升。
——在研發設計環節,長安汽車建立了全球產品數據管理系統,覆蓋“六國十地”,實現24小時不間斷協同設計;
——在生產制造環節,長安汽車開展生產執行、零部件物流等八大信息系統建設,大力推進智能柔性生產,實現多品種、多車型、柔性化混流生產;
——在訂單交付環節,長安汽車建設客戶關系管理云平臺,提供全天候服務。
2022年,長安汽車研發投入共計56.78億元,同比增長17.63%。其中,新能源板塊投入同比增長112%,軟件、智能化板塊投入同比增長104%。
目前,長安汽車已經掌握智能低碳核心技術600余項,行人自動緊急制動、遠程智能泊車等26項技術投入應用,實現行業先發;2022年搭載國產化芯片3882萬顆,占行業搭載總量的30%;“零起火”電池、“七合一”智慧芯等成果均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專利申請量僅2022年就多達4745件……
《孫子兵法》有云,“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意思是指按照常規發展,卻又不固守常規,長安汽車已深諳此道。
固本創新,行而不輟。長安汽車正叱咤未來發展的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