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
編者按: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全國發展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的重要支撐,是推動重慶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放眼全國,一些省市在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的做法,不僅值得我們借鑒,更值得我們思考。因為只有練好“內功”,才能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占得先機。
浙江:巧設問“鼎”之路
5月25日,浙江省11個設區市、90個縣(市、區),收到了一份“成績單”:2022年浙江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評估報告。
這份報告,正是一周前那場轟轟烈烈的“奪鼎大賽”的最新注腳——
在全省加快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大會上,浙江首次頒發制造業領域最高榮譽“浙江制造天工鼎”,嘉興等7個設區市、杭州濱江區等20個縣(市、區)、平陽等6個山區縣,成功問“鼎”。
天工鼎雖是首次頒發,但這場競賽卻始于3年前。
為引導和激勵各地加快制造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開始,由浙江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統計局等部門協同,聚焦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和工作評價4個維度,制定出一套評價辦法,對浙江各市、縣(市、區)年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情況進行綜合評價。
2022年6月,經浙江省委、省政府同意,《浙江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辦法》正式印發,進一步迭代完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設立“浙江制造天工鼎”,激勵各地開展奪鼎競賽。
“2021年的評價對象為設區市和42個工業大縣,2022年進一步擴展到山區26縣。在前兩年實踐基礎上,今年實現了全省全覆蓋。”省經信廳投資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除了評價對象全省全覆蓋,評價指標也進行了迭代完善,更加突出質量效益指標,比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億元營業收入先進標準數量(個)、規模以上工業畝均增加值增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覆蓋率(%)等。
梳理奪鼎競賽,不難發現幾個共通點:
其一,制造業發展質量齊升。問“鼎”之路上,嘉興“拼盡了全力”:2022年,嘉興制造業增加值占其GDP比重達46.7%,全省第一;制造業投資總額全省第二;規模以上工業畝均稅收全省第三;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均居全省前三。
其二,更重視制造業,將寶貴而有限的發展資源向制造業傾斜。紹興奪鼎的背后,是一個個先進制造業項目的落地生根。近年來,紹興圍繞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目標,先后成功引進中芯、長電、豪威等頭部企業,基本形成涵蓋芯片設計、制造、封測、裝備等環節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去年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
其三,產業結構更優、創新勁頭更足,“內功”深厚后勁足。成功問鼎的紹興新昌,創新味十足。截至2022年,新昌研發費用支出占其GDP比重已連續8年保持4%以上,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鼎是‘制高榮譽,競賽是機制,連續3年奪鼎還可升級為金鼎。開展奪鼎競賽,最根本的還在于激勵各地重視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省經信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2022年,在全省各地努力下,浙江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0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突破2.7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5.1%,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有效發揮了“壓艙石”作用。
江蘇:從“一城一業”到“耦合生長”
2023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集群培育和產業強鏈為主要抓手,持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努力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
同時,江蘇加深了對新興“融合性”產業集群的重視。2月16日,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技術、產業、城市之間的耦合聯動、互動相長、融合共生,在融合發展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有觀察者認為,這意味著產業集群的發展不是局限于“一城一業”,而是打破地域限制,推動城市之間橫向聯動、競合共生。
2022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第三輪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優勝者名單出爐。入選“國家隊”的20個制造業集群里,江蘇占4席,分別是南通市、泰州市、揚州市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集群,蘇州市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集群,泰州市、連云港市、無錫市生物醫藥集群,蘇州市、無錫市、南通市高端紡織集群。
在這份名單里,除了蘇州市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集群獨立申報外,其他3個都是跨地區“組團建群”。這表明,江蘇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產業集群的培育,正從產業競爭走向產業競合。從整體起勢,到深度融合,更有韌性、更加堅定。
跨地區“組團建群”并不容易,需要一系列制度、機制等方面的條件和措施予以保障,推動形成合力。事實上,每個集群的背后,都有一個集群發展促進組織。像“泰連錫”生物醫藥集群發展促進組織,就由江蘇省醫藥行業協會聯合泰州市生物醫藥檢驗檢測聯盟、連云港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協會和無錫市生物醫藥行業協會共同運營。
“融合”之后,江蘇繼續自我加壓,推動產業集群并肩走向“世界級”。江蘇將落實重點集群國際競爭力提升方案,實施產業強鏈行動計劃,高標準建好10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和16個省重點制造業集群,推動新型電力和新能源裝備、生物醫藥、海工裝備等集群加快向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躍升。
無論是集中力量做大優勢地標產業,還是集聚資源布局產業集群發展,江蘇各地發力萬億級產業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奮力扛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貢獻”的江蘇擔當。
正如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所說,“我們要把堅守實體經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立省之基、強省之要”,著力鞏固傳統產業領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山東:加快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培育
2022年11月,山東省印發《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促進制造業生態化集聚,力爭到2025年,在全省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1萬家左右、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到1000家左右。
另一組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山東累計培育有效期內的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777家;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56家,數量居全國第三位。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從5777家到1萬家左右,意味著這3年山東“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將翻一番。那么,山東此舉底氣何在?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并提出“打造先進制造業強省”“十四五”目標的省份,山東已充分認識到以“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為明顯特征的“專精特新”企業在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上的重要性,并作出一系列工作部署。
特別是最近一年,山東密集出臺一攬子政策措施,從建立培育體系到強化財政支持、再到加強人才引育等方面,著力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
2022年5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2022年“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第三批)》,設立50億元再貼現“專精特新”專項引導額度,支持金融機構為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理貼現;2022年11月,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制定印發《山東省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提出建立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以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的提升助力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讓“專精特新”發展之“根”更深、“葉”更茂,助力區域高端制造業發展——對山東來說,這既是對時代的觀察,也是其過往實踐的感悟。
目前,通過在細分領域建立競爭優勢、在核心技術上實現創新引領,山東“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韌性十足。在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70%以上的企業深耕主業10年以上、80%以上的企業在省內細分市場排名首位,產品(技術)屬于關鍵領域補短板或填補國內國際空白的達83%。
可以說,“專精特新”已經成為提升全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競爭力的關鍵環節,更為山東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積蓄了更多底氣。
(綜合摘編自《浙江日報》、“人民網·江蘇頻道”、“齊魯網·閃電新聞”等當地官方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