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2020年東京奧運會,世界屏住呼吸。9秒83!蘇炳添沖出了亞洲速度!9秒區,代表百米世界頂級水平,曾是亞洲人的“禁區”。
1932年,第一位站上奧運賽場的中國運動員,參加的也是男子田徑一百米,他叫劉長春,最終以11秒1的成績被淘汰出局。88年后,蘇炳添打破亞洲紀錄,成為中國首位進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運動員。決賽場上,蘇炳添是一排黑人中間唯一的黃種人。
這樣的突破,源自2012年。那是蘇炳添第一次站上奧運會的舞臺,同臺競技的對手是“世界第一飛人”博爾特。面對莫大的差距,蘇炳添暗暗給自己定下要在將來跑進百米9秒區的目標。為此,他反復訓練摸索,大膽決定更換起跑腳,“重新學習跑步”,不斷向著自己的愿景前進。最終,他超越了傷病和自身,成為“中國飛人”“亞洲之光”。
蘇炳添的故事,值得我們反復咀嚼思考。當看到自身與“世界第一飛人”之間的差距時,蘇炳添并未因此感到焦慮和無力,而是選擇正視這種差距。愿景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成了拉動他不斷向前的最強動力。這種力量,被系統動力學家彼得·圣吉稱之為“創造性張力”。
“創造性張力”源于個體或組織所處的現實與愿景之間存在的差距,這種差距會形成一種力量,將個體或組織向愿景推動。因此,“創造性張力”是把愿景和現實拉至一定范圍內并且維持二者之間差距的力量,這種力量能激發個體和組織的創新性思維。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戰略任務、戰略階段、戰略要求、戰略環境,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挑戰、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越是如此,黨員干部越要激發“創造性張力”,運用創新性思維調適張力,在謀劃上先人一步,在創新上快人一拍,在舉措上高人一籌,始終掌握主動權,以昂揚向上的姿態迎接挑戰、戰勝困難。
確立目標,以“跳一跳、夠得著”的信心牽引張力。根據洛克定律,當目標既有未來指向又富有挑戰性的時候,它便是最有效的。一名出色的接力賽選手,絕不會低頭只顧眼前的這一“棒”,而是始終緊盯前方,直面與終點線的差距。目標與現實有差距,我們才會朝著愿景的方向不斷拉動。中國式現代化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當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黨員干部要敢于沖破各種因循守舊的條條框框,既能創造性地提出具有前瞻性、預見性的目標,也能創新實現目標的理念、手段、方法、機制等,并能付諸行動、腳踏實地,在實現一個又一個目標中不斷前進。
拼搏奮進,以“拼一拼、辦得到”的決心砥礪前行。激發“創造性張力”,保持奮進者姿態,決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要看到“標兵漸遠、追兵漸近”的緊迫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唯有始終保持銳意進取、敢為人先、迎難而上的奮斗姿態,積極擔當作為、敢于善于斗爭,才能勝利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船到中流、行至半山,要特別警惕靠慣性思維去“依樣畫葫蘆”,這也許“能做完”,但不一定“做得好”。黨員干部要有“拼”的昂揚斗志,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更要有破解新難題、找到新辦法的闖勁。
創新突破,以“創一創、拿得下”的恒心贏得未來。創新是激發“創造性張力”的關鍵。近年來,中國矢志攻克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努力破解“卡脖子”難題;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搶占未來先機……正是因為我們敢于創新、善于創新,才能在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上邁出堅實步伐。步入新階段,開啟新征程,機遇與挑戰并存。黨員干部要增強創新突破的緊迫感,讓創新思維成為一種習慣,敢于革舊圖新,靠創新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