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敏睿,田思瑋,代金剛
1.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北京 100102; 2.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基礎研究北京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700
《養性延命錄》由南朝梁代醫藥學家、養生家陶弘景撰寫,是我國現存第一部養生學專著[1],陶弘景在南北朝前各位醫學家所著養生資料的基礎上,將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養生思想融入該書,以“庶補助于有緣,冀憑以濟物耳。”書中的天人合一養生思想,在健康中國大背景下,有利于推廣規范科學的養生方法[2]。
《養性延命錄》由南朝士族陶弘景所著。陶弘景為道教上清派第九代宗師,一生博通經史,著作頗豐。《養性延命錄》成書于魏晉南北朝年間,正值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迅速,戰火不斷的分裂動蕩時期,人民生存環境惡劣[3],追求延壽養生的愿望更高。在此時代背景下,嵇康《養生論》、葛洪《抱樸子》和陶弘景《養性延命錄》等經典養生學著作先后問世。《養性延命錄》在前人經驗基礎上,結合作者陶弘景豐富的養生學理論而成[4]。本書共分兩卷、六篇,具體見表1。

表1 《養性延命錄》內容
本書最先規范了“五禽戲”的具體練法[5],首次闡述六字訣吐納法的醫療作用,提出了二十余種基本導引方法,形成較為系統的養生保健體系,是后世醫學家養生思想的源泉之一。
2.1 取材浩繁《養性延命錄》取材浩繁,論述精當,陶弘景充分借鑒前人經驗,引用《大有經》《小有經》《服氣經》《黃庭經》《道德經》[6]等三十余部古籍,也吸取了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7-8],著得此作,本書所載六字訣呼吸吐納術、“五禽戲”練法等養生思想和鍛煉方法,得到了歷代醫家認可,成為導引術中的經典功法。唐《千金要方》、宋《圣濟總錄》、明《修齡要旨》等均記載和發揮六字訣呼吸吐納法,豐富了六字訣的內容[9];唐司馬承禎《修真精義雜論》、北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對“五禽戲”內容有載錄和補充[10],柳宗元《從崔中丞過盧少府郊居》更是記載“聞道偏為五禽戲,出門鷗鳥更相親”的詩句,體現了本書對后世的影響[11]。在歷史文獻上,《養性延命錄》為北宋張君房《云笈七簽》所重視,獨占“雜修攝”部三十二卷一整卷,不與其他道書混雜[12]。南宋《通志》及《宋史》均收錄了這部道書。明正統年間,《養性延命錄》再次被編入張宇清、邵以正續編的《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成為歷代養生著作的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籍。發展至今,五禽戲和六字訣成為了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的鍛煉功法之一,正本清源,有利于導引術現代化研究,促進其科學規范化,對現今人民群眾科學養生具有指導意義。
2.2 輯錄諸多古代文獻《養性延命錄》引用醫家專書頗豐,陶弘景記述了其中導引術相關的大量原文,如魏晉張湛《養生要集》、《導引經》狼踞、鴟顧、頓踵、叉手、伸足等操練動功,及《老君尹氏內解》一系列導引方法。其中許多歷史書籍已無原本留世,《養性延命錄》的記載保存了不少漢魏晉時期重要思想資料,使諸多古養生法的內容仍得以窺其原貌,避免湮沒。這些寶貴的文獻資料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對中醫導引術亦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導引術發展史上有重要參考價值。
2.3 記錄導引技術《養性延命錄》第五篇開篇即記錄導引術,包括肢體導引、呼吸吐納導引、自身按摩導引等。導引是具有中醫特色的非藥物療法,強調肢體運動、呼吸吐納、意念調控[13]的和諧統一,其作用包含預防疾病、治療疾病、病后康復及養生等[14]。現代研究表明,導引術可用于癌癥、腰椎間盤突出癥、眼病、亞健康等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中[15-16]。
2.3.1 首次提出五禽戲練法五禽戲由東漢醫學家華佗創編,華佗死后,其具體練法失傳。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耳目聰明,齒牙完堅”是現存最早記載五禽戲的文獻,然而陳壽書中僅載有五禽戲的來源和習練效果,并未闡述五禽戲的具體練法。東晉葛洪《抱樸子》對五禽戲也有記述,但不確定是否與陳壽所載一致,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前段所載與陳壽所言基本一致,見表2。

表2 陳壽、陶弘景所載五禽戲前段描述
而后段則詳細記載了五禽戲的練法:“虎戲者,四肢距地……縮伸二臂各七也。”填補了其時五禽戲練法的空白,現今能見到的諸多五禽戲版本,如《太上老君養生訣》版、《云笈七簽》版、明《赤鳳髓》版、當代體育總局版等,在一定程度上均受到陶弘景的影響。
陶弘景的五禽戲動作確有“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之功效,“攀物自懸,伸縮身體”對脊柱有保健作用[16],“翹一足,伸兩臂,揚眉用力”對腰腹肌群有鍛煉作用。“鹿戲”中的“引項反顧”可鍛煉頸部[17]。歷代醫家多認為,五禽戲與五臟對應[18],虎戲舒肝、鹿戲補腎、熊戲調脾胃、猿戲養心、鳥戲寬肺。五禽戲強度適中,動作舒展,練習過程中強調形、神、意、行的協調配合,經常練習則經絡調和,五臟受益[19-23]。
2.3.2 闡述六字訣呼吸吐納法六字訣是呼吸吐納法的一種,通過噓—呵—呼—呬—吹—嘻的練習,達到調整臟腑氣機及養生的目的。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最早記載六字訣的操作方法:“納氣有一,吐氣有六……謂吹、呼、唏、呵、噓、呬……”“心臟病者,體有冷熱,吹呼二氣出之……肝臟病者,眼疼愁憂不樂,呵氣出之”。
六字訣的鍛煉方法一直處于不斷完善發展中,《養性延命錄》首倡“吹、呼、唏、呵、噓、呬”之呼吸口型,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提倡“大呼結合細呼”,對六字訣鍛煉方法進一步發揮;唐胡愔《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將原本的“肝呵、心呼、脾唏、肺噓、腎呬”改為“肝噓、心呵、脾呼、肺呬、腎吹”,這一改動延續至今,并成為現在通用版本,并增膽“嘻”之法;明代高濂《遵生八箋校注·延年去病箋》載:“春噓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其功尤勝保神丹。”將六字訣與四季養生、五行相生結合;明代以后,六字訣開始有了專門的肢體導引動作,《祛病延年六字訣》載:“肝若噓時目睜睛,肺知呬氣手雙擎……三焦客熱臥嘻寧。”使六字訣擁有獨立的導引法。六字訣發展至今,流傳的版本與陶弘景所提的最早版本已經有所不同,從單純的呼吸吐納法,逐漸演變成結合五行、四季養生的獨特養生之道[24]。六字訣以整體觀為基礎,以健身為本質,以調心為根本,可用于多種疾病的預防和調養中[25-28]。
陶弘景認為,形神是有機統一的整體,“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提出形神兼修、不可偏廢的養生原則,作者又引《道機》所言:“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故不終其壽。”陶弘景注重養形,“形”具則“神”兼修。成書于動蕩時期的《養性延命錄》,充分吸取《黃帝內經》以來的養生經驗,也結合了陶弘景獨特的養生實踐和理論,使養生理論和體系走向系統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