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亞麗
許昌市中心醫院,河南 許昌 461000
近年來,我國中風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偏癱是中風主要后遺癥之一[1]。目前,西醫治療中風偏癱以營養神經、抗血小板聚集等藥物為主,但康復進程較慢,且長期服用藥物容易引發不良反應。中醫學認為[2],中風主要是由于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虛弱,加之氣候驟變、飲食失調、情緒激動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肝陽上亢、氣血逆亂,侵犯腦竅而引發腦竅閉絡,患者可見半身不遂、肢體偏廢等癥狀,故應以舒筋通絡、活血化瘀、調節臟腑功能為主要治療原則。補陽還五湯具有補氣活血、舒筋活絡的功效,廣泛應用于中風偏癱患者的治療當中[3]。扶正補土針灸法通過針刺穴位起到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為進一步探討補陽還五湯結合扶正補土針灸法對中風偏癱患者平衡及康復效果的影響,本次研究選取94例中風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20年3月至2022年4月許昌市中心醫院收治的94例中風偏癱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中風偏癱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中腦卒中的西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診斷學》[5]中“中風”和氣虛血瘀證型的中醫診斷標準;至少有一側肢體偏癱;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并實施,且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3 病例排除標準精神存在異常;生命體征不穩定;暈針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J20171021),口服,每日1次,每次1片;甘露醇注射液(湖北濟得藥業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33067),靜脈滴注,每日1次,每次125 mL。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補陽還五湯結合扶正補土針灸法。補陽還五湯藥物組成:黃芪15 g,川芎12 g,當歸、赤芍各10 g,地龍、桃仁、紅花各6 g。每日1劑,水煎400 mL,分別于早晩服用200 mL。扶正補土針灸法:患者取健側臥位,取神庭、百會、足三里、三陰交、肩髃、合谷等穴位,常規消毒后選用0.3 mm×40.0 mm毫針垂直進針,得氣后留針30 min,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配合導氣法直至出針。針刺結束后,患者取仰臥位,采用雷火灸專用艾條和雙孔式灸具盒,在盒口內插入大頭針將艾條固定,點燃艾條后將紅火部對準關元穴和氣海穴,注意需保持3 cm左右間距,待患者深部組織發熱后,再對準腎俞穴、脾俞穴,操作方法同前,每日1次。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4 d。
1.5 觀察指標
1.5.1 中醫證候積分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的相關評分標準評估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主要包括眩暈、面色蒼白、夜間盜汗、心燥熱、言語不清、半身不遂等,每個項目賦值0~3分,分數越高則提示癥狀越嚴重。
1.5.2 平衡能力分別于治療前后應用Bere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對兩組患者平衡能力予以評估,其中BBS量表共計14項條目,每項0~4分,總分0~56分,得分越高表明平衡能力越好。
1.5.3 運動功能應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上肢、下肢功能,其中FMA量表上肢、下肢評分各33項、17項,每項0~2分,總分為66分和17分,分數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1.5.4 生化指標分別于兩組治療前后抽取其空腹靜脈血,離心取上清液后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水平。
1.5.5 內皮功能指標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N末端前腦鈉肽(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
1.5.6 血液流變學指標應用全自動血流分析儀(淄博恒拓分析儀器有限公司,型號:HT-100B)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血漿黏度、全血黏度、血細胞比容)。

2.1 兩組中風偏癱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風偏癱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2 兩組中風偏癱患者治療前后BB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BBS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中風偏癱患者治療前后BBS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中風偏癱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FMA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中風偏癱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分)
2.4 兩組中風偏癱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hs-CRP、MMP-9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中風偏癱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2.5 兩組中風偏癱患者治療前后血清NT-proBNP、Hcy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NT-proBNP、Hcy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NT-proBNP、Hcy水平的比較
2.6 兩組中風偏癱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漿黏度、全血黏度、血細胞比容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7。

表7 兩組中風偏癱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目前,臨床關于腦卒中的發病機制闡述尚未完全明確,多數研究表明其與腦組織缺血、缺氧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等因素有關,偏癱是腦卒中常見的后遺癥之一[7-8]。西醫治療腦卒中偏癱主要采用抗凝血、營養神經等藥物,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但康復進程較為緩慢,故需要找到更為有效的治療措施[9]。腦卒中屬中醫學“中風”范疇[10],主要是由于氣血虧虛、脈絡空虛,加之情志失調、勞倦過度、飲食不節,導致肝郁氣滯、脾失健運、氣血逆亂、阻滯絡脈,侵犯腦竅而引發腦竅閉絡,進而引起筋脈抽搐、半身不遂等癥狀。故對中風偏癱的治療應以活血祛瘀、舒筋通絡為主要原則[11-12]。
補陽還五湯中,黃芪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川芎祛風止痛、活血祛瘀;當歸和赤芍具有補血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地龍可通經活絡;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通經止痛。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活血、舒筋通絡之功效[13-15]。扶正補土針灸法將針刺與灸法相結合,通過對穴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對中風偏癱患者的四肢筋脈疏通的目的,并能對肝、腎、脾等臟腑功能進行調節。上述兩種治療方式的聯合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在改善中風偏癱患者臨床癥狀方面具有積極意義[16-1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觀察組BBS和FMA評分均較高,提示采用補陽還五湯結合扶正補土針灸法對中風偏癱患者進行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肢體運動能力。考慮原因可能是因為,合谷穴為大腸經原穴,可疏風解表,緩解肌體麻木疼痛;三陰交穴能滋陰健脾、補氣益腎;足三里穴能健脾益胃、舒筋通絡;肩髃穴具有疏通關節的功效;神庭穴則能醒神開竅、化瘀通絡。對上述穴位進行針刺,能有效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并通過對關元、氣海、腎俞、脾俞等穴進行雷火灸,可調節臟腑功能和全身氣血,提升機體整體陽氣,促進患者肌肉力量的提高,有利于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和平衡功能[18-21]。針灸作為一種物理刺激療法,通過對患者肢體主干或末梢神經進行刺激,經由肢體和脊髓神經傳入大腦皮層,對神經細胞的連接再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也可重組大腦中樞神經,進而能改善患者的運動和平衡功能,這與吳若輝等[22]等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王家艷等[23]研究發現,炎性因子在中風的發生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hs-CRP為臨床常用的炎癥因子指標,是由機體受到炎癥性刺激時肝細胞合成的急性相蛋白;MMP-9則能促進細胞凋亡。與健康人群相比較,中風患者hs-CRP、MMP-9水平則異常升高。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hs-CRP、MMP-9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補陽還五湯中的黃芪可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增加機體白細胞數量,并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起到改善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紅花中所含有的棕櫚酸具有良好的的抗炎功效,在抑制hs-CRP等炎性因子表達水平方面具有積極意義;當歸中含有的多糖類成分對炎性因子的表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有效促使炎性細胞浸潤途徑降低,以此來發揮良好的抗炎效果[24]。扶正補土針灸法通過針刺穴位,起到促進血液流動,緩解疼痛,減輕機體應激反應的功效,加之使用雷火灸,艾條點燃后產生的熱量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對血液循環和局部炎性反應的吸收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有利于降低機體炎癥反應[25]。除此之外,通過針刺相對應穴位,能起到疏通全身經絡的作用,進而促進血液循環,在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方面具有積極意義。故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觀察組血漿黏度、全血黏度、血細胞比容水平較低。有報道稱[26],血清NT-proBNP、Hcy表達水平和腦損傷密切相關,可作為評估腦卒中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血清NT-proBNP、Hcy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考慮原因可能是因為給予補陽還五湯結合扶正補土針灸法治療中風偏癱,能有效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及體內微循環,進而促進患者腦組織損傷逐漸恢復。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結合扶正補土針灸法治療中風偏癱,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肢體運動和平衡功能,同時也有利于降低機體炎癥反應,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