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思,李 倩,張 瑾
(巨野縣人民醫院 山東巨野 274900)
助產士指可獨立接生及護理的產科護士,主要負責產婦助產服務,其操作能力及技術水平能直接影響母嬰安全[1]。隨著醫學技術發展和人們對護理工作需求的提升,助產士護理工作質量要求提高。對助產士行強化專科護理管理,確保其充分掌握助產知識及技能,能有效減少產科各類護理差錯,促進護理質量提升[2]。分層授權管理通過對管理對象的層次開展細致劃分,并賦予不同層次權力及利益,達到對不同層次有效管理,能提升管理期間的效率,充分調動不同層次工作主動性,避免管理資源浪費[3]。相關研究顯示,在助產士中開展分層授權管理可減少會陰側切,使產婦受益[4]。基于此,我們對本院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102例初產婦臨床資料開展回顧性分析,探討助產士分層授權管理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同期收治的102例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20歲,已婚初產婦;②單胎、頭位,符合陰道試產指征;③胎齡37~42周,出生時嬰兒體重>2500 g;④不存在高危因素、重度內科病或妊娠并發癥;⑤機體狀態良好,可積極配合;⑥自然妊娠;⑦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有意識、學習或精神障礙者;②無法開展四肢活動者;③近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者;④1周內發生感冒、發熱和胃腸道不適者;⑤既往有子宮手術史者;⑥存在凝血功能異常者;⑦存在重度心理疾病,無法配合醫護人員工作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1例。對照組年齡22~34(28.90±4.12)歲;孕周37~41(39.35±0.78)周;孕次1~3(1.45±0.38)次;體質量指數23.5~32.4(28.14±3.05)。觀察組年齡21~35(28.74±4.05)歲;孕周37~42(39.10±0.82)周;孕次1~3(1.50±0.32)次;體質量指數23.8~32.0(28.05±3.1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管理。包括護士長1名及責任護士若干名,其中護士長需做好科室內接生工作,待產婦宮口開至3 cm后將其安全護送到待產室,再由責任護士做好常規助產及接生等工作,依據常規流程進行護理。有突發、復雜或危重情況,需立刻上報護士長,并及時對癥處理。
1.2.2 觀察組 開展助產士分層授權管理。①組建助產小組:科室共包含助產士20名,年齡21~39(29.40±5.12)歲,工作時間1~16(8.62±1.85)年,其中大專16名,本科4名。在自愿的前提下,結合助產士性格特征、受教育程度及工作時間等劃分成5組,每組4人,同時組內推選出小組長1名。組員選擇三班輪流的方法,確保24 h內均有1名小組長當班,科室的護士長負責對每組組長進行管理。②設置層級以及授權:a.分層。劃分科室中的助產士到4個不同等級,分別是助產組長、中等級別助產士、初等級別助產士(包含1級、2級)及培訓階段助產士。詳細劃分各級助產士權限、責任和工資待遇等,確定分工及崗位職責,由產科護士長管理小組長,再由小組長管理助產士。b.授權。助產士組長要求職稱為護師以上、在產房工作時間10年以上,領導能力、溝通能力較好,工作責任心強,且實踐經驗豐富。工作期間主要職責為參加產婦各類突發事件急救和搶救過程,開展技術培訓,積極協助、指導及監督助產士。其中培訓階段的助產士是重點對象,做好組員有關工作安排,并協調組內排班以及輪值,確保工作處于正常的運轉狀態,并和產科護士長、主任及時開展交流溝通。中級助產士要求在產房中工作時間達5~10年,對不同類型產婦接生,特別是高危產婦,提供分娩期間的陪伴、產時護理、心理干預及技術支持。除此之外,該應做好實習護士的帶教工作。初級助產士要求在產房中的工作時間達到3~5年,可獨立完成普通產婦的會陰切開和縫合處理,對初產婦的機體情況開展全面評定,于病情狀態下對初產婦、經產婦提供保護。培訓階段助產士在產房中的工作時間為3年以內,未參加產婦順產單胎接生,需掌握會陰切開縫合、順產單胎接生等技術,并由帶教老師提供幫助與指導,負責不存在任何突發事件產婦生命體征監測。這類助產士在進入到產房工作之前應予以崗前培訓,待基礎知識、操作技術考核通過后才能在母嬰區內進行科室輪轉,各科室輪轉時間為2周。c.質量監控。結合護理部需求定期開展考核、技術培訓及業務學習等工作,同時護士長需做好各組護理工作質量檢查和監督,確保參加科室質控工作。
1.3 觀察指標 ①產房質量指標:主要包括會陰側切、宮頸裂傷、肩難產、切口不良愈合、新生兒窒息及產后出血。②滿意度:選擇本院自制滿意度表展開調查,涉及護理方式、護理技術、護理態度、護理效果共4項,各項0~25分,總分100分,≥90分為滿意、80~89分為一般、<8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③核心能力得分:選擇國際助產士聯盟有關核心勝任能力評定標準,涉及孕前保健、孕期保健、分娩期保健、產后保健、公共衛生保健及新生兒保健能力共6項,各項得分最高為30、50、65、40、55、25分,得分越高核心勝任能力越高[5]。④護理質量:選擇產房護理質量有關考核標準展開評定,涉及消毒隔離、環境管理、護理安全及藥物管理共4項,各項得分最高25分,得分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高[6]。

2.1 兩組產婦產房質量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產房質量指標比較[例(%)]
2.2 兩組助產士核心能力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助產士核心能力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產婦滿意度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滿意度比較[例(%)]
2.4 兩組助產士產房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助產士產房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分,
助產士是醫院特殊工作群體,其工作和醫療、護理存在一定區別,工作要求較高且存在風險,其操作水平會對產房工作質量產生直接影響[7-8]。因此,需提升助產士工作能力和護理質量,對降低產房風險、確保母嬰雙方安全意義重大。以往常規護理管理由護士長做好科室內接生工作的合理安排,再由責任護士進行接生及助產等操作[9-10]。因不同責任護士護理技術、經驗等存在差異,使得其對產時各類情況的評斷存在差異,易引發護理不良事件[11]。分層授權管理能對有關工作人員的層次開展管理及細分,達到對管理的優化,緩解護理資源短缺的現狀,提升護理質量,促進護理事業不斷進步[12]。但國內對助產士缺乏一致的分層授權管理標準,且分級和能力評估未完善。為此,本研究圍繞助產士分層授權管理效果開展分析,旨在制訂并完善助產士管理制度。
會陰側切及縫合在順產期間使用較多,經側切能縮短第二產程耗時,并避免會陰部位撕裂傷,對盆底肌肉起到良好保護作用[13]。當前開展會陰側切及縫合的指征如下:產婦的會陰部位缺乏彈性、陰道口小,易引起重度撕裂損傷;胎兒較大或胎頭不正,分娩難度較大;存在高血壓、心臟病、高齡或高度近視等需縮短第二產程耗時者;早產兒或存在缺氧情況的胎兒[14]。雖會陰側切及縫合存在明確指征,但國內會陰側切比例已達85%~90%[15]。史美英[16]對160例初產婦展開分析,將行常規護理管理的患者納入對照組,由助產士分層授權管理的患者納入觀察組,最終發現,觀察組宮頸裂傷、切口不良愈合和會陰側切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會陰側切、宮頸裂傷及切口不良愈合率低于對照組(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具有良好一致性。分析原因為,助產士分層授權管理各層次擬訂方案,限制不必要的會陰側切,減少由此引起的切口不良愈合等情況,使產婦在分娩結束后得到更好恢復。觀察組產婦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通過對助產士開展分層授權管理,能提升其綜合能力,使成員之間互相配合,充分發揮助產士的優勢和能力,給產婦提供高質量服務,有助于改善護患關系,提升其滿意度[17]。此外,本研究發現,觀察組助產士孕前保健、孕期保健、分娩期保健、產后保健、公共衛生保健及新生兒保健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助產士消毒隔離、環境管理、護理安全及藥物管理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分層授權服務結合助產士的資質開展相應分組處理,確定不同崗位的職責,實現人盡其才,有助于確保助產士能各盡其責;這種管理模式除能減輕護士數量不足的現狀,還可達到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工作效率。管理期間,護士長對助產組長進行管理,助產組長對責任助產士開展管理。這種層級管理制度,由組長強化管理,不同助產小組在組長的組織下,確保各項護理工作有序開展,有助于促進護理質量提升,促使團隊人員密切合作,共同進步,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提升工作專業性及針對性,使助產士意識到做好自身護理的必要性,充分了解提高自身能力對個人發展的意義,促進其核心能力提升[18]。
綜上所述,助產士開展分層授權管理能減少產婦的會陰側切、宮頸裂傷及切口不良愈合,提升助產士核心能力及產房護理質量,效果較為理想。但本研究存在局限性,納入的樣本量不多,樣本來自一家醫院,且受時間因素限制未對產婦后續恢復情況展開隨訪,獲得的結果有局限性,還需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