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玉,孔亞麗,孫婷婷
(山東省立第三醫院 山東濟南 250000)
脊柱骨折是較常見的骨折損傷類型,多由墜落等間接外力引起[1]。脊柱骨折會引起劇烈疼痛、脊柱運動受限等,嚴重者可能導致下肢癱瘓[2]。脊柱骨折常并發脊髓損傷,病情嚴重,需要及時進行手術。由于手術患者需長期保持固定的俯臥位姿勢,術后長時間臥床,易導致皮膚受壓,皮膚和皮下組織缺血和血液流通不暢,引發壓力性損傷[3]。同時手術會引起患者胃腸道應激,皮膚彈性下降,增加壓力性損傷發生風險[4]。壓力性損傷會導致患者軀體疼痛,影響脊柱功能恢復,需要對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給予科學護理干預,以預防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改善預后。以問題為中心的護理干預通過明確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對護理方案進行持續改進,以達到提高護理質量的目的。目前,該模式已應用于多種疾病的康復管理中,并取得良好效果[5]。結構式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方法,該方法通過將護理內容進行結構化,便于護理人員實施護理方案,為患者提供系統、合理的護理服務[6]。本研究將以問題為中心的結構式護理應用于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3月1日~2022年3月31日我院200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CT、MRI等檢查確診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于我院進行手術治療;意識清醒,無認知功能障礙;入院前無壓力性損傷;病情穩定;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溝通障礙患者;顱腦損傷患者;多發性骨折患者;嚴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不能配合本研究患者;精神疾病及血液疾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男61例、女39例,年齡35~67(44.65±9.36)歲;有吸煙史48例,無吸煙史52例;有飲酒史59例,無飲酒史41例;致傷原因:重物砸傷7例,車禍15例,高空墜物34例,暴力擊傷4例,摔傷40例;骨折分型:胸椎骨折32例,腰椎骨折39例,胸腰椎骨折29例。觀察組男60例、女40例,年齡34~69(45.17±9.58)歲;有吸煙史46例,無吸煙史54例;有飲酒史56例,無飲酒史44例;致傷原因:重物砸傷6例,車禍14例,高空墜物35例,暴力擊傷4例,摔傷41例;骨折分型:胸椎骨折34例,腰椎骨折40例,胸腰椎骨折2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干預。入院后,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癥狀及相關檢查結果評估其病情,并實施健康教育,講解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相關癥狀、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術前,引導患者熟悉醫院環境,給予心理疏導。術后,加強健康教育,為患者講解預防壓力性損傷相關知識;遵醫囑指導患者按時用藥及合理飲食;定期協助患者床上軸線翻身,對于易發生壓力性損傷的部位使用減壓貼等,密切觀察患者皮膚情況,出現問題及時處理。
1.2.2 觀察組 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結構式護理模式干預。
1.2.2.1 組建干預小組 成立以問題為中心的結構式護理干預小組,成員包括2名骨科醫生、8名經驗豐富的護士。該小組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討論制訂以問題為中心的結構式護理干預方案,并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預防壓力性損傷、結構式護理等相關知識,指導護理人員進行實操,評估合格者進行任務分配[7]。
1.2.2.2 明確問題 術后,護理人員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對患者心理、生理、家庭、社會等多個方面進行評估,了解其護理需求,明確可能出現的問題及風險因素,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討論、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制訂規避風險及問題的計劃和策略[8]。評估結果顯示,患者護理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術后壓力性損傷等并發癥的發生。
1.2.2.3 實施以問題為中心的結構式護理方案 根據明確的問題實施針對性護理方案。①健康教育。術后,護理人員為患者及家屬講解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相關知識及術后壓力性損傷預防注意事項、壓力性損傷形成原因、好發部位及危害,強調壓力性損傷的危害及預防壓力性損傷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及家屬對術后壓力性損傷預防知識的掌握程度,促使家屬積極參與護理方案的實施。②飲食指導。營養不良是壓力性損傷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也是導致術后愈合緩慢的主要因素。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需要長期臥床制動,活動量減少,會引起胃腸功能紊亂,食欲缺乏,皮膚彈性下降,受壓能力變弱,導致壓力性損傷。術后,護理人員為患者制訂合理的飲食方案,以高蛋白、高熱量食物為主,避免出現營養不良等問題。③用藥指導。護理人員遵醫囑指導患者按時、按量用藥,避免出現重復服藥、少服、多服等問題,加快骨折部位快速愈合,促進身體恢復,縮短臥床時間,減少壓力性損傷情況發生。④使用床墊、減壓貼等方式進行壓力性損傷預防護理。由于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手術患者需要長時間保持俯臥位,易導致面部壓力性損傷發生。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采用美容床及減壓貼等方式,降低面部壓力性損傷發生風險。術后,患者需要長期臥床,護理人員為患者制訂翻身記錄表,每次幫助患者翻身后記錄時間及次數。對于病情較輕能配合護理人員進行翻身的患者,保證病床柔軟、干凈、舒適,每2 h翻身1次,易發生壓力性損傷風險的部位使用海綿墊、減壓貼等,減小受壓壓力。對于病情較重不能配合護理人員進行翻身的患者,采用海綿墊、翻身床等方式進行減壓處理,減小皮膚受壓壓力。⑤按摩護理。壓力性損傷是由于身體局部長時間受壓,皮膚及皮下組織缺血、血液流動不暢引起。對患者易發生壓力性損傷的部位進行定期按摩,促進血液流動,緩解肌肉緊張,避免壓力性損傷發生[9],每次按摩20 min,2次/d。
1.2.2.4 問題總結 組員加大巡視力度,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及護理方案落實情況,對于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追蹤糾正和指導[10]。組員與患者密切溝通,及時解決問題。小組定期開展總結會議,總結護理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并及時調整護理方案,每周1次[11]。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統計患者住院期間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由專業人員參考相關文獻[12]對患者皮膚壓力性損傷程度進行評估分級,等級越高表示壓力性損傷越嚴重。②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③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于出院前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調查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填寫,填寫后由專人統一收集評估。調查問卷滿分100分,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4個等級。

2.1 兩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比較[例(%)]
2.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脊柱骨折是骨科常見的創傷性疾病,包括腰椎、胸椎、頸椎骨折等,約占全身骨折的5%~6%,其中以胸腰段骨折最常見。脊柱骨折患者臨床表現包括局部疼痛、局部活動受限等,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癱瘓、感覺障礙等,甚至危及生命[13]。臨床脊柱骨折患者常并發脊髓損傷[14]。手術治療是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的主要治療方法,但由于手術時間較長,患者需要長期保持固定的俯臥位姿勢,面部皮膚長時間受壓,易導致壓力性損傷。同時,術后患者需要長期臥床制動,壓迫脊柱、頸部、四肢等部位皮膚,導致皮膚或皮下組織缺血,引發壓力性損傷[15]。壓力性損傷會導致疼痛,影響患者脊柱功能恢復,因此需要給予合理有效的護理,以預防壓力性損傷,改善預后。
以問題為中心護理模式是指通過科學的方法,尋找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暴露的問題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以達到解決問題、提高護理質量的目的。目前,該模式已應用于多種疾病的康復管理中,并取得良好效果[16]。結構式護理模式是通過組建結構式化的護理團隊,給予患者結構式化的護理干預,以提高護理質量的一種模式。結構式護理中護理人員通過按摩、翻身、使用海綿墊及減壓貼等方法,縮小局部皮膚受壓壓力,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少術后壓力性損傷情況。劉佳等[17]采用結構式護理對老年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實施干預,證實其能夠改善療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以問題為中心的結構式護理通過分析患者心理、生理、社會等因素,評估護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制訂具有結構的護理方案。營養不良是壓力性損傷形成的重要因素,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紊亂、食欲缺乏、皮膚彈性差、承壓能力弱,易形成壓力性損傷,護理人員通過給予患者合理飲食,減少營養不良情況,進而降低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組員每周對存在的問題及護理方案實施情況進行總結,督促護理人員認真落實護理方案,討論并制訂已經暴露問題的解決方案,及時調整護理方案,進而提高護理質量,更好地預防壓力性損傷情況的發生。觀察組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1);表明以問題為中心的結構式護理能夠預防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壓力性損傷情況的發生。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以問題為中心的結構式護理能夠提高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以問題為中心的結構式護理能夠預防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