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優勢變劣勢,是去還是留
我在商業地產行業摸爬滾打了20年,從一名招商專員做到一家知名購物中心的副總職位,年薪非常不錯。可隨著職級的提升,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令我頭疼,盡管每件事我都親力親為,仍有很多部門負責人對我的話不予理睬。現在行業發展不景氣,我很困惑,是去還是留?
張豪(企業員工)
你目前的困境可能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專業能力的出色局限了你領導思維的轉變,二是一線豐富的經驗制約了你管理能力的提升,三是行業前景影響了你攻堅克難的信心。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拿傘的依仗有傘,不在乎大雨;拿拐杖的依恃有拐杖,不在意路滑;什么也沒拿的,遇上大雨就躲著走,面臨路滑就小心走……克服不了依賴,優勢自然變劣勢。
首先要找準定位,抓住主要矛盾。親力親為可以幫助你了解一線工作動態,但凡事都親力親為,就容易導致身陷瑣事,無法以高站位和寬視野去分析和處理問題,也不利于職員發揮責任心和主動性。處于領導崗位的你首要抓住的是行業發展前景,慮長遠、補短板,做好頂層設計,同時要給予員工一定的成長空間。
其次要自我反思,學會揚長補短。你的優勢在于對市場的清晰認知和準確把握,要充分利用這一核心競爭力,同時自覺將檢身自省作為一種行為習慣。對于目前的管理工作,你可以多向領導匯報、多向老同事請教,相信孜孜以求的學習態度一定能換來扎實的管理技能。
最后要攻堅克難,作出正確選擇。如果決定換一份工作,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先客觀地重新評估整個行業的發展前景以及適合自己的領域和崗位,相信20多年積累的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力,可以幫助你抓住機遇、因勢利導,從而順勢而為、化危為機。
裴溪紋(鎮江新區團工委書記)
Q2:該不該向父母分享難過
工作中遭遇排擠或壓力,打電話跟父母訴苦,他們總覺得是我為人處世不到位,或者抗壓能力太差;我跟父母半委屈半撒嬌地說工作很累,他們數落我太嬌氣……都說最親近的人是父母,為什么我總得不到他們的理解?
馬微微(職場新人)
“生活中的煩惱和媽媽說說,越說越煩;工作中的事情和爸爸談談,越談越崩。”這雖是網絡上的一句玩笑話,卻體現出很多青年內心的悲傷。思想家盧梭曾說:“當我們愛別人的時候,我們也希望別人愛我們。”我們面對陌生人的不理解,表現出的情緒更多是疑惑和生氣,但是面對來自親人的質疑時,我們更容易感到痛苦和委屈。
換位思考,父母不是石頭縫里蹦出來的,他們說話和做事風格也刻著原生家庭的痕跡,而那個痕跡可能更野蠻更傷人,更無處訴說。這樣一想,可能對父母會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大多數子女會覺得“父母不理解我”,但很少有人會覺得“父母不愛我”,而愛正是父母與子女溝通最重要的基石。
心理學中有一種說法:坐在母親身邊半個小時相當于找了六次心理醫生。難過悲傷時你可以嘗試不說,僅坐下來與父母一起做一些家務事,也許無法傾訴內心難過,但放松安心的氛圍同樣能達到治愈心靈創傷的效果。相信愛你的父母也更容易在其中覺察到你的情緒變化,如果他們愿意傾聽,你可以先嘗試說一些相關話題,得到積極反饋后再表露心聲。如果害怕得到的都是負面反饋,你也可以嘗試寫信。總之,你要相信無論是子女還是父母,溝通都是雙向的,需要積極回饋。
王美(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