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 張超 舒蕾



2022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在國外經濟衰退風險加大、出口增長面臨壓力的當下,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對提振國內需求、穩經濟、穩就業的重要性更為突出。消費金融通過滿足消費者跨期優化資源配置、平滑消費的需求,對改善消費結構、促進消費具有積極作用。作為消費金融主力軍的信用卡,由于兼具支付和消費信貸的雙重性質,被眾多居民使用。近年來,受我國人口增速下降、商業銀行前期“跑馬圈地”爆發式增長、互聯網巨頭蠶食市場份額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信用卡市場已由高速增長步入存量競爭時代,呈現出業務增速放緩、收益率降低等態勢。但隨著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增強,新需求、新業態和新場景的不斷涌現,以及金融監管的持續完善,信用卡業務仍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一、我國信用卡業務發展現狀
(一)信用卡規模穩步增長,但增速放緩
一是發卡量增速放緩。2017年以來,我國信用卡發卡總量逐年增加,由4.65億張增至2021年的8億張;同比增速逐年下降,由26.5%降至2021年的2.8%(見圖1)。信用卡人均持卡量伴隨發卡量規模增長,但增速下滑較快。2021年,我國信用卡人均持卡量0.57張,較2017年大幅增長46%,但人均持卡量同比增速已由2018年的26%放緩至2021年的1.8%。
二是信用卡授信總額增速放緩,授信使用率呈下降趨勢。2017年以來,我國信用卡授信總額仍持續增長,但增速逐年下降;授信使用率也呈下降趨勢,表明我國信用卡市場已由高速增長轉向存量競爭態勢(見圖2)。與此同時,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藍皮書(2021)》顯示,近年來睡眠卡占比呈上升趨勢且數值較高。
(二)信用卡業務占短期消費信貸比重較高,助力零售數字化轉型
信用卡業務是短期消費信貸的最主要構成,截至2021年末,占比達到92.1%。信用卡透支余額在總貸款中占比雖逐年提升,但仍不足5%。由于信用卡具有產品客群一體化的屬性,以及支付結算、消費信貸的功能,成為各家商業銀行深耕零售金融服務、推動零售數字化轉型的“主陣地”。從信用卡業務在零售信貸中的占比可以看出,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這一比例顯著高于國有商業銀行(見圖3)。
(三)監管規范和數字化助力智能風控水平
近年來,我國信用卡監管規范不斷強化,各商業銀行持續加強智能風控水平。各商業銀行賬面不良率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大體在2020年6月末或12月末到達峰值,隨后逐步下降(見表1)。
(四)信用卡收入增速放緩,結構有待優化
隨著信用卡發卡量和資產收益率同步下降,從股份制商業銀行零售非按揭收益率均值來看,信用卡收益率逐漸下降(見圖4),信用卡業務量價“齊跌”下,信用卡收入同比增速也出現下降。從收入結構看,信用卡業務收入主要由分期、利息及商戶傭金構成。2022年7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的通知》,明確規范信用卡息費收取,分期手續費收入真實還原為利息收入,信用卡利息收入占比將進一步提升。
(五)科技投入持續加碼,信用卡數字用戶活躍規模呈增長態勢
信用卡競爭主戰場已從實體卡轉向APP,各家商業銀行持續加碼科技投入。從科技投入在營收中的占比來看,股份制商業銀行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強度不輸國有商業銀行,借助科技賦能信用卡數字化,從獲客轉向服務,驅動用戶使用帶動收入、盈利增長。2019年以來,我國信用卡APP數字用戶活躍規模大體呈增長態勢。數字化提速加快線上線下渠道及場景融合,用戶消費使用及活躍度將進一步提升。
二、信用卡業務發展趨勢
(一)市場空間:市場規模增速放緩,但仍將保持10%的年復合增速
2015—2019年是我國消費金融業務快速發展的黃金五年。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數據顯示,我國短期信貸消費余額從2015年的4.1萬億上升至2019年的9.92萬億,年復合增速達24.72%;整體信貸消費余額從2015年的18.95萬億升至2019年的43.97萬億,年復合增速達23.42%。2020年是中國消費信貸市場轉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造成市場利潤空間收窄、市場競爭加劇以及不良資產快速增長三大挑戰,消費貸款余額在人民幣貸款余額中占比下滑。截至2021年底,我國消費信貸余額54.88萬億元,同比增長10.73%,占人民幣貸款總余額的28.48%,較上年減少0.22%。其中,個人短期消費貸款余額9.36萬億,較上年增加0.58萬億元,同比增長6.59%。隨著宏觀經濟發展帶動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消費支出在GDP中占比進一步提高、儲蓄率持續降低以及90后和00后年輕一代崛起帶來的群體性消費和借貸觀念轉變,盡管粗放式高速發展將進一步轉向規范化經營發展,我國信用卡市場規模預計仍將保持10%的年復合增速①。
(二)行業分化:產業鏈不斷細分,重構業務格局
從信用卡產業價值鏈來看,主要包括數據收集、獲客引流、貸款申請、放款、個人征信、信貸定價及風險控制、客戶經營、催收以及信貸科技的產品化輸出等環節。隨著消費信貸價值鏈的進一步精細化分工,各類業務機會將不斷涌現,消費金融生態將出現全能型、多元型和專家型三類不同的機構。全能型機構橫跨整條價值鏈,對外輸出差異化商業模式;多元型機構則打通數據收集、獲客引流、客戶運營、風險控制等多個環節,提供數據驅動的專業化服務;專家型機構深耕一到兩個服務層模塊,以自身市場資源和技術專精實現更精準優化的環節賦能。根據麥肯錫《全球銀行業年度報告(2021)》,金融科技公司及消費金融專家型機構具有“輕資產、高成長”特點,相較于重資產的一般金融機構,擁有更高增速和估值倍數,尤其是能通過強大數據分析能力、AI與機器學習算法形成高技術壁壘,科技輸出將是未來價值增長方向。對于商業銀行而言,隨著消費金融生態不斷完善,在合規經營、邊界劃清的前提下,將加快從資金主導角色轉向運營主導角色,與非銀機構將出現競合局面,并引發服務模式轉變,整個生態將從寡頭“跨層”壟斷過渡到協調平衡。
(三)盈利空間:利潤空間或將縮小,開拓“小B端”新市場
目前,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整體呈現下行趨勢,但客群風險調整步伐與利率下降幅度不成正比,導致信用卡利潤空間縮小。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既要兼顧風險,又要抓好利潤、持續優化客群及資產結構,對經營模式提出更高要求。
一是客群戰場遷移,業務模式升級。從加大客戶下沉(布局高風險長尾客戶)轉向重點布局低風險、消費需求型與支付型客戶,更加注重精細化辨識“高風險到相對低風險”客群間的搖擺人群。對于高風險、高收益的客戶,大部分將會清退;對于風險相對較低的客戶,將重點提高數據應用、場景獲客等多維度能力,實行差異化定價策略,用較低的定價匹配較低風險的客戶。此外,優質客戶信用卡透支需求往往較小、價格敏感度更低,同時互聯網巨頭流量優勢明顯,用戶黏性強,也難以僅通過下調利率來吸引互聯網巨頭的現有客戶,這些都促使商業銀行增強精細化定價、智能化風控等關鍵能力。
二是改變客群結構,聚焦“年輕客群、小B市場”。我國信用卡業務基本結束“跑馬圈地”時代,增長來源從單純的客戶數量提升轉化為存量客戶降價提額,客群經營上聚焦“年輕客群”基本盤、“小B市場”新藍海,即信用卡的授信額度相對較大(10萬~20萬或以上)或經營貸主導的小微客戶。例如,平安銀行將“年輕潮人”納入重點經營的八類客群之一,圍繞年輕族群的喜好,從產品、場景、權益、營銷活動開展全方位的立體創新;民生銀行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切入產業服務場景,推出特色產品“小微普惠信用卡”,為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提供多樣化分期方案和優惠利率。
三、優化我國信用卡業務發展的建議
隨著信用卡業務在商業銀行獲取與服務客戶中的重要性逐漸提高,各商業銀行將進一步提升對信用卡的重視程度。各商業銀行應從明確戰略定位、創新客戶營銷、注重客戶選擇以及加強考核激勵與組織設計等方面發力,在提升信用卡業務競爭力的同時,充分發揮信用卡業務對商業銀行其他業務的拉動作用:
戰略定位方面,應從注重信用卡自身盈利能力轉向注重與其他業務的協同開發。經過前期“跑馬圈地”式的增長,信用卡市場規模和盈利增速逐漸放緩。作為商業銀行觸達客戶最為廣泛的業務之一,信用卡在與客戶互動的過程中,不僅能夠為其他業務獲取優質客戶,還可以通過積累大量客戶信息,讓商業銀行更好地認識客戶,借助精準的畫像為客戶提供高效的綜合化金融服務。因此,商業銀行如何加強信用卡業務與其他相關業務的融合協同發展顯得日益重要。
客戶營銷方面,應加大跨界合作力度并注重與客戶的互動和溝通。一是可強化與微博、微信、抖音等頭部企業的合作,通過直播、廣告等加大曝光度,增加與客戶的互動,了解客戶的偏好和需求。二是加大與其他銀行同業、第三方支付機構和商戶的合作,構建覆蓋范圍更廣泛的金融生態體系,借此開發新的信用卡金融生態場景,提高商業銀行開展交叉營銷的能力。三是通過建立IP與年輕用戶進行情感互動,比如聯合著名景點推出主題盲盒,將潮流時尚與傳統文化相結合,通過情感互動來延長與客戶的品牌關系。
客戶獲取方面,以低風險的優質客群為主。考慮到當前信用卡已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短期內難以完全消除,個人消費者還款能力減弱,商業銀行應秉持風險審慎性原則,以低風險的優質客戶為主要開發對象,并適當降低授信額度(避免在尚未充分識別客戶時過多授信)。在產品設計時,對部分優質客群實行低價政策,增加優質客戶的忠誠度。通過不斷優化客群結構和資產結構助力信用卡業務向“平穩、低波動”的業務模式轉變,使得中低風險資產占比逐漸提高。
考核與組織設計方面,注重內部協同并構建一體化運營機制。商業銀行可通過優化考核激勵和組織設計來促進信用卡與其他業務部門的協同聯動。在考核激勵方面,設置交叉銷售獎勵,將其他金融產品內嵌于信用卡APP中,通過促進信用卡用卡頻率來增加與客戶的互動,從而增加客戶使用商業銀行其他金融業務的概率。
注:
①麥肯錫2021年報告《各擅勝場——打造六大能力抓住未來五年消費金融增長機遇》。
(責任編輯? ? 劉西順;校對? ?X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