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葉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校和家庭比喻成兩個“教育者”,認為兩者不僅要行動一致,而且對孩子們的要求也應保持一致,同時志向要一致,信念也要一致。由此可知,家校共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中,家庭教育是兒童從出生開始,教育時間最早、接觸時間最長的一種教育方式,而學校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至關重要的環節。二者之間既需要各司其職,又需要相互幫助。接下來,筆者從實際出發,分析一下家校共育有效開展的策略。
一、發揮學校在家校共育工作中的引領作用
在開展家校共育工作的過程中,學校要發揮帶頭作用,從實際情況出發,讓全體教師積極踴躍地參與其中,采取多種方式讓學校領導、教師及廣大家長認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不斷豐富家校共育的內容和形式。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家校共育知識講座、召開家長會等多種方式來促進學校、教師、家長之間的相互配合。
二、溝通是家校共育達成的最好橋梁
有些家長由于初為人父人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經驗不足;有些家長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對教育之道不甚了解;還有些家長整天忙于工作,無暇照顧和陪伴孩子。這些家長往往會把孩子托付給學校,把教育孩子的重任完全寄托于學校和教師。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教師應積極引導家長和學校相向而行,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家長共同制訂具體的教育策略,以便更好地進行家校共育。筆者認為,通過強化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可以很好地解決家校共育方面的很多問題。
一方面,家校雙方要經常溝通交流。針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和學習問題保持溝通和協商。同時,家長和教師也要學會放下身段,和孩子進行平等、有效的交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有方法、有策略地對孩子進行教育。當孩子在學習或者其他方面出現問題時,家長一定要積極主動地和教師取得聯系,協商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另一方面,溝通要注意方法。家庭是學校教育學生的重要合作伙伴,家校雙方一定要相互理解、互相信任,要保持目標一致、步調一致。因此,教師在與家長溝通交流時,一是要態度真誠,尊重家長的意見和想法,理解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讓家長體會到教師對孩子的關心和重視。這樣家長會更愿意與教師交流,聽取教師的意見和建議。二是對家長要熱情,讓家長真切地感受到教師為孩子著想的態度。這樣家長會開誠布公地與教師交流,才能不斷地向教師取經、解疑,這樣的交流才更有意義。
三、借助家委會的力量推進家校共育
學校的發展時刻都需要家長的關注,學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也需要家長的大力支持。家委會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家長與學校、家長與班級之間溝通和聯系的紐帶。家委會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地聯系在一起,能幫助家長有效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對學校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委會的首要任務是召開家長委員會會議,統一思想,明確職責和任務。其次是要為學校和班級的發展出謀劃策,幫助教師管理好班級。家委會還要積極促進教師與其他家長和諧相處,讓教師及時了解家長們的想法,以便教師更好地做好班級管理,進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家委會還要了解班級的發展目標及班級的其他工作安排,并結合工作安排,為學校及教師提出合理化建議,更好地促進班級發展。另外,家委會更要團結帶領廣大家長積極參加學校及班級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積極做好學校的宣傳工作,幫助學校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并對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評價和反饋。
四、以家長會提升家校共育的有效性
家長會是學校、教師和家長溝通的一個重要方式。每次學校邀請家長們到學校的班級集合,都是想把學生近階段存在的共性問題解決好,更希望引起家長們的重視,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配合好教師的工作。召開家長會時,教師要精心準備發言稿,用真心和真誠表達自己對家長們的尊重和對學生的熱愛,進而與廣大家長達成教育共識,使家長會達到理想的效果。
例如,學期初召開的家長會,班級教師可以詳細介紹本班的工作計劃、相關要求及對學生的期望等,以便家長全方位地了解班級整個學期的工作。如果是學期中召開的家長會,教師們可以從對這段時間學生成績的總結和教育教學情況說起,談一談學生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和接下來的班級工作計劃等。如果是期末召開家長會,教師們則應該把重點放在對班級本學期成績的總結和學生成績的總結上。
家長會召開時,教師可以向家長們介紹班級的整體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家長們先有一個總體的了解,然后再針對班級的教育教學情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之后與家長們進行深入的交流,以尋求更好的辦法。同時還可以讓優秀家長分享自己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以便為其他家長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另外,也可以讓學生以書信的形式向家長展示自己的成績和進步情況,以便家長更深入地了解學生,親密家長與子女之間的親子關系。
家長會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既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匯報表演等。這樣,家長們就會看到孩子在班級中的成長,更愿意積極配合學校的各項工作。會后,還可以和家長進行一對一的溝通,引導家長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教育工作,從而更好地促進孩子的發展。
學校、教師和家長都要有“花苞”心態,耐心地等待著“花苞”的精彩綻放。只要我們三方共同努力,家校共育工作一定能開展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