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等相關運動障礙疾病的診療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以下簡稱瑞金醫院)神經內科的“拳頭”項目。在一代代瑞金人不斷總結歷史經驗以及艱辛探索下,瑞金醫院帕金森病專病中心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強”的巨變,現已發展成為系統化、綜合化、個體化的帕金森病診療體系。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瑞金醫院帕金森病專病中心發展的積極帶動下,我國整體帕金森病亞專科建設發展也隨之推向全新高度,在基礎與臨床研究、臨床診斷及治療中均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期雜志,我們將對話如今的瑞金醫院神經內科“掌門人”——劉軍主任。
帕金森病一度被認為是“沉默的殺手”,是老年人中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罹患該病的患者常伴有震顫、四肢僵硬、動作遲緩、缺乏平衡感等多項癥狀,對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1963年,瑞金醫院神經內科創立,學科創始人徐德隆教授以睿智眼光選定神經退行性疾病作為學科主攻方向,正是在他的帶領和培養下,在后續科主任張天錫教授、余慧貞教授、胡大萌教授的努力和傳承下,瑞金神經內科逐漸成為國內培養神經病學專業人才的搖籃。為了更好進行臨床教學工作,科室于1964年還成立了神經病學教研室,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科室獲準舉辦衛生部《全國神經科醫師進修班》,至今每年舉辦一屆,共培養進修醫生超過1 000名,輻射全國20多個省市。1979年,這里被獲批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碩士點,成為國內首批神經病學研究生培育基地;1996年成為教育部神經病學博士點。瑞金醫院神經內科以鮮明的學科特色和良好聲譽,在全國神經病學界嶄露鋒芒。
建立科室60年以來,瑞金醫院神經內科從最初只有6名醫師、20張床位、每周半天的門診,一路踔厲奮發地飛速發展。尤其是近20年來,陳生弟教授帶領科室同仁圍繞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開展系列研究,一步步縮小與國外研究間的差距,在發病機制、診斷和治療方面產生一批具有原創性和瑞金特色的研究成果,總結和摸索了一套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病的早期預警和診斷、綜合治療方案及預防干預方法,得到醫學界和社會的高度認同,獲得20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2020年4月,全國首家帕金森病一站式診療中心在瑞金醫院應運而生,“一站式中心”匯集了神經外科、影像醫學、康復醫學、心理和精神醫學、營養與護理學等專業力量,其成立初衷是以患者為中心,旨在盡可能為帕金森病患者解決診療過程可能遇到的各種實際困難。
據劉軍主任介紹,專病中心的重要任務之一是針對各地轉診而來的診斷不明或難治帕金森患者進行多學科會診,還會定期進行遠程會診。劉軍主任表示,規范的帕金森病治療,從藥物治療、手術治療、運動療法到心理疏導及照料護理等缺一不可。患者一旦進入瑞金醫院帕金森專病中心,即可接受多學科聯合會診及定制的個體化精準藥物、康復等治療。如果確認需要手術,會有專家進行神經調控術前評估和術后管理、綜合用藥等。此外,康復治療、營養指導和心理指導也是重中之重,幫助患者改善癥狀、保持生活自理并樹立信心。
劉軍主任介紹,瑞金醫院帕金森病一站式診療中心是在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的倡導下成立的,目前也擔負著我國帕金森病診療培訓基地的使命,為的是更好地解決帕金森病患者就醫中面臨的耗時長、就診科室多等難題。
而成立一站式診療中心的另一大初衷,就是推動帕金森病臨床診療模式的改革。劉軍主任提到,“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加,相對應帕金森病患者的人數也相較過去有了很大增長。目前我國帕金森病患者診療質量參差不齊,規范化程度還有待提高,一站式診療中心模式的推廣,也有助于推動各層級醫院,例如地市級醫院提升帕金森病診療能力,去造福更多患者。”
劉軍主任自1996年從事神經科的臨床工作以來,在神經內科領域有著豐富的臨床及科研經驗,曾先后入選首屆中國神經內科“十大杰出青年醫師”、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計劃、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上海市曙光學者等。作為負責人承擔多項國家級課題包括國自然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科技部重大慢病項目等,近年先后以第一或通信作者發表SCI論文80余篇并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上海醫學科技獎成果推廣獎一等獎等多項榮譽。
他提到,雖然科學技術對于帕金森病的探索從未止步,但現有治療手段卻只能改善癥狀,不能阻止病情的進展,也無法治愈疾病。盡管大量的研究集中于確定潛在的致病原因以及疾病進展的機制。針對疾病早期的對癥治療取得了成功,但科學界仍未確切地闡明帕金森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現在看來很可能是多種機制共同參與的結果,比如遺傳、環境、年齡老化、氧化應激等。而且也尚未開發出停止或減緩帕金森病進展的疾病修正治療方法。
正是基于該現狀,劉軍主任領銜籌劃了“上海市衰老與退行性疾病學會帕金森病與運動障礙分會”。學會成立初衷便在于集專家專人之力,站在帕金森病與運動障礙疾病研究先行者們的肩膀上繼往開來,為廣大患者解除病痛,為社會緩解負擔。劉軍主任在學會成立的發言中表示,帕金森病與運動障礙分會的創立將成為成員之間學術交流的平臺,也是促進相關研究從基礎到臨床的轉化平臺。“希望在學會的支持下,醫院和科研院所、生物科技公司強強合作、優勢互補,推動我國帕金森病細胞治療領域的自主創新和產業化,攀登世界醫療科技的高峰,為全球帕金森病患者帶來福音。”
除了搭建溝通平臺,助力學科發展這些工作,作為一個醫生,劉軍主任始終關注臨床實實在在的需求。近年來,他將目光聚焦在了細胞替代療法——通過重構受損腦環路以治療帕金森病這一極具前景的新療法上。劉軍主任表示帕金森病的細胞替代治療的概念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提出,期間人們不斷嘗試不同的供體細胞。其中較為有效的是人胎中腦組織移植,患者在接受移植后都顯示出了癥狀的改善,不過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成藥性問題,一方面存在倫理要求,另一方面就是難以保證的質控環節。
“隨著干細胞生物學的發展,在體外從干細胞,包括胚胎干細胞(embryo stem cell,ESC)和誘導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分化得到多巴胺能神經前體細胞的技術日趨成熟。近年來,人們在其他類型細胞藥物(比如CAR-T)的開發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我們相信在高效、可控的生產工藝條件下結合科學、嚴格的質控,以干細胞(包括ESC和iPSC)作為來源的多巴胺能神經前體細胞的成藥指日可待。”
為此,瑞金醫院聯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發起合作,基于雙方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探索和成果,創立上海躍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躍賽生物)。躍賽生物不光建起了國際領先的干細胞體外定向誘導分化平臺,其誘導分化的多巴胺前體細胞在移植物中的含量領先行業。與此同時,躍賽生物還利用先進的譜系研究技術推動了其二代產品的研發并搭建了完整的細胞藥物研發生產及藥物申報的團隊。相信這一系列工作的開展,必能推動帕金森病細胞治療在臨床上更廣泛和更安全的應用。
六十年櫛風沐雨,瑞金醫院神經內科專家們勵精圖治,歷盡辛苦,也嘗到收獲的喜悅,半個多世紀的沉淀,形成了科室“厚德精醫,篤行致遠”的科訓。“世界上總有我們治不好的病,這是無奈,更是挑戰,我們要嘗試最新的診療方法,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永遠要有向前走的態度。”這是劉軍主任常說的話,也是每個瑞金神內人面對復雜腦疾病的態度。
劉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科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常務委員和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專委會副組長、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退行性疾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國際運動障礙協會亞太教育委員、上海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副會長。曾先后入選首屆中國神經內科“十大杰出青年醫師”、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計劃、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上海市曙光學者等。主要專長為帕金森病、癡呆、肌萎縮、肌張力障礙、睡眠障礙等神經科常見病和疑難病的診治。近年先后第一或通信作者發表SCI論文80余篇,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上海醫學獎推廣獎一等獎等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