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前紅
我曾多次對學生說過,如果沒有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親歷過程,那么對人大制度研究的問題想象往往會出現偏差。本書的作者曾有在中共湖北省委工作的重要經歷,又在湖北省人大多個重要崗位上深耕多年。這種特殊的經歷優勢,使其深諳人大制度內外運轉的奧義。也正是如此,作者有自信和底氣以新的視角來觀察人大。正如作者所言,怎么“看”人大,有這樣幾種境界:第一種是用好“望遠鏡”,站位全局,登高望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第二種是用好“廣角鏡”,擴大視角,不留死角,“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第三種是用好“多棱鏡”,多重視角,換位觀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第四種是用好“顯微鏡”,見微知著,善于發現,“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通覽全書,作者很好地實現了這樣的寫作抱負,并使得本書呈現以下鮮明特色:
第一,立足于中國政治特色和人大制度的運行實踐,然后進入歷史、文化和比較的脈絡,建構一套全景式的人大敘事。比如,從微觀的角度看人大,了解具象的人大。包括人大由哪些人組成,人大如何產生,人大有哪些職權,人大代表有什么權利義務等。簡明的闡釋背后呈現了國家建構的一套基本原理,即國家權力的來源,人民如何通過親自在場或者間接委托來實現當家作主。又比如,從歷史的角度看人大,了解演進的人大。顧所來徑,方知人大制度并非突然而來的“飛來峰”,而是歷經千難百折,漸進累積而成。這項制度有著堅實的本土根基和民意加持。
第二,緊扣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制度與效果,研究眼光往返流轉,為有志于了解和研究人大者提供“導游圖”。比如,在人大工作中,一般約定俗成地把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權概括表述為“四權”,即立法權、監督權、重大事項決定權、選舉任免權。按照書中的介紹,此種類型劃分,來自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1980年在全國省級人大常委會負責同志座談會上的講話。還有如人大代表視察制度的創立,來自于國家、政黨的締造者們,善于發掘群眾路線、統一戰線的深厚傳統,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民主創新精神。具體的契機則是1954年10月舉行的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張治中給劉少奇寫信建議視察制度,隨之得到毛澤東的高度贊同。毛主席提出把參加視察的范圍擴大到全國人大代表,從而成為幾十年來各級人大的一項經常性制度。
第三,通過簡明精煉的語言表達、清晰嚴密的邏輯結構、寬窄適當的篇幅展開一幅可讀性極強的人大畫卷。作者多年來一直在機關從事或領導研究工作,練就對文字精益求精的習慣,從而造就了本書文字獨特的曉暢唯美的風格,力求對人大理論與實務法律性、專業性較強的問題作創新性、通俗化表達;全書雖然篇幅巨大,但又圍繞問題設置話題,整體邏輯融貫,各自獨立成章,充分考慮了讀者閱讀的便利和可能;不同章節都有重點知識、重要原理的“小貼士”,使得本書能夠祛除繁蕪,開卷有益。(作者系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評論》主編)
(《360度看人大——中國根本政治制度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王亞平 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22年12月版)
本書立足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方位,聚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核心內容和優勢特征,幫助人們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