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雋穎
(接上期)
(四)改革開放時期——現代箜篌
1.歷史背景
經過十年“文革”的摧殘,我國的民族器樂幾乎遭到了滅頂之災。“文革”結束后,各大民族樂團相繼復建。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舉辦了一場全國性的“樂改”。“樂改”的主要內容是采用西方交響樂團的原則來組建民族樂團,民樂要盡可能地向西洋樂靠攏。這么一來,我國的傳統樂器就略顯“落后”了。因此,第一臺現代箜篌于1980年在江蘇應運而生,在當時成為代替豎琴的不二之選。
2.可轉調雁柱箜篌
1980年4月,第一臺不可轉調的大型現代箜篌在江蘇樂器一廠問世,將其稱為“雁柱箜篌”。與雙排弦壓顫箜篌相比,這架“雁柱箜篌”沿用“杠桿傳導兩弦兼用”的原理,以C大調七聲音階、兩弦同音的排列。與雙排弦壓顫箜篌不同的是,“雁柱箜篌”只有72弦,音域減至5個八度,因此范圍縮小為A1至a3。除此之外,箏式柱碼的加入使其音色通明透亮,表現力更豐富,適用于獨奏、重奏、為其它樂器和聲樂伴奏。它奠定了我國現代箜篌的基礎。
3.全轉調雁柱箜篌
1980年至1984年間,沈陽音樂學院的張琨、趙廣運等人借鑒了“雁柱箜篌”,完成了轉調機械結構的設計,制作出全轉調雁柱箜篌。這架樂器高2米,寬近1米,重42公斤,是一件超大型的彈撥樂器。底座設有踏瓣和變音轉動裝置,可轉12個調。上方曲木兩側鑲嵌厚銅板和金屬弦軸,下方呈半立式雙面琵琶形的共鳴箱,在雙側桐木面板上放置箏式活動琴碼。兩排共88根雙排尼龍琴弦,兩弦同音,每排44根。音域寬度增至6個八度零2個音,從降B2至升c4。中間設有3個八度的音域是壓顫音區,能夠演奏揉、滑、壓、顫等技巧。
現代箜篌采用古箏的發聲原理,借鑒豎琴的演奏手法。演奏者采取坐姿,琴箱置于右肩前,共鳴箱放置于身體中間,雙手分別彈奏兩側的琴弦,也可以左手彈弦,右手按弦,交替進行。彈奏主旋律或者華彩段落時,則需要用撥片進行撥奏,才能夠發出清脆的樂音。
4. 現代箜篌的弊端
現代箜篌的成功研制雖然暫時彌補了我國民族管弦樂團的空白,但50多年來它一直無法進入民族管弦樂團代替西洋豎琴,所以筆者認為現代箜篌還存在以下幾個弊端:
第一,遺留下來的音準問題得不到解決。20世紀50年代,韓其華“杠桿傳導兩弦兼用”原理中平衡桿的使用,導致采用“滑音”演奏大二度和小三度音程時平衡桿難以固定,音準無法保證。現代箜篌由于沿用了這個原理,音準問題得不到解決。眾所周知,樂團要建立音區較全,音色相對同一的聲部體系,樂隊編制的合理性是取得音量平衡及融合音響效果的重要前提。因此,音準問題是阻礙現代箜篌進入樂團的根本原因。
第二,發音原理和演奏手法的矛盾。從古至今,我國所有帶琴碼的傳統彈撥樂器都需佩帶義甲或使用撥片進行演奏。現代箜篌采用了共鳴、琴碼和琴弦的古箏發音原理,加入了古箏的揉、滑、顫等技巧,卻違背了不帶義甲的原則,采用豎琴的演奏方式。然而,在搖指時則需要使用古箏或琵琶演奏原理的撥片才能發聲。
第三,現代箜篌音樂層次單一。由于現代箜篌依然采用韓其華兩弦同音的原理,從而導致了現代箜篌即便有72弦,卻只有36音。
第四,現代箜篌的取名。現代箜篌真正問世的時間是20世紀80年代,因此取名為現代箜篌。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百年后“現代”一詞是否已經過時?
第五,現代箜篌自身的局限性。首先,現代箜篌是一件大型彈撥樂器,對于低齡孩童和某些身材矮小的成人而言,雙手無法同時演奏低音琴弦。因此,它的設計不符合人體工學。其次,現代箜篌的演奏手法是豎琴,但豎琴在我國從未進行普及,所以要學會現代箜篌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財力。
(五)二十一世紀——箏箜篌
1. 箏箜篌及其發音原理
2011年,我國著名古箏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李煒,設計研發出了全國第一臺23弦3個八度雙排弦箏箜篌,并創立了“單扣全轉調法”和“倍低音和倍高音排列法”。
箏箜篌又稱為“豎箏”,是一種新型樂器。它采用古箏的共鳴箱、琴碼、琴弦的發音原理和手動獨立變音轉調功能,將十二平均律七聲音階全轉調,使雙排弦46個音自由地變化成92個音。它與現代箜篌的形態結構有所不同。
第一,箏箜篌的音域只有3個八度23弦,它的確立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3個八度的音域符合人體結構,雙手同時抬起皆可觸碰到最遠端的琴弦;其次,超過3個八度的琴弦和琴碼而衍生出來的低音區會對共鳴箱造成擠壓,從而對整個琴體的共振造成不科學的影響;最后,人耳能夠接受的樂音音域只有3到4個八度。
第二,吸收愛爾蘭豎琴的轉音方式。箏箜篌與大箜篌、現代箜篌都是兩弦同音,然而,將愛爾蘭豎琴變音扣置于箏箜篌的琴弦頂端,通過上下撥動,能使一根琴弦升高或降低一個半音或全音,也能使其中一側的琴弦全部升高或降低,所有琴弦便形成了像鋼琴黑白琴鍵的半音關系,豐富了和聲色彩,此功能是豎琴和現代箜篌所不具備的。
第三,由于佩戴義甲且運用古箏基本法演奏,因此取消了雙排弦壓顫箜篌和現代箜篌的的平衡桿在箏箜篌中的應用。
演奏者采取坐姿演奏,箏箜篌的共鳴箱靠在左肩,人在琴體的右側演奏,因此,右臂便可以收放自如地彈奏旋律;假設共鳴箱靠在右肩上,視線被琴身遮擋,便無法專注于彈奏主旋律的右手,因而不好控制。所以在箏箜篌的演奏中,右手負責主旋律,左手則負責和聲進行。另外,箏箜篌還有一種獨有的演奏手法,叫“溜彈法”。溜彈法要求演奏者佩戴義甲沿著琴弦上溜后撥動,雙手自下而上交替抬起,從底端的琴碼到頂端的弦枕,使輕盈空靈的音色如濃霧般逐漸向上方散開,給予聆聽者飄逸、玄幻的畫面感。
綜上所述,箏箜篌誕生的合理性在于它既符合我國傳統彈撥樂器古箏的設計理念和發音原理,又繼承了箜篌的結構特征,同時吸收了西方復調的創作手法,最終從根本上解決了雙排弦壓顫箜篌遺留下來的音準問題,即“弦碼者,片甲之;雙同者,主次之;主次者,靠左之;雙排者,宜異之;掛弦者,固定之。”
3. 箏箜篌與古箏的差異
箏箜篌有一部分功能和結構來源于古箏,但它在音色和技法上和古箏卻有本質區別。從音色上看,古箏具有很強的表現力,音色古樸醇厚,靈透柔和,可將清脆、飽滿和渾厚表現得淋漓盡致,它承載著幾百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箏箜篌的音色比古箏靈動,有孩子般活潑的靈魂,是一種能夠進行即興表演和演奏流行音樂的現代樂器。
從演奏技法上看,古箏和箏箜篌的基本技法如出一轍。古箏可以通過“按滑音”技法使樂曲富有詩意;箏箜篌沒有沿用古箏的“按滑音”,但它能夠迅速并準確地進行手動獨立變音轉調。更重要的是由于雙排弦的設計,箏箜篌突破了中國傳統弦樂器中無法演奏和弦的限制,可同時撥動雙排弦進行和弦演奏以及和聲進行。
4. 箏箜篌的意義
箏箜篌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對現代箜篌這一樂器的全盤否定。
第一,音準問題得以解決。由于沒有繼續采用韓其華發明的“杠桿傳導兩弦兼用”原理,取消了共鳴箱中的平衡桿,因此演奏滑音時不會再出現走音的現象。
第二,拓寬了音域和音樂層次。由于箏箜篌的雙排弦有愛爾蘭豎琴轉調方式的加持,使每一條琴弦都能進行升降半音的變化,不僅增添了和聲的色彩,音樂的表現力和層次也更加豐富。
第三,與古箏相似,容易上手。因為箏箜篌摒棄了現代箜篌的豎琴演奏方式,采用了佩戴義甲的古箏演奏法,所以,對于有古箏演奏基礎的愛好者來說,練習箏箜篌半個月就能上手演奏曲目,實現了一種技法掌握兩種樂器。
第四,易于普及。箏箜篌與現代箜篌相比,體積小巧而輕便,易于攜帶,可以帶上地鐵和出租車,也能夠隨時隨地進行演奏,它不再是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樂器,更加容易在群眾中推廣開來。
第五,由于箏箜篌體積小,所以在民族管弦樂團中,箏箜篌可以像二胡、琵琶一樣,作為一個獨立的樂器聲部存在,有望撼動豎琴在民族樂團里不可或缺的“霸主”地位。
二、箜篌藝術的變革和發展
(一)現有問題分析
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改進,箜篌被重新注入生命力,在國內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目前大眾最為熟悉的現代箜篌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現代箜篌的受眾人群極小,普及之路任重而道遠。
第二,半個世紀以來,現代箜篌始終無法代替西洋豎琴進入民樂團。
第三,樂器體積過大過重,制作、搬運困難。因此,我們應該逐步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對箜篌進行改革迫在眉睫。
(二)理念與實際相融合
想要解決以上三個問題,我們可以在現代箜篌的基礎上,融入箏箜篌的理念。首先,取消現代箜篌的平衡木。筆者在前面分析過現代箜篌無法進入樂團的根本原因在于音準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們可以采用箏箜篌的發音方式,摒棄韓其華的“杠桿傳導兩弦兼用“原理,保留現代箜篌的音色和演奏技法,與古箏演奏法(義甲的材料、硬度和琴弦的力學有待商榷)并用,由演奏者自選其一。其次,現代箜篌的音域應減至三到四個八度。保留現代箜篌轉調踏板,或者采用箏箜篌的轉調方式,保證了和聲色彩與音樂層次的同時又縮減了樂器整體的體積和重量,也方便了琴盒等配套設施的制作。最后,縮小體積后的箜篌可在各大高校的豎琴專業和古箏專業中進行推廣試驗,并在各個音樂機構和團體中培養一批“種子老師”,為日后進入中小學校的校外課堂提前做好準備。
結語
箜篌是我國古代輝煌文明的見證者,但還是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眾專家和愛好者們不斷進行摸索和創新,才使箜篌藝術重見天日。箜篌樂器的每一次改良,都提高了它的表現力,推動了我國箜篌音樂在國際上的影響。在近現代箜篌發展的過程中,雖然出現過一些不可調和的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箜篌藝術發展過程的梳理。筆者希望箜篌界和民樂界的有志之士能大膽地作出改革和創新,融入合理且新穎的理念,使箜篌能在未來的中國乃至全世界坐擁無數粉絲,讓它在民族器樂中綻放自己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粘利文,淺探秦漢至唐代的箜篌。
[2]陳莉娜,淺談箜篌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J]大眾文藝,2018。
[3]魏芹.淺談中國民族樂器的改革和發展問題[B]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
[4]杜佑,通典, 北京中華書局,1984。
[5]段安節,樂府雜錄,中國文學百科全書資料匯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