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璐宇 付曉東



5.科拉琴(Kora),弦鳴樂器,撥奏,里拉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科拉琴又稱非洲豎琴、葫蘆豎琴等。它流行于非洲西部的上沃爾特(布基納法索)、岡比亞、塞內加爾、幾內亞、馬里等地區。科拉琴的琴體大約長120~130厘米,琴桿為木質直桿,一端插入葫蘆共鳴匏內,共鳴匏面上蒙以羊皮,在一側開有一個圓形或者方形出音孔,木質頸桿指板上布有20多個品,琴上張有21根弦,音域達3個八度。演奏時用雙手拇指和食指撥奏,左手彈撥11根琴弦,右手彈撥另外10根琴弦。在上沃爾特地區的科拉琴,還常在琴桿的一端掛上金屬鈴鐺(圖23、24)。
6.波隆(Bolon),弦鳴樂器,撥奏,里拉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非洲西部的馬里、岡比亞、幾內亞等地區。波隆形制拱形豎琴,一般將竹制琴桿的下端插入一個大葫蘆共鳴匏內,共鳴匏面上蒙以羊皮,琴的面板上有一個較高的弦馬,琴上張有3根弦,琴弦是由羊皮或牛皮制成。琴桿上常插有金屬鐵片,增強樂器的音響效果。波隆的音色渾厚,常作為舞蹈節目中的伴奏樂器。演奏時,將樂器放置于兩腿之間,使用雙手撥弦發聲,輔以敲擊葫蘆演奏(圖25、26)。
7.阿帝恩(Ardin),弦鳴樂器,撥奏,里拉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非洲北部毛里塔尼亞等地區,是當地摩爾人婦女演奏的樂器。阿蒂恩的琴頸很長,一般將木質琴頸的下端插入一個大葫蘆共鳴匏內,共鳴匏面上蒙以羊皮,琴上張有10~15根琴弦,琴弦穿過琴頸上端的弦軸,另一端栓在琴桿上,形成斜角。演奏時,將樂器放置于兩腿之間,使用雙手撥弦發聲,輔以敲擊面板演奏(圖27、28)。
8.拉芭芭(Rababa),弦鳴樂器,弓擦,琉特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非洲北部的阿爾及利亞、利比、馬里等地區,是一種獨弦琴。利比亞地區常見的形制是將竹制琴桿的下端插入一個葫蘆共鳴匏內,共鳴匏面上蒙以獸皮,上方有兩個圓形音孔,琴上張有1根琴弦。而阿爾及利亞地區的拉芭芭,琴桿不插入葫蘆共鳴匏內,而是安置于共鳴匏面板上。演奏時,右手持弓擦奏,左手搖動琴桿來改變弦的張力,從而改變音高(圖29、30)。
9.維奧勒(Viole),弦鳴樂器,弓擦,琉特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非洲中西部的乍得等地區。一般將木質琴桿的下端插入一個葫蘆共鳴匏內,并穿透葫蘆底部,葫蘆共鳴匏面上蒙以羊皮,系繩固定,面板下方還開有2個對稱的音孔,音孔中間裝有弦馬。琴上張有2根琴弦,琴弦穿過面板上的弦馬,另一端繞過琴桿底部,打結固定,在琴桿的上方還要栓一個皮繩。演奏時,右手持弓擦奏,左手拉動皮繩來改變弦的張力,從而改變音高(圖31)。
10.非洲吉他(Africa Guitare),弦鳴樂器,撥奏,琉特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亞、喀麥隆等地區。一般將木質琴桿的下端插入一個葫蘆共鳴匏內,共鳴匏面上蒙以獸皮,系繩固定。面板上裝有弦馬,琴上張有2根弦,一端穿過弦馬,另一端系在琴桿上方,琴桿上無音品。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撥弦(圖32)。
11.葫蘆班卓琴(Gourd Banjo),弦鳴樂器,撥奏,琉特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非洲西部、美國北部等地區。琴桿為木質直桿,形如吉他琴桿,一端插入葫蘆共鳴匏內,共鳴匏面上蒙以山羊皮,用銅釘固定在葫蘆的開口處,在葫蘆共鳴匏的一側開有一個圓形或者方形出音孔,木質頸桿上無品,琴上張有4~5根弦,琴弦材料為馬尾毛涂蠟后制成,演奏時用手指撥奏琴弦(圖33、34)。
12.卡曼賈(Kamanche),弦鳴樂器,弓擦,琉特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西亞阿拉伯、伊朗北部庫爾德斯坦、土耳其等地區。卡曼賈琴的琴頭呈塔尖形,木質琴桿一端插入葫蘆共鳴匏內,共鳴匏面上蒙以獸皮,木質頸桿上無品,琴上張有2根琴弦,在西亞地區的卡曼賈琴有3~4根弦,外加一組共鳴弦,與主音弦成五度、八度關系。琴體下有一長釘或琴腳,用以支撐琴體。演奏時將琴置于膝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擦弦(圖35、36)。
13.西塔爾(Sitar),弦鳴樂器,撥奏,琉特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印度北部、巴基斯坦等地區,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彈撥樂器。西塔爾分為單匏和雙匏兩種形制,它的琴身呈梨形,單匏形制的西塔爾琴由木質的音板和掏空的葫蘆(現大多為木質)作為共鳴匏組成;雙匏形制的西塔爾琴下端為葫蘆制成的主共鳴匏,在琴頭一端為較小的葫蘆匏(現大多為木質)和木質音板組成。西塔爾琴指板上約有16~18個可以移動調節的環形金屬品,張有4~7根金屬弦和2根持續音弦,在其下方還有11~13根金屬共鳴弦,共鳴弦可以產生特殊的音響效果。西塔爾有明確的音高,音域達三個八度,特別適于演奏裝飾滑音,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使用金屬撥子彈奏(圖37、38)。
14.維納琴(Veena/Vina),弦鳴樂器,撥奏,琉特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印度地區,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彈撥樂器之一。維納琴的兩端均有一個完整的葫蘆(現大多為木質)共鳴匏,長長的琴頸向下彎曲,頸桿一端會雕刻神獸,在木質頸桿指板上布有24個固定品位,琴上張有4根主弦,3根持續低音弦,持續低音弦會產生獨特的嗡鳴聲。維納琴有明確的音高,音域達兩個八度,特別適于演奏裝飾性顫音。演奏時既可懷抱也可以平置演奏,懷抱時將琴身上端的葫蘆共鳴匏斜靠在肩上,將下端匏體放在右腿上,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使用金屬撥子彈奏(圖39、40)。
15.彈不拉(Tambura),弦鳴樂器,撥奏,琉特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印度地區,常在北印度斯坦和南印度卡納塔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中使用,它是一件持續音彈撥樂器,不演奏樂曲,在音樂中作為持續音的特殊音響效果,貫穿于全曲中。彈不拉琴上張有4~6根弦,無品,共鳴箱為半梨形的葫蘆共鳴匏(現大多為木質),琴體上刻有精美的花紋。演奏時常將琴體倚靠在肩上或平臥擺放,用中指和食指撥奏(圖41、42)。
16.葫蘆柳琴(Hulu liuqin),弦鳴樂器,撥奏,琉特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起源于我國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是我國少數民族拉祜族的傳統樂器之一,音色優美動聽。琴上張有4根弦,24個品,葫蘆作為琴體的共鳴腔體,起到擴散聲能的作用。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撥弦(圖43、44)。
17.葫蘆胡(Huluhu),弦鳴樂器,弓擦,琉特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等地。葫蘆胡是我國壯族和布依族的特色樂器之一。“壯語稱為冉卜,“冉”為胡琴,“卜”為葫蘆,“冉卜”意為用葫蘆制作的胡琴,故稱葫蘆胡”。形制與胡琴相似,琴體長約80cm,琴桿為木質,一端插入葫蘆共鳴匏內,琴上張有2根弦,琴弦為絲線或尼龍弦,常用于器樂合奏或為壯劇、布依戲劇伴奏。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擦弦(圖45、46)。
注釋:
圖23來源于https://www.veer.com/photo/104460019?utm_source=baidu&utm_medium=imagesearch&chid=902,圖24來源于https://www.pinterest.com/pin/787567053558110818/? 2022/10/27
圖25來源于趙春婷、施鶴皋,郵票中的非洲樂器(六),樂器,2017,63頁/圖26來源于https://glitterbeat.bandcamp.com/album/every-song-has-its-end-sonic-dispatches-from-traditional-mali? 2022/10/27
注釋:
圖27、28來源于https://blogs.elpais.com/donde-queda-el-sahara/2018/02/el-tidinit-y-la-africanidad-saharaui.html,http://sadanatoualharf.com/node/1372? 2022/10/27
圖29、30來源于趙春婷、施鶴皋,郵票中的非洲樂器(一)、(二),樂器,2016,51-56頁
圖31來源于趙春婷、施鶴皋,郵票中的非洲樂器(七),樂器,2017,48頁
圖32來源于趙春婷、施鶴皋,郵票中的非洲樂器(七),樂器,2017,48頁
圖33、34來源于www.360doc.com/content/17/0114/15/16157222_622425590.shtml? 2022/10/27
圖35、36來源于http://www.ethnicmusicalinstruments.com/spkf.html,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ayhan_Kalhor_performance_in_Vahdat_Hall_-_2016_(5).jpg 2022/10/27
圖37來源于https://www.zhe2.com/note/521297375070,圖38來源于https://www.sohu.com/a/114051507_479978? 2022/10/27
圖39來源于饒文心世界民族樂器,166頁,圖40來源于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390339218435871&wfr=spider&for=pc? 2022/10/28
圖41、42來源于https://www.ebay.de/itm/363716010735,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Zi53ZQPVo 2022/10/28
圖43來源于https://www.sohu.com/a/381011099_120357408,圖44來源于https://www.sohu.com/a/396713304_120357408? 2022/10/28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1%AB%E8%8A%A6%E8%83%A1/496208?fr=aladdin
圖45來源于http://www.musicedu8.com/yueqi/laxian/66634.html,圖46來源于http://news.sohu.com/a/446731409_120206933 2022/10/28
(待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