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蘇凌


羅詩琦,旅美青年小提琴演奏家,畢業于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取得碩士研究生學位及演奏家文憑;美國Paulus Hook音樂基金會簽約演奏家。
2014年,她考入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并獲得獎學金。師從美國當代著名小提琴教育家Lucie Robert教授和Malkin Iscca教授。跟隨美國弦樂四重奏小提琴演奏家Peter Wingrad、Laurie Carney、曼哈頓音樂學院大提琴David Geber教授學習室內樂。曾受邀參加法國MusicAlp International Academy音樂節及北京國際音樂節等重大音樂活動。
2021年畢業后,羅詩琦成為美國Paulus Hook音樂基金會簽約演奏家,并在紐約以及新澤西地區開展小提琴啟蒙教學工作。她對中、美兩國的小提琴啟蒙教育有著深入研究與實踐,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曾指導二位小琴童順利考入上海上樂學院附屬小學。扎實靈動的教學方法,深受小朋友們與家長的喜愛。
2018年羅詩琦在聯合國量子醫學健康產業和環保峰會演出,大獲好評。同年,作為被力捧的青年古典音樂演奏新星,她受邀回到故鄉寧波參加以“慈孝先行、音樂傳承、歸來故鄉、共謀發展”為主題的大型音樂會“歸來”。2020年,在哥倫比亞大學音樂廳,與著名歌唱家Ruston Ropac演繹青年作曲家Keyin Lou為女高音與小提琴創作的現代作品《Thinking for solo voice and Two Poems of Li Bai》。在校期間,曾擔任紐約Skill man音樂錄音室總監助理。
曼哈頓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Isaac Malkin曾經稱贊:她是我見過該領域最優秀的小提琴家之一,也是極具天賦的一位演奏者,作為獨奏演奏家和室內樂演奏家,深厚的音樂背景能在未來留下很多有價值的演奏及教育知識。
日本東京弦樂四重奏的創始人Koichiro Harada對羅詩琦的藝術贊賞有加:她對小提琴的熱愛和執著,在舞臺上展示得淋漓盡致。超高的才華和對音樂的理解,現在以及未來會讓她在古典音樂領域建立卓越的成就。
羅詩琦4歲開始學琴,曾啟蒙于張國英、王百紅兩位老師,后考進上海音樂學院附小及附中,師從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俞麗拿教授。11歲在上海大劇院舞臺演出,與俞麗拿、王之炅、黃蒙拉等演奏家同臺演出《梁祝》。在校期間,以優異的成績榮獲“人民獎學金”以及“唐氏獎學金”。其演奏的《格里格第三小提琴奏鳴曲》,被收錄進《上海音樂學院慶祝建院50周年校慶紀念版》音樂專輯中。同時,她多次受邀參加上海星期廣播音樂會的演出。
受到全球疫情影響,2022年金秋十月,羅詩琦終于等來了“重返舞臺”的機會。受美國紐約古典音樂家與藝術家協會的邀請,在美國國家歌劇中心,她與海倫鋼琴藝術家黃念一,大提琴家劉千慈,共同演出了肖斯塔克維奇《雙提琴二重奏》、莫扎特《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等作品。羅詩琦當天的演奏十分成功,從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中就可以看出她自然流暢的運弓、輕松活潑的演奏。演出后,羅詩琦感慨地說道,三年的疫情身邊發生了太多的故事,如今生活回歸常態,亦如往昔,感恩生活她會更加珍惜未來的生活。
她是中國小提琴名家俞麗拿先生的高徒
幾乎每一位留學海外的華人音樂家,都有一段精彩的求學故事,羅詩琦同樣如此。華人都熟悉《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這首作品的首演者、我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教授,就是羅詩琦在中國的老師之一。9歲時,她考入了上海音樂學院附小,俞麗拿教授一直把她帶在身邊直到去美國留學前。
能成為小提琴名家的學生,本來就是一件極其幸運的事情。在俞麗拿教授教學45周年音樂會上,羅詩琦作為最小的學生,站在俞先生身邊演奏了《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片段,成為當晚上海大劇院最受矚目的“一顆新星”,這次舞臺上的經歷和如潮的鮮花、掌聲,成為羅詩琦心中難以忘懷的場景。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羅詩琦一下子就觸到了小提琴藝術的“天花板”。她愈發享受弦樂世界的一切。“我從附小一直到高中畢業,跟俞先生學習了10年,她不僅僅是我的老師,她也成為了我的親人。老藝術家的身上,除了藝術還有好多寶貴的品質,她總是強調要我做德藝雙馨的音樂家,她說未來你自己也要做老師,德在前,藝在后。她的話注定會影響我一輩子。”
作為俞麗拿教授一手“調教”的得意弟子,羅詩琦有著過硬的演奏技術,有目共睹的藝術天賦。在上海音樂學院校慶60周年活動中,羅詩琦作為學院小提琴專業的代表,演奏了《格里格小提琴協奏曲》,收錄進了上海音樂學院校慶60周年的紀念CD,她當年的琴聲永遠被留存在上海音樂學院建院60周年的專輯中,代表了上海音樂學院弦樂教學成果,并寫入歷史。
選擇留學選擇自我學習之路
少年成名的羅詩琦注定會是一位不走平凡路的小提琴演奏家。高中畢業前夕,羅詩琦很想到海外感受西方的音樂教育。如果按照她的演奏,被保送到國內一流音樂學院是沒有問題的,但她卻不想毫無懸念地進入自己的大學生活,希望在平淡的生活中做一些挑戰和不一樣。
她說道:“俞先生看出了我的心思,尊重了我的選擇,于是她主動給我寫了推薦信,我到了曼哈頓音樂學院參加了考試。巧合的是在美國遇到的教授正好是我在北京國際音樂節遇到的教授,考入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后,我就跟隨Lucie Robert教授和Malkin Iscca教授學習。”
羅詩琦說道:“中外的音樂教育我都體驗過了,的確有很大的不同。坦率地說,我在美國學習到了很好的室內樂方面的知識,也跟到了很好的室內樂老師。室內樂是現在古典音樂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塊。我曾跟隨美國弦樂四重奏一提、二提Peter Wingrad、Laurie Carney兩位演奏家學習,跟他們同臺演出,或者觀看他們的舞臺演出和排練,在西方目前最頂級的室內樂環境中耳濡目染;在把握音樂風格方面,我有很多體會。尤其是對印象派的作品我有特別深刻的體會。我到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看到了莫奈的真跡畫作,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他的畫,只有真正走進博物館看到這幅畫的真跡,才能感受到印象派大師的震撼。我被色彩的變化和對比震撼到了,把這種體會運用到了音樂上是很奇妙的感受。因為我們都知道莫奈和德彪西都屬于印象派藝術領域的大師,他們兩個人都有《大海》,一個把大海畫成了畫,一個把大海譜寫成了音樂,如果你不到現場去看,是完全體會不到什么是印象派的。德彪西的《大海》這部作品在演奏時,要求弓尖連續不斷地演奏,使用手腕的演奏,運用不同的技術表現不同的色彩光影變化,而這個技術實現的前提是由畫面感來指引的。那時候我經常一個人一個下午一直做在那幅畫前面,一直想,該如何演奏自己的作品。”
東方人對西方古典音樂事業的追求
少年學成的羅詩琦,逐漸在古典樂壇嶄露頭角。2018年,羅詩琦作為寧波政府邀請的學子回鄉演出,為大型音樂會《歸來》助陣。這次演出她跟家鄉的交響樂隊合作,演出了維瓦爾第的《冬》,還有《思鄉曲》。現場錄音后制作了CD,收錄進國內古典音樂平臺庫克音樂。
一路付出,一路收獲。在中國有無數個“羅詩琦”似的從小接受西方古典音樂教育的琴童,在高雅藝術的熏染下,中國,乃至東方世界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以追求古典音樂為終身事業。羅詩琦4歲開始學琴,離不開媽媽采取的“愛的教育”。
羅詩琦趕上了上世紀80年代后,改革開放政策使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當她還是一個4、5歲的小孩子,就在國內聽到了國外頂級樂團的現場演出,還和著名的小提琴家黃蒙拉合影,那個美好的記憶讓她至今難忘。在最初的學琴道路上,媽媽充當了羅詩琦的眼、耳、心、手、腦等等,只要對孩子學琴有任何幫助,媽媽都會不余遺力地幫助她、陪伴她。在老師悉心的教導,媽媽無私呵護下,羅詩琦對于那時候的學琴回憶,是一段充滿快樂的回憶,之所以她現在對古典音樂事業如此堅定,這背后源于媽媽對她的愛與支持,還有老師們對她的期望。
從教育入手在中國傳播古典音樂事業
在羅詩琦的音樂之路上,給她最大的感受就是教育的重要性。碩士畢業后,她還想學得更多,目前在紐約大學攻讀藝術管理專業學位,未來她想從古典音樂市場和運營方面格更深入地從事古典音樂事業,也為更多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音樂家提供更多的機會。
傳播古典音樂的另一個途徑就是教育行業。擁有國內外的音樂教育經歷,使她本人對中、美兩國的幼兒小提琴教育事業很感興趣,并想以此為未來的事業板塊,進行發展。她曾經寫過一篇關于幼兒小提琴教學的文章《三言兩語》。應該說,這是羅詩琦學有所成,雙向的輸入和輸出。我們也經常講一句話是,教學相長。在教學中,她對自己的學習經驗和老師的教學進行再一次的咀嚼和新的發展。
她說道:“我認為,幼兒教學最重要的就是語言。8、9歲孩子有語言理解力,但是3~5歲的語言環境,要以孩子的角度才能理解。以孩子的能力來教學,幼兒的專注力很短,一兩分鐘一個,要找到孩子的點,不斷找到孩子的關注點,才可以循序漸進地學習,這個年紀的孩子不能逼迫。作為老師一定要有一個好示范,尤其對小提琴的音準樹立。音樂都需要后天引導的。在2023年,我有歸國巡演和舉辦講座的計劃,希望能在中外幼兒提琴教學方面,搭建交流教學方法的平臺。”
羅詩琦的優秀不需要太多的證明,僅僅從她的老師們和藝術家對她毫不吝嗇的評價和褒獎中,足以看出她擁有的藝術才華未來可期。古典音樂市場和環境在東方迅速崛起,她滿腔熱情,在這條路上默默耕耘。祝愿這位青年的古典音樂家,能為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貢獻,特別在中、外弦樂文化藝術交流事業中,做出自己的特色和有長遠意義的項目,讓更多的中國琴童享受高雅藝術,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