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手柯特



這次我為大家推薦的是Native-Instruments公司出品的Guitar Rig 6軟件效果器。一直以來給大家介紹了很多硬件設備,所有產品都是我發自內心覺得非常優秀才拿出來分享的,但礙于渠道和價格,很多硬件設備不一定能買得到,這次推薦的軟件設備,僅需在官網花費幾百元人民幣就能買到。而且能使用很長時間,不用考慮質量問題,又那么強大。對于很多吉他手、獨立音樂人,性價比實在太高了。
最近觀察朋友圈有一個跡象,每年一到“黑五”,大量的吉他手、制作人朋友都會購買各類插件,反倒是對于大型硬件的消費下降了,大家更喜歡購買小巧與精致的東西,一方面是為了收藏,另一方面也講究實用。那么很多二合一、多合一的產品就應運而生,當然了,對于硬件來說,體積和性能永遠都決定著它的上限。相比之下,通過CPU計算的軟件,能做到的事情更多,也省掉了很多連接的麻煩。截至目前,我把市面上90%的軟件吉他效果器都體驗了一遍,各有各的長處,客觀來講,音色最好的當屬Neural DSP這家公司的旗下產品(之前我有寫過這家公司的硬件效果器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2022年1期雜志)。Neural DSP旗下的軟件效果器的音色、動態,都獲得業內很多音樂家的好評,成為這兩年榜首的黑馬。很多吉他手朋友都在用,我也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體驗了一下,確實贊嘆不已,但它不是我今天推薦的重點,因為它的價格太昂貴了,就算挑幾套自己喜歡的下來也大幾千元,而且它對電腦CPU要求很高,我覺得適用于專業的音樂工作室,或者對風格已經固定、對音質很有要求的朋友。
那么接下來我說一下,我目前大量使用的Guitar Rig 6,這款效果器是在兩年前看到有人發朋友圈說上市了,當時我不屑一顧,可能是因為最初的時候用第五代,感覺動態非常差,音色非常模糊,觸琴弦的延遲感很高,僅僅用幾天就卸載了。不過也理解,畢竟第五代是十一年前的產品,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對軟件效果器的態度也從最初的好奇變為無感。而這近十年來Guitar Rig的廠家在軟件效果器更新迭代上也一直沒什么動靜,市面上其他的軟件效果器,已經靠自己新的獨門絕技,掙得盆滿缽滿。這兩年我一直在用,可以下載音色的bias fx2,注冊賬號登錄就可以下載全球吉他手制作好的音色,這一點確實很不錯,但是他們的服務器在境外,我的賬號經常登錄不上,已經做好的音色,莫名其妙丟失了,我就放棄使用了。正好那天看視頻潘高峰老師還在使用Guitar Rig第五代,讓我實在是很意外,已經過時的東西在他手中還能發出美妙的音色。當然了,視頻結尾他推薦了新一代Guitar Rig 6,我肯定接受這個安利。
當我安裝好這款軟件打開的第一瞬間,我就覺得非常好上手操作,就界面而言,還是Guitar Rig 5,對于我來說沒什么不適應或者沒什么大的改觀。倒是分類更加清晰了,也增添了一些輸入的選擇,Drums Keys、Piano Synth Vocal這些都是以前未曾有過的,意味著不單單可以用于吉他。打開各個分類下的圖標,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以前的iu過于呆板,就像一個只寫了參數的小長條一樣,這次多了一些真實性,比如箱頭和單塊的旋鈕設計的位置都和真的一樣,對于玩過真實硬件的朋友更好上手。
它的操作性是我用過這么多軟件效果器最方便的,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操作邏輯:左邊部分是選擇預設音色,然后保存到自己的目錄里;右邊部分就是顯示一些效果器機架、音箱,還有一些便利的小工具,比如說調音器、loop、節拍器、調整位置,還有刪除等。每一個效果模塊的長條我們都可以任意拖動,更改在效果鏈中的位置,還可以根據自己CPU運算的性能隨意添加效果模塊。這款軟件好處就在于它并不是那么的占CPU,我做過實驗,一次性開了20個模塊,電腦也還能帶得動,換其他軟件恐怕電腦就吃不消了,所以在錄音的時候,我使用這款軟件,錄很多音軌也沒有出現卡頓的情況。錄音完成之后,點一下保存,直接儲存在電腦硬盤中,下次一眼就找到,非常方便。這款效果器自帶的預設音色一共有1024種,確實是很豐富,對于不會調音色的朋友來講,想找到一個滿意的,簡直是大海撈針,但我們要善用它的搜索分類功能。
比如下面這張圖,我想找一個太空音色,就是根據分類在不斷地篩選,層層過濾中,最后剩下的10種音色中,我可以挑一個還算滿意的,然后稍加修改就達到合適了。不過話說回來,對于軟件效果器來說,操作便捷畢竟不是重點,重點永遠是它的音色以及音質等方面的使用體驗。
我在整體試過一圈后的感覺是,Guitar Rig 6比前一代要好聽一些,比市面上大多數軟件效果器也更加自然一些,特別是清音音色沒那么硬,另外觸弦感也跟手一些,當然這個還是跟電腦的CPU有關系,我們可以調自己的buffer size,我記得這一款是我使用過的唯一可以調到192000Hz的,對比我們常用的441和480,確實有很大差異,反饋更加清晰。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Guitar Rig 6中有三個號稱使用了“ICM”技術的音箱,ICM的全稱是“Intelligent Circuit Modelling”,即“智能電路建模”技術。根據廠家的描述,這項技術是使用機器學習的方法來建模音箱。所有使用了ICM的三個音箱在Guitar Rig 6中都特意標注了角標。
在我的知識范疇領域,我不知道這是正向還是反向的建模技術,所以我全都嘗試了一下,感覺區別是動態好一些,聲音聽起來更真實一些,其他功能諸如自定義IR加載之類的我沒試,因為我一般直接用之前挑好的預設,或者隨手挑個順耳的預設直接用。Guitar Rig 6的預設依舊豐富且夠用,只不過挨個試過來需要耗費點時間,我現在用了好幾個月,大概才開拓了1/3,里面還有更多有趣的音色,可能會在未來的某一個瞬間點燃我心中的驚奇之火。
最后我評價一下這款軟件整體的使用體驗,音質和動態都比前一代有巨大提升,和同類型相比,它對CPU的占用率很低,可以發揮更多的想象空間,但作為一款軟件效果器,跟真實的音箱和單塊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作為一款吉他軟件效果器而言,各方面都已經達標且夠用,而且有很多小功能,還超出這個價位的體驗,用來練琴或者是激發創作靈感創作都不錯。我建議大家可以多嘗試各種不同類型的設備與效果器,無論是數字硬件還是軟件效果,在一些特定場合中它們的應用確實更為快捷與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