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濤

常青花園鳥瞰圖(徐一帆/ 攝)
近年來,武漢市東西湖區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深走實為主線,以提升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為重點,高位推動、精耕細作,努力探索構建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格局。
常青花園社區是1993年開發建設的武漢市最大“安居工程”,自2013年整建制移交東西湖區管理以來,東西湖區委統籌推進常青花園各領域黨建工作,不斷完善社區治理體系,以“黨員常青、民主常青、智慧常青、文化常青”四大品牌為抓手,推動實現“黨的組織優勢進一步發揮、基層治理單元進一步優化、群眾參與活力進一步激發、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讓常青花園這一最早的“安居工程”成為“安心工程”。
常青花園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持續創新“黨員常青”載體,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居住地黨員管理、黨的領導作用發揮全覆蓋,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效能更加凸顯。
作為一個擁有7萬人口的超大型居住共同體,常青花園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持續創新“黨員常青”載體,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居住地黨員管理、黨的領導作用發揮全覆蓋,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效能更加凸顯。
通過全域推進,健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建立區、街道、社區三級指揮體系,進一步優化“區-街-社區-網格”四級聯動機制,厘清各自權責邊界,科學調整力量配比。區級組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領導小組,依托東西湖區全省首個區縣級社會治理中心,成立中心綜合黨委,整合入駐政法、信訪、大數據、公安等13個職能部門工作力量,通過人員進駐、業務聯辦、信息互通,破除部門信息壁壘,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協同聯動、平急轉換更加高效。
通過全域覆蓋,構建縱向貫通的組織體系。實施“工委+專委”工作模式,成立融合治理等特色專委會7個;堅持黨建“鑄魂”、網格“塑形”,以黨的組織體系優化網格治理體系;按照“界限清晰、規模適度、地域相鄰、人員相熟、任務適當、責任明確、便于實施”的原則,優化設置小區黨支部55個、樓棟黨小組99個、黨員中心戶633個,構建“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縱向貫通的四級組織體系,做到全域覆蓋,打通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神經末梢”。
通過全面提升,構建黨員發揮作用的治理平臺。常青花園號召“黨員身份亮起來、社區建設站出來,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出來”,一大批老黨員積極發揮余熱,參與社區治理,成為常青花園各項公共服務事業的骨干力量。近年來,社管辦黨工委以此為契機,打造黨員常青政治生活館作為黨員教育陣地,精心設計“黨員亮身份”“黨員認崗”“黨員議事會”“黨員常青體驗日”等行之有效的載體,提煉弘揚“忠誠一輩子,奉獻一輩子”的“黨員常青”精神,激勵全體黨員永葆本色、甘于奉獻。在常青花園,有110多支志愿服務隊伍,近3000名居住地及下沉黨員自發成為社區自治的中堅力量,轄區每年開展各類服務活動近千場,將社區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化為服務群眾的“最美鄰距離”。
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東西湖區運用“統”的理念和方法,創建“合”的機制和平臺,發動和組織社區群眾開展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推動黨建工作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優勢。
組織引領區域共建。打破領域、條塊、層級、單位和系統之間的阻隔,搭建黨建聯席會、輪值主席制等區域化黨建聯建平臺,推動黨組織觸角延伸到基層,把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建立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將轄區企業、學校、職能部門等負責人吸納入大工委和社區大黨委擔任兼職委員,形成了雙基(基層組織、基本隊伍)工程聯建、社區事情聯辦、宣傳教育聯做、相互關系聯誼,目標對接、組織對接、活動對接、資源對接的“四聯四對接”模式。
多方聯動協商共治。建立多方聯動機制,以社區大黨委為主體,成立7個社區“大黨委”組織,推薦產生黨委兼職委員,實行支部網格與社區治理網格“兩網融合”,建立民意征集、定期協商、聯動辦理、監督反饋等制度,在最小單元內提供服務。深化“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積極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加強“三方聯動”,推廣“五步議事工作法”,發動群眾組建理事會、評議會、議事會等“微自治”平臺,實現“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
多元參與凝聚合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引導居民提升自治能力。打造以“鄰里親、鄰里管、鄰里幫、鄰里睦”為主要內容的“睦鄰黨建”特色品牌,組建社區黨建聯盟,引導社會團隊、協會等各類社會組織125家參與社區治理,推動組織、力量、服務融合,挖掘下沉單位、社會組織、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潛力,形成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合力。省、市、區下沉單位同社區簽訂并實施共建項目100多個, 2196名下沉黨員干部通過“i武漢i家園”平臺廣泛開展了“三認一創”工作。
常青花園深入實施數字賦能行動,成立網格綜合管理中心,通過信息化平臺,不斷提高基層治理精細化水平,確保了信息全收集,做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
一是實現矛盾聯調,由“穩得住”向“管得好”轉變。以網格為單元、以數字賦能為支撐、以群眾參與為基礎,著眼于百姓關注的自來水、電力、燃氣、排污、疫情防控等急難愁盼問題和治理堵點難點,通過視頻信息采集、險情模擬,實現應急調度科學有序。推廣使用平安小區App和電動車芯片安裝,實現遠程開門、視頻報警、遠程跟蹤電動車軌跡、遠程照護老年人等,打造網格管理、疫情防控、應急救災、交通指揮等多個實戰應用場景。
二是實現工作聯動,“線上流程閉環”與“線下條塊聯動”相結合。建立完善人防體系,建設以派出所為主的專業治安巡邏隊伍,結合轄區治安狀況,重點加強夜間和重點區域的設卡盤查和布控、巡查。建立完善技防體系,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完善治安防控,在轄區40多個重要小區卡口設置紅外測溫通道,提高智能感知、精準處置能力。升級原有綜治中心,投入1400萬元打造“雪亮工程”,建成后通過結構化分析、智能識別等手段助力社會風險盡早發現與處置,常態化落實聯防聯測聯處機制。
三是實現數據聯動,“智慧治理”與“全生命周期”大數據運行相融通。加快打造新型智慧社區,打破“條塊分割、信息碎片、重復派單、分散指揮、多頭考核”的傳統治理模式,積極參與5G布局,建設全生命周期的社區大數據平臺,通過人臉識別、違停抓拍、過車抓拍實現社區治理智慧管理。集中“人-地-房-產”全生命周期大數據,通過數據的交匯、共享、流通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常青花園社區2023 年第二季度黨組織書記圓桌論壇(常青花園社管辦供圖)
常青花園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點,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抓手,不斷提升居民文明素養,致力建設“鄰里守望、和諧溫馨”的美好家園。
倡導紅色文明樹新風。用“文化鑄魂”消除隔閡,凝聚鄰里溫情,涵養居民文明素養,群眾自發組建合唱、舞蹈、體育健身、詩書畫戲等文體隊伍近百支,常青花園“黨員常青政治生活館”被授予武漢市首批市級國家安全教育基地。寓紅色文化于環境,引導居民參與開發清風園、睦鄰園、法治游園、公共客廳等口袋公園和小區陣地,不斷提升居民的歸屬感。
傳承志愿服務促和諧。轄區共有注冊志愿服務隊伍112支、1.53萬余人,培育了“香樟夜鷹”“立德樹人”“法安天下”等41支特色志愿服務隊,每年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近千場,同時社區積極組織開展最美志愿者、最美家庭、共同締造示范小區等評選活動,塑造睦鄰友好的街坊文化,常青花園獲評“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
培育榜樣文化做示范。挖掘具有時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培育榜樣文化,持續開展“常青好人”“感動常青”“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評選和家風家訓故事分享。常青花園先后獲得“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全國體育先進社區”“湖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