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魏萌
摘?要: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文化翻譯起著交流信息的重要作用,在交流中能夠促進文化的發展、提升文化的內涵。本文以勞倫斯·韋努蒂翻譯理論為指導,結合《Culture?Smart?USA》漢譯案例,從歸化策略和異化策略的角度出發,探究其在文化翻譯中的具體應用,以此為此類文本提供方法借鑒。
關鍵詞:勞倫斯·韋努蒂翻譯理論;歸化策略;異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2.018
1?勞倫斯·韋努蒂翻譯理論
1813年,德國古典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施萊爾馬赫在《論翻譯的不同方法》一書中提到,“譯者既可以盡最大可能讓作者保持平靜,將讀者帶到他的身邊,也可以盡最大可能讓讀者保持平靜把作者帶到他面前。”這兩種翻譯方法是對以往有關“直譯”和“意譯”的突破和延伸,但是并沒有提出任何術語來定義這兩個概念。
1995年,受施萊爾馬赫啟發的美國翻譯家勞倫斯·韋努蒂在《譯者的隱形》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歸化”和“異化”的概念。韋努蒂認為歸化是將作者帶入目的語文化,異化則是接收源文本的表達,讓讀者去接收源語言帶來的文化差異。歸化和異化不僅包含了字面和語言上的含義,也將翻譯擴展到了文化層面,更加關注源語和目的語在文化表達和習俗上的差異。
在處理文化差異方面,大致可分為歸化和異化兩大陣營。前者認為翻譯應該使目標讀者更容易理解,而后者則主張翻譯應該給目標讀者帶來更多的異域風味。而且,在現實中,兩者之間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
在歸化和異化的關系問題上郭建中提出“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總是共存互補的”。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可能只遵循一種翻譯原則或策略,也不存在絕對歸化和絕對異化。翻譯策略應根據原文的類型、作者的寫作意圖、讀者的可接受程度和需求來確定。在實際的翻譯實踐中,既不能過度歸化,也不能過度異化。總之,使用這兩種翻譯策略,譯文不僅要忠實于原文,而且要可讀性強,能使目標讀者接受。
由于源文本是一部關于美國文化的書籍,使用歸化和異化在翻譯實踐中處理文化因素是最合適的。所以在翻譯的時候,一方面要忠實原文所要傳達的文化信息,保留美國特有的異國風味,那么使用異化策略就是保持原語文化信息真實的最佳途徑。另一方面,譯文要使中國讀者能夠讀懂,如果出現理解障礙,那么文化信息就傳遞失敗了,所以歸化策略也要應用到翻譯中。因此,使用歸化和異化相結合的翻譯策略,會使譯文更好的被讀者接受,達到傳遞文化和信息交流的最終目的。
2?歸化策略的應用
歸化的目的是消除或者減少理解上的障礙。由于英語和漢語之間有很大差異,所以在翻譯的時候異化并不總是有效的,但是如果不考慮目的語讀者的可接受性,譯出的文本就很難讀懂,就失去了交際的目的。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善于利用歸化的優勢。在歸化的應用過程中,可以采用轉換、意譯、增詞法和重組法等翻譯方法。
2.1?四字詞語轉換
漢語四字成語是漢語的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在漢語寫作中普遍存在。在英漢翻譯中,可將原文譯文四字成語,可增加譯文的可能性和流暢性。
例1:
原文:In?addition?to?“purple?mountain?majesties?and?amber?fields?of?grain”,the?landscape?features?swampy?wetlands,lush?rain?forests,shimmering?deserts,and?glacial?lakes.
譯文:美國的地貌風情萬千,除了?“巍巍群山,金色麥田”,還有沼澤濕地、冰川湖泊,蔥郁的雨林、發光的沙漠。
分析:這句話主要講解了美國的地貌特征,形容詞使用較多,如果將原文中的“purple?mountain?majesties?and?amber?fields?of?grain”逐字譯為“紫色莊嚴的山,琥珀色的田野”時,讀者在閱讀時并不會對這樣的描述印象深刻,甚至通過這樣的譯文去聯想景色,得不到一個很好的畫面。將此句使用歸化法譯為“巍巍群山,金色麥田”四字詞語,讀者在閱讀時就會主動勾勒出這樣美好的畫面,巍巍群山給人以莊嚴,金色麥田仿佛已經置身于美景中了。
2.2?意譯
意譯指譯者在翻譯的時候根據原文的大意,正確表達原文的內容,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由于譯者會受到譯語社會文化差異的局限,因此在譯文中保留漢語的指稱意義,以求譯文和原文的內容相符和主要語言功能相似。
例2:
原文:The?Cascade?Range?acts?as?a?climatic?divide,with?the?lush?western?side?receiving?up?to?twenty?times?more?precipitation?than?the?dusty?plains?to?the?mountains?east.
譯文:由于喀斯喀特山脈起到了氣候分水嶺的作用,使得西部地區草木茂盛,而東部地區氣候干燥,這樣西部地區的降水量比東部地區多20倍。
分析:在翻譯這段時,并沒有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若按照逐字逐句進行翻譯則為“喀斯喀特山脈起到了氣候分水嶺的作用,郁郁蔥蔥的西部獲得的降水比東部塵土飛揚的平原多20倍。”,雖然譯出的內容大致可以使讀者清楚譯文的中心意思,但是卻不夠通順簡潔,譯者在這里采用了意譯法,沒有按照原文的形式進行翻譯,卻也用通順的語言表達了原文的意思,使讀者讀起來更加清楚明了。
2.3?增詞法
增詞法是指在翻譯中為了使譯文通順易懂,或者為了使行文生動,更符合目的語語言習慣而采用的增加部分解釋性詞語、連接詞、概括性詞語或者代詞等。目的也是為了使譯文的語法結構、表達方式、修辭和語氣等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3:
原文:Billions?of?years?of?evolution,severe?wind?and?water?erosion,and?geographical?anomalies?reveal?themselves?in?dramatic?fashion?in?some?of?the?area′s?natural?features.
譯文:經過數十億年的進化,嚴重的風蝕和水蝕,以及地理上的異常現象,該地區的一些自然特征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呈現了出來。
分析:在翻譯這句話時,考慮到了譯入語的表達方式,在譯文中增加了表達邏輯的連接詞“經過”,使譯文不僅通順,而且更具邏輯,符合漢語的表達。同時,在翻譯reveal時,增加一個字“了”,使譯文更加通順,也符合漢語的表達。
2.4?重組法
重組法是指在進行英譯漢時,為了使譯文流暢更符合漢語敘事論理的習慣,在弄清英語長句的結構和弄懂英語原意的基礎上,徹底擺脫原文語序和句子結構,對句子進行重新組合。
例4:
原文:Ranging?from?subarctic?at?its?highest?elevations?to?tropical?in?its?southernmost?points,temperatures?can?range?from?below?zero?in?the?Great?Lakes?region?to?a?balmy?80?degrees?in?Florida—?in?the?same?day!
譯文:從最高海拔的亞北極到最南端的熱帶,其溫度可以在同一天內發生極大地變化—五大湖地區的溫度為零下,而佛羅里達的溫度卻是令人舒適的80華氏度!
分析:本句為較長,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對原文的語序進行了調整,并在通順的前提前適當地進行了增詞,使譯文更加通順易懂。譯者將in?the?same?day進行了前置先翻譯,譯為了“其溫度可以在同一天內發生極大地變化”,并在原基礎上進行增詞,既準確地傳達了作者的意思,又使讀者易于理解。
3?異化策略的應用
異化策略應忠實于原文,盡可能保留原文的內容、表達和異域風味,為了保留源語的文化因素,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要使用異化策略,使用異化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保護。
3.1?音譯法
音譯法指有些文化詞匯和意象在譯入語里是空缺的,而且很難用一兩個字準確的譯出其意義,這時需要把原文的發音直接轉換成譯入語里相同或相近的語音。
例5:
原文:Other?vestiges?of?ancient?civilizations?remain?in?the?form?of?the?ninth-century?ruins?of?the?scientifically?advanced?Chaco?culture,and?the?mysterious?cliff?dwellings?of?the?thirteenthcentury?Mogollon?tribe.
譯文:古代文明的其他遺跡仍然以科學先進的查科文化的9世紀遺址和13世紀的莫哥倫部落神秘的懸崖住宅形式存在。
分析:譯文中的Chaco?culture可以直接音譯為查科文化,這是阿那薩基印第安人于公元900到1100年間創建的一處文明,位于新墨西哥州東北部的一個沙漠峽谷“查科峽谷”,因此譯者在翻譯中,考慮到了原語所指定的文化現象,將其直接音譯,符合異化翻譯中,保留文化因素的特點。
3.2?直譯法
直譯,就是在譯文語言條件許可時,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別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例6
原文:The?rainbow-striped?rock?of?the?Painted?Desert,the?red?sandstone?monoliths?of?Monument?Valley,the?purple-hued?Grand?Canyon,and?the?bleached?landscape?of?White?Sands?Monument?all?give?lie?to?the?idea?that?desert?scapes?come?in?two?monotonous?tones?of?brown.
譯文:?彩色沙漠的彩虹條紋巖石,紀念碑谷的紅色砂巖巨石,紫色的大峽谷,以及白沙紀念碑的漂白景觀,所有這些都說明了沙漠景觀是由兩種單調的棕色調構成的。
分析:本句主要是要說明沙漠景觀的特點,譯者在翻譯時,采用了直譯的方法,將“The?rainbow-striped?rock?of?the?Painted?Desert,the?red?sandstone?monoliths?of?Monument?Valley,the?purple-hued?Grand?Canyon,and?the?bleached?landscape?of?White?Sands?Monument”進行逐字翻譯,不僅做到了忠實原文,而且也使讀者通過閱讀可以更好地了解該沙漠景觀的特點。
3.3?直譯加注釋法
由于中國和美國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直譯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很難理解。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添加注釋進行解釋或者介紹其相關信息及背景。
例7:
原文:Stretching?"from?sea?to?shining?sea,"?the?United?States?of?America?is?bordered?by?Canada?to?the?north?and?Mexico?to?the?south.
譯文:從海到光輝的海(指從此岸到彼岸,即大西洋到太平洋),美利堅合眾國北與加拿大接壤,南與墨西哥相鄰。
分析:原文中的"from?sea?to?shining?sea,"?直譯為“從海到光輝的海”,難免使讀者感到困惑,這句話其實是出自Katherine?Lee?Bates在1913年發表的詩作“American?the?Beautiful”(美麗的家園),這首詩中有一句名言:Let?us?crow?thy?Good?with?brotherhood,from?sea?to?sea.(讓我們以同胞愛加冕汝之善行,從此岸到彼岸)。因此在譯文后添加注釋,使讀者一目了然,對譯文更加理解。
4?總結
歸化和異化策略的選擇要符合具體的語境。由于翻譯任務的目的是信息性的,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異化比歸化更合適。但在個別情況,異化并不是最有效的處理方式。譯者在使用異化翻譯時要相信讀者的可接受性。由于中美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譯者在翻譯時往往會認為異化會超出讀者的想象,但事實上,讀者的理解力可能會超過譯者的想象。此外,異化的應用可以為漢語帶來新的詞匯和表達表達方式,也從另一方面豐富了漢語文化,在使用歸化翻譯時譯者要盡可能的靠近讀者,因此要充分利用漢語表達,漢語和英語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的不同,而譯語讀者是中國人就需要譯者具備良好的文化知識底蘊和較強的交際能力,充分利用好交際語言。異化和歸化的爭論持續了很久,又各有其利弊,因此譯者在翻譯的時候要綜合考慮使用哪種方法更為恰當,為譯文增色。
參考文獻
[1]Lawrence?Venuti.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M].Shanghai:Shanghai?Foreign?Education?Press,2004.
[2]郭建中.異化與歸化:道德態度與話語策略——韋努蒂《譯者的隱形》第二版評述[J].中國翻譯,2009,30(02):3438+95.
[3]朱曉菁,楊方應.當代西方翻譯理論中的二分法——以奈達、紐馬克、諾德及韋努蒂為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05):7881+111.
[4]李潔平,吳遠慶.“譯者的隱身”到“譯者的彰顯”——從海明威《雨中的貓》的翻譯看歸化異化策略的選擇[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6164.
[5]張思永,王慧敏.歸化還是異化——談影響翻譯策略選擇的若干因素[J].廣西社會科學,2007,(10):145148.
[6]李蕓澤.漢英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J].才智,2019,(31):227.
[7]原傳道.英語“信息型文本”翻譯策略[J].中國科技翻譯,2005,(03):5052+23.
[8]李玉英,胡勇.論信息型文本的翻譯補償策略[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33(01):7680.
[9]付仙梅.試論韋努蒂翻譯理論的創新與局限[J].上海翻譯,2014,(03):7577.
[10]王赟.勞倫斯·韋努蒂解構主義翻譯理論再思[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03):363+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