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強
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近年來,借助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東風,全國各地教育信息化發展駛入快車道。
“我們前進學校,借助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項目,著力打造‘智美教育,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創新優化整合,建設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變革教育教學方式,賦能學校教育創新發展。”鶴壁市淇縣前進小學校長朱晉廣如是說。
健全信息化管理機制
建設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學校信息化工作實行統一領導、統籌規劃、集中管理、分級負責,學校管理團隊總負責,教育信息技術中心、教導處、各教研組全面協同。
建立會議、交流反饋制度。信息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學校資源開發小組、學校各信息化建設小組,每兩周召開一次例會,及時交流和反饋信息化工作;每學期組織一次本校信息技術建設工作檢查,形成檢查報告;每學期組織一次校內交流,形成交流成果和經驗推廣方案,做好年度總結。
確保資金保障。學校設立信息化管理經費,用于支付信息化項目在實施管理、系統功能改進和數據維護、部門信息化技能培訓等方面產生的費用,確保信息化經費投入制度化。
做好團隊建設。信息化項目實施過程中,落實全程質量監控,教師每次工作都用積分量化,再用軟件記錄,形成大數據。通過數據收集、分析,評估教師各項能力,學校可據此看到每位教師特長,合理安排工作,教師可依據自身優勢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通過積分獎扣,培養教師行為習慣,實現數據量化考核,與評先爭優、職稱評定掛鉤;學校教育信息技術中心每年定期組織教師信息素養相關比賽,激發教師參與培訓和學習的熱情。
搭建智慧教學環境
現代化教學器材、信息化技術和網絡資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鶴壁市淇縣前進學校在完善已有混合式教學環境基礎上,嘗試搭建智慧教學環境。
硬件設施建設方面,學校加大資金投入,提升學校網絡環境;加大班級設備投入,為更換交互智慧黑板教學創造條件;加強網絡教室建設,為學生提供信息技術教學。如今,學校42個教學班均配備教學智慧黑板一體機和多媒體展臺,另有7個多功能錄播教室、1個實驗室、1個信息技術教室,實現教學環境全覆蓋,網絡資源全覆蓋,還能實現人機互動。學校為137位教師配備筆記本電腦137臺,另有辦公用臺式電腦6套,多媒體互動教室配備有互動錄播主機6套,專用彩色電視機6套,錄播攝像機6套,微機教室配備有臺式電腦49臺。
教學資源建設方面,學校依托“鶴壁市智慧教育平臺”建立校本資源庫;通過購買、收集等形式,開展課堂教學資源和教師研修資源建設;不斷充實、維護學科教學資源庫,保證每學期有新教育教學資源入庫,為信息化應用推進提供支持。學校要求教師及時上傳自己制作的課件,經審核整理后,將優質課件上傳到學校資源庫。教師課件上傳率不得低于本學科總課時的80%,納入教師年終考核。學校鼓勵教師建立個人博客,定期組織評比活動。
管理信息化方面,學校大力推進校園安防網、校園電視網、校園廣播網等多網融合建設項目,整合利用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的基礎平臺,逐步實現學校管理、教師成長和學生發展的信息化過程管理,加快學校現代化建設進程;進一步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實現數字化教學管理、學籍管理、辦公管理、教師管理、圖書管理、財務管理、食堂管理等智能化管理,實現無紙化辦公。
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
學校面向全體教師開展問卷調查,從信息化維度分析教師教學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學情分析方面,教師主要靠檢查作業、課堂觀察、提問學生、學業測試等方式進行學情分析,很少利用調查軟件前測;教學設計方面,約88%的教師會運用信息技術獲取教學資源,運用EN5制作課件輔助教學,所有教師都能使用PPT課件,75%以上的教師能根據模板制作演示文稿;學法指導方面,75%以上的教師能利用視頻、動畫等手段創設課堂情境,約43%的教師會制作微課,少數人能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隨堂檢測;學業評價方面,約40%的教師會利用教學App進行學業評價,但未對學生成績進行可視化分析,缺乏發展性過程評價。
以教師知識需求為中心,學校列出培訓菜單,安排擁有不同信息技能的一線教師授課,營造開放、自由、平等的教學空間,以教學相長、互補互促的學習模式,實現教師信息技術水平與教學實踐相結合。
借助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項目,目前學校約95%的教師會運用EN5等制作課件并輔助教學,88%以上教師會運用剪輯師等軟件進行微課制作,所有教師會運用釘釘、CCtalk等軟件進行網絡課程直播,約90%的教師會利用班級優化大師進行教學評價。學校共培養信息化教學運用骨干教師50名,其中校級30名、縣級20名。教師更新了對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間關系的認識,理解了整合內涵,從思想上達成共識,通過設計—實踐—反思—再實踐,提高了自身信息化素養。
變革教育教學方式
學校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創新優化整合,更新了教師信息化教育理念,改變了學生學習方式。尤其是學校以101教育PPT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為抓手,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交互式學習模式。從學校語數英三個教研組的教學創新做法來看,可見一斑。
語文教研組教師備課時,可在101教育PPT資源庫搜索適用課件,大大減輕了教師課件應用壓力,裁剪合適視頻添加到課件里,讓學生更有興趣學習。教學時,利用計時器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有效識記所學內容,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利用放大鏡功能讓學生針對性識記和理解生字部首及字理結構,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101教育PPT制作微課操作簡便,信息豐富有趣,加深學生認知,教學評價功能可隨時隨地通過動畫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鼓勵,令學生驚奇和興奮。
數學教研組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更充分地發揮了教學主導作用。如借助微課引導學生課前預習;通過問卷星收集、分析學生預習情況,分析共性問題,為課堂教學提供依據;利用微信群等進行師生互動,使學生的自主預習得到較好引導。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學習方式逐漸信息化,如利用網絡搜索查閱圖片、動畫資料等,再將資源下載應用到教學中;利用網絡交互功能進行小組協作學習。
英語教研組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創新了英語教學的聽、說、讀、寫等環節。聽、讀訓練環節,在PPT中插入示范讀音,學生跟讀模仿,訓練更地道的發音;利用101教育PPT放大鏡或聚光燈功能,突出某個新單詞或句型,使學生注意力更集中。說的訓練環節,通過插入視頻、圖片、聲音等方式,營造貼近生活的語言交際環境,如在對話中插入swf文件,可消除原音,讓學生自己配音,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寫的訓練環節,通過flash形式的字母書寫,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正確的書寫方式,利用圖片快傳,把優秀的書寫傳到白板上全班展示。此外,布置作業環節,利用一起作業平臺布置聽說讀寫各種形式的作業,學生可馬上看到作業反饋,及時更正錯誤,平臺自動生成評價及評價匯總,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教師工作負擔。
作為河南省中小學數字教材應用樣本校、河南省數字校園標桿校、鶴壁市數字校園示范校、鶴壁市創客教育示范校、鶴壁市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鶴壁市教學改革先進單位,鶴壁市淇縣前進小學在“雙減”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提質增效,全面推進實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緊緊抓住這一教育教學方式變革的重要契機,打造“智美教育”。經過實踐,提升了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推進了教師信息化教學實踐創新、學校教育信息化長足發展,形成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新樣態,為淇縣教育高質量發展和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