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周強
碳達峰碳中和是工業革命以來最全面深刻的發展范式轉變,轉型過程固然是巨大挑戰,但也會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在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碳減排過程中蘊含著巨大的綠色投資需求。同時,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綠色金融的支撐保障。安徽綠色金融如何發展?
按照安徽現階段發展水平及未來規劃,初步測算,“十四五”期間綠色投資需求將達到萬億元的規模。
能源領域。安徽是傳統的能源大省,2021年,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67.7%,“一煤獨大”特征明顯。實現能源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必須大力發展以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氫能等為重點的非化石能源。同時,加大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以及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工業領域。從消費端看,工業領域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綠色投資需求的重點是優存量和擴增量。一方面,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安徽產業結構偏重,2022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31.1%,綜合能源消費量占比卻高達88.6%;另一方面,擴大綠色低碳產業增量。隨著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加快構建,居民對綠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綠色低碳產業將迎來快速增長期。
交通領域。運輸工具裝備是交通領域碳排放的主要載體,交通領域的綠色投資需求主要來自新能源車船的推廣應用和與之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雖然安徽新能源汽車生產和消費持續快速增長,但新能源汽車占汽車保有量的比重仍然偏低,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還比較薄弱,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建筑領域。綠色投資需求的重點是推行綠色建造方式,提高建筑能效水平。隨著城鎮化推進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安徽建筑面積還將持續增長。對于規模龐大的存量建筑,具備節能改造價值和條件的要應改盡改。對于新建建筑,要大力推行裝配式建造,推廣使用綠色建材,鼓勵建設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建立健全綠色金融體系,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加強頂層設計。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等7部委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對綠色金融作了明確定義,提出系列政策舉措和制度安排。隨后,重點圍繞綠色產業范圍、綠色項目認定、環境信息披露等方面,制定出臺多項綠色金融標準。
培育壯大綠色金融市場。大力發展綠色信貸,創新推出碳中和債券、綠色碳資產債券等綠色金融產品。2022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2.03萬億元,同比增長38.5%,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8.1個百分點;境內外綠色債券存量約3萬億元,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產品市場規模均居世界前列。

開展試點示范。2017年,國務院決定在浙江、廣東、貴州、江西、新疆5省(區)的8個地區設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經過5年的試點,試驗區探索形成了“兩山銀行”、碳賬戶體系等一批可復制推廣的試點經驗,為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發揮了積極作用。選擇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2021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電力行業首先進入市場交易。
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推動綠色資本跨境投融資,支持國內金融機構參與“赤道原則”等國際綠色金融倡議,參與發起成立“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合作網絡(NGFS)”等國際合作平臺,發布《“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為引導全球金融資源支持綠色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安徽來看,近年來安徽綠色金融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在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綠色金融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22年末,全省綠色信貸余額為6220.7億元、同比增長47.6%,高于各項貸款增速32.3個百分點。但總體上看,安徽綠色金融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
一是規模較小。與全部貸款相比,2022年末,安徽綠色信貸余額占全部貸款余額的比重9.2%、低于全國0.9個百分點;與發達地區相比,安徽綠色信貸余額僅為江蘇的27%、浙江的28%。
二是結構不優。從融資渠道看,主要集中在傳統的信貸領域,碳排放權配額質押貸款、碳中和掛鉤貸款等創新金融產品推廣不足。從資金來源看,主要集中在大型金融機構,中小金融機構業務量較少。從資金投向看,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生態環境等產業,清潔能源、碳減排技術等具有顯著減碳效應的領域投放不足。
三是激勵約束機制不完善。缺少針對綠色金融的具體支持政策,綠色信息披露不足、綠色企業認定標準不統一、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綠色金融發展。

為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國家層面明確了構建綠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發展思路,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安徽也要發揮“自下而上”的主觀能動性,探索綠色金融支持區域經濟綠色轉型的有效路徑,為健全綠色金融體系提供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做法。
一是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綠色信貸是最主要的綠色項目融資方式,現階段安徽綠色金融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千方百計擴大綠色信貸規模,提高在全部貸款中的比重。用足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等國家政策機遇,爭取更大的份額。加強項目謀劃儲備,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綠色低碳項目庫,運用數字化手段搭建政銀企對接平臺,定期梳理綠色項目清單并推送給金融機構。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產品,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掛牌。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探索開展用能權市場化交易。
二是探索構建碳賬戶體系。學習借鑒浙江、廣東等省經驗,圍繞能源、工業、交通、建筑、農業農村和居民生活等重點領域,建立市場主體碳賬戶體系。在企業端,以企業統一信用代碼為標識,建立承載企業經營數據、能耗數據、碳排放數據、碳足跡數據等的企業碳賬戶。在個人端,依托碳普惠體系建設,建立承載個人綠色低碳行為數據的個人碳賬戶。將金融服務與企業和個人的低碳行為有效銜接,開發不同類型的碳金融產品,對不同綠色等級的市場主體實施差異化信貸政策。
三是強化綠色信息披露。探索建立綠色金融信息共享機制,搭建數字化信息共享平臺,有序推進企業、金融機構等碳排放信息、環境信息披露和共享。積極培育壯大綠色金融第三方服務機構,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和專業機構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相關信息咨詢、綠色企業評級、碳排放核查等服務,不斷提升本地機構為投融資主體提供服務的能力。建立省級碳達峰碳中和第三方服務機構名錄庫,對入庫機構根據工作業績和服務質量進行動態管理,建立淘汰退出機制。加快引進一批行業龍頭機構在安徽落地。
四是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制定出臺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專門支持政策,加大對綠色低碳金融創新的正向激勵。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貼息、稅收優惠、設立綠色產業發展基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綠色低碳領域。完善綠色金融評價機制,將碳績效管理納入評價標準體系。加強綠色金融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金融從業人員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能力和水平。強化綠色金融風險防范,將環境和氣候相關風險納入風險管理和定價體系,降低企業“洗綠”“漂綠”等行為風險。
(作者單位:安徽省經濟信息中心電子政務服務處、安徽省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