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新城酒店結構高度222.55 m,為超B級高度的超高層建筑。有必要對結構進行施工模擬分析,觀察結構在重力荷載作用下豎向變形的變化,以準確評估重要構件在重力荷載作用下的內力變化,保證結構的安全度。
超高層建筑; 重力荷載; 施工模擬; 框架-核心筒
TU974 A
[定稿日期]2022-07-05
[作者簡介]嚴健剛 (1988—),男,本科,工程師,從事土木工程結構設計工作。
1 工程概況
本工程位于蘇州市高鐵新城南天城路南、澄陽路西,基地位置毗鄰蘇州高鐵北站,包括一棟60層高度222.55 m的酒店塔樓及2層的裙房組成,主樓部分3層地下室,其余地下2層,總建筑面積98 871 m2。建筑效果如圖1所示。 本項目集三星、四星、五星酒店為一體,并配套大型宴會廳。本文主要以酒店塔樓為例,介紹塔樓的施工模擬分析。
酒店塔樓和裙房均以地下室頂板作為嵌固端,設置100 mm寬的抗震縫從首層到裙房頂部將結構分為酒店塔樓和裙房2個獨立的單體。塔樓共60層,包括出屋面樓層3層,并含有4層避讓層(8層、21層、34層、47層)。其中1層層高7.3 m,2層層高6.3 m,3層層高3.9 m,4~32層層高3.4 m,35~56層層高3.6 m,4層避讓層層高在5.2~5.4 m不等,剩余樓層層高在3.0~5.9 m不等。塔樓建筑平面大致呈方形,等效平面尺寸為36 m×36 m。
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0.10g),建筑場地類別為Ⅲ類,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場地的特征周期取:Tg=0.57 s(小震、中震),Tg=0.62 s(大震)。水平地震影響系數0.08(多遇地震),0.23(設防地震),0.50(罕遇地震)。基本風壓取0.45 kN/m2(重現期50年),位移計算按50 年一遇基本風壓,承載力計算按50 年一遇基本風壓的1.1倍,風振舒適度計算按10年一遇的基本風壓計算。
2 結構體系及結構布置
本工程酒店塔樓屬于超B級高度高層建筑,結構形式采用型鋼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核心筒結構(型鋼混凝土柱+混凝土框架梁及核心筒),結構高寬比為6.18,核心筒平面尺寸為16.4 m×16.4 m,核心筒高寬比為13.6。核心筒外墻截面最厚為1 100 mm,向上減小至350 mm,核心筒內墻從200~550 mm減小至200 mm。外圍框架柱距為5.0~7.6 m,地下2~19層采用型鋼混凝土柱,19層以上采用鋼筋混凝土柱。底層柱最大直徑為 1 300 mm×1 300 mm,向上逐步減小至 800 mm×800 mm。外框架主要梁截面為300 mm×1 000 mm~400 mm×800 mm,內框架主要梁截面為500 mm×750 mm~300 mm×750 mm。墻柱混凝土等級為C60~C40,梁板混凝土等級為C30。剪力墻地下1層至5層(底部加強區)采用特一級,地下2層及以下按層降低,其它均為一級;框架地下1層至頂層采用一級,地下2層及以下按層降低。主要結構布置詳見圖2、圖3。
3 施工階段劃分
施工順序假定:
(1)混凝土養護時間:7天。
(2)施工速度:核心筒、外框架均為每層7天,考慮到本項目外框主要為混凝土梁柱,所以按核心筒與外框同步施工劃分施工步。
(3)平均每層為一個施工步,主體結構施工共60個施工步。
(4)主體結構施工領先填充墻和幕墻20個施工步,第80個施工步完成填充墻及幕墻施工。
(5)主體結構、填充墻和幕墻施工完成后,在5個月內完成裝修及設備安裝(第81施工步),投入使用,即產生活荷載(第82施工步)。
(6)計算投入使用后10年(83施工步)、30年(84施工步)、50年(85施工步)的豎向變形和柱墻軸力變化情況。
4 材料參數
在施工過程模擬分析中,考慮混凝土材料的時變特性,選取歐洲規范 CEB-FIP(1990)模型,包括混凝土強度隨齡期的發展變化,以及施工過程中和后續使用過程中,混凝土的收縮和徐變。
對于 CEB-FIP(1990)模型中的參數,蘇州室外年平均濕度為 76%左右,考慮到結構主要處于室內,本項目計算時考慮環境年平均相對濕度取 70%,水泥類型取 5(普通水泥),開始計算混凝土收縮徐變時的混凝土齡期取為 3 天。
該模型下 C60 混凝土的收縮徐變和抗壓強度隨時間發展的曲線如圖4所示。
5? 施工步結果
施工步的豎向變形見圖5~圖8。
6 外框與核心筒長期豎向變形結果
考慮到本工程的對此性,選取KZ1和Q1 2個構件,分析構件的變形變化情況,核心筒選取J1作為變形觀測點(圖9)。
圖10、圖11為2個觀測點變形結果。
7 分析結論
由上圖可得到幾點結論:
(1)由于外框柱軸壓比大于剪力墻軸壓比,所以外框柱豎向變形值大于核心筒的豎向變形,最大變形差發生在 25層位置。
(2)由于混凝土在高應力下收縮和徐變發展,隨著時間推移外框柱與核心筒的變形差會逐年增加,結構內力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重分布。
(3)框架柱與核心筒剪力墻豎向差值最大值在 7~8 mm,施工適當加強配筋。
綜上所述,超高層建筑有必要對結構進行施工模擬分析,觀察結構在重力荷載作用下豎向變形的變化,以準確評估重要構件在重力荷載作用下的內力變化,保證結構的安全度。
參考文獻
[1]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GB 50011—2010[S].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 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范: JGJ 3—2010[S].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3]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GB 50010—2010[S].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