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琳 周濤
摘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協同化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評價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重要標準。利用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高校工程德育運行規律,探析工程德育內容目前面臨的問題,拓展工程知識傳授中蘊含的價值引領,加強價值引領中凝聚的工程知識底蘊,從而構建完善的工程德育內容優化路徑,有利于發揮工程德育途徑的整體效能。
關鍵詞:工程德育;德育內容;工程德育途徑;價值引領;知識傳授
中圖分類號:G 4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895X(2023)01?0102?05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23.01.017
Paths to Optimize the Content of Engineering Moral Education in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I Lin1,ZHOU Tao2
( 1. Hujiang Colleg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2. School of Materials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value guidance is the cor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lso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 of curriculum to study the operation law of Engineering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faced by the content system of Engineering Moral Education, expands the leading role of value in engineering knowledge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o as to build a perfect content system of Engineering Moral Educa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Engineering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engineering moral education;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approaches to engineering moral education;value leading;knowledge transfer
在國家重大戰略深入實施、新經濟形態發展和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教育部系統部署新工科建設,對高校人才培養定位提出更多、更廣泛的要求。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受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道德觀念越來越與社會相同化,呈現新的特點,如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差,工程知識結構陳舊,自我定位混亂,自我實現受阻,強調個人的專業技能,忽視團隊合作能力;重視工程知識的學習結果,輕視德性的內化過程。這些現象的背后,反映了工程教育中德育的缺位。德育工作者要用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系統地研究高校工程教育中的德育運行規律,構建內容完善、運行科學、成效明顯的具有理工科特色的工程德育育人機制。
伯特蘭·羅素提出了教育目的觀:一切事物最終回歸到人的本身上面,要想創造出改變世界的政治制度,其最終目標必須是使個人獲得全面的自由發展[1]。工程知識不是教育的本質屬性,而是教育的載體,德性培養才是教育的真正內涵,是高校核心價值的目標追求和教育效果的集中體現。對于工程知識傳授、工程知識蘊含的價值引領與人的教育之關系的發問是對教育意義的重新審視,也是對德性價值的重新考量。
在這個意義上,需要展開關于如何優化工程德育內容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課程思政作為一種育人模式,強調學校教育具備360度德育“大熔爐”的合力作用,德育元素可以普遍地運用到工程教育活動中[2]。仔細研究課程思政的核心模式后發現,課程思政不僅對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互分離的傳統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也重新審視了教育的根本目的。通過堅持教育活動的系統性,強調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通融,明確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深入發掘思政課、通識課、專業課程的思想教育資源,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通識課、專業教育協同化與系統化發展,在課堂教學主渠道中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立體化育人。從這個意義上說,課程思政育人模式蘊含重要的德育理念,值得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認真思考與踐行。
盡管廣大德育工作者認識到工程德育的重要性,并且在工程德育實踐中做出很多研究,取得顯著成績,但工程德育實際上仍存在一些問題,大學生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產生知行脫節和行為矛盾,沒有將知行合一落到實處。如何在新時代的社會轉型期提高高校工程德育實效性,優化工程德育新內容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優化高校工程德育內容的意義
從工程教育的視域優化高校德育內容,極大地豐富了德育理論,提高了德育內容的系統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優化高校工程德育內容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思政會議精神和推進新工科建設有重要意義。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生動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工程德育工作作為工程化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其內容改革創新的路徑有利于實現“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目標。“培養新人的擔當”的目的是引導青年有理想、有本領、有責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構筑中國力量、傳播中國精神、體現中國價值。“培養時代新人”主要在于強化“新時代”的主體作用。因此,在全新的時代、全新的挑戰、全新的機遇中,培養具有豐富的知識體系、靈活的實踐協作能力、良好的人文素養與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才能堅持和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舉措
促進工程德育內容融合是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也是重要舉措。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立德樹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立體化的長期任務。學校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4]課堂是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融合的主陣地。將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個出發點,結合綜合素養課程和專業課程組成“工程德育課程網”。工程德育課程網的各條線路交織在一起,能構成無數的德育“網”,不同的德育問題都可能被某一個“網”所捕獲到,進而針對性地解決德育問題,從而提高育人質量。總之,推動隱性課程價值引領與顯性課程知識傳授相結合,既能在培育人的綜合素養過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又能在知識傳授中滲透主流價值,做到將思想價值引領工作貫穿到規范治學理教的全過程。
(三)高校推進新工科建設的有效途徑
新工科建設要求創新工程人才知識體系,改革工程教育模式與手段。社會對于新型工程人才的要求不僅是完成工程設計,而是能夠深刻把握工程本質,具備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的能力。因此,在理工科高校進行工程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不僅要樹立學習工程知識的教育教學理念,還應強化工科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價值引領功能,為學生提供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平臺,培養掌握復雜工程的知識體系,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兼具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以適應新常態經濟條件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二、工程德育內容目前面臨的瓶頸問題
在新時代的社會發展中,由于大學生的社會道德實踐活動日益復雜化,傳統的德育系統的方法手段越來越難以適應迅速變化的客觀形勢要求,工程德育在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及課程體系上面臨一些瓶頸問題。
(一)工程教育改革中不夠重視德育元素
1.課程設計上內容銜接性不夠
從課程設置來看,國內高校課程結構綜合素養選修課比例偏低,各年級綜合素養課程內在聯系不強,專業課程與綜合素養課程、思想政治課程內容協同性不夠[5]。這種現象導致一些學生對人文社科學習興趣不大,知識面不夠寬廣,溝通能力不足,缺乏社會責任感,難以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并加以應用,這種情況完全背離了新工科建設教育理念對理工科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我國高校工科專業課程內容雖然不斷發展,但難以跟上社會發展的速度。
2.課程實施上內容偏離價值引領
工程德育分為工程德育知識教育與工程德育價值理念教育。工程德育課程在具體實施上,極易站在知識論的立場來審視價值觀理念教育[6]。將價值觀簡單地與專業知識融合,把具有價值引導和自我實現的雙向價值的教學簡單處理成“傳遞-接受”單向行為,將德育過程演化成德育知識傳授過程。空洞價值觀理念使學生不能正確應對多元的時代挑戰,甚至使學生產生思想價值理念排斥情緒,從而弱化了工程德育的育人有效性。
3.課程體系上內容建設觀念落后于新時代教育觀念
目前工科教育課程體系建構上考慮單一專業完整化,忽視交叉學科和綜合學科的優勢[7]。對工程人才理解簡單化,常將工程簡化為工科,各學院進行工程教育改革時,沒有形成工程教育系統性。教學內容過于陳舊,脫離實際,不同專業的實踐教學相似性很大,沒有突出專業實踐能力,存在“填鴨式”實踐教學形式感[8]。這種觀念直接導致教育理念和課程現狀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無法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并不利于培養工科學生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二)德育過程沒有立足工程教育
1.志愿服務活動不夠偏重專業知識
志愿服務活動是輔導員開展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長期以來,志愿活動過于強調無私奉獻,忽視了學生完善自我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大于實效[9]。各學院各專業開展大同小異的志愿服務活動,內容單一,學生發揮專業特長的空間有限,未融入專業價值的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的專業獲得感與認同感較低。
2.以德育促學風不夠注重專業知識
各學院在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以德育促進學風,開展的學風建設常常沒有體現各學院專業特色[10]。在教學方法日益多元的新時代下,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時間、空間高度自由化,學生自己發現工程問題、解決工程問題的意識不強。這種現象產生的背后原因是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對專業學習理解不夠深刻,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方法不科學,難以對專業產生較大的興趣,沒有清晰的學業規劃和長遠目標。
3.創新創業實踐不夠側重專業實踐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教育部進一步明確,產教融合作為國家戰略,需要政府、企業、院校等多主體協同育人。目前,企業、高校、社會沒有良好的合作機制,校企合作很少長于5年,各類校企教育資源簡單疊加,校企合作僅停留在表面工作上,未深入探究兩者的關系,產生創新創業實踐與專業實踐并行現象[11]。創新創業實踐重視科研競賽、創業成果孵化,專業實踐重視課程實驗、生產實習、企業參觀,目前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創新創業實踐與專業實踐缺乏內在聯系、銜接不暢,導致在創新創業德育過程中沒有立足專業知識,降低了工程德育的育人質量。
三、優化工程德育內容的有效途徑
為了實現高校德育系統最優化,應探索優化工程德育內容的有效途徑,拓展知識傳授中蘊含的價值引領,加強價值引領中凝聚的工程知識。
(一)拓展工程知識傳授中蘊含的價值引領
專業知識除了具有顯性的符號特征,即對物質世界探索的經驗,還具有隱性的價值意義,可以影響人的思想、態度、價值觀乃至整個精神世界。專業知識只有與人的德性深入結合才能促進人的存在和全面發展。工程知識與德育有效整合的知識教育,是當代工程教育方式變革的核心內容,旨在賦予工程教育以價值引領和自我實現的存在方式,尋找教育中的人所應具有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構建分層遞進型工程德育內容模式
構建分層遞進的工程德育內容,以學生在各階段的學習特點、認知情況及接受意趣為核心要素。大四階段是實踐教學階段,圍繞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開設綜合實踐課程群,在實施案例教學、項目式教學中注重價值引領。大一到大四各階段課程內容之間要有內在邏輯關系,從簡單到復雜,從小規模到大規模,前后知識不間斷,前后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有區別,課程內容要不斷深化,循序遞進地拓展知識傳授中的價值引領,使學生逐步進行自我實現并快速融入日新月異的社會,具有適應社會發展的終身學習能力。
2.促進工程教育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
現代工程建設強調的不僅是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更重要的是工程技術對社會的貢獻。因此要求培養的工程人才必須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價值觀與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在工程教育中滲透價值引領,不僅培養學生應用工程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應用人文知識解決非技術問題的能力,即人際交往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工程教育與價值引領協同發展,一方面,優化工程理論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傳統的工程知識傳授,深度挖掘與整合工程知識中所蘊含的價值內涵,使工程教育的知識與德性相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另一方面,優化工程實踐課程教學內容,價值不是以知識形式或理論呈現,更多是踐行,因此培養學生知行合一,從實踐中樹立價值理念。
3.營造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的德育環境
針對當前課堂在育人過程中存在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割裂的實際問題,從多學科融合的角度尋求拓展知識傳授蘊含價值引領的策略,是當代德育的研究趨勢。應當摒棄傳統的狹隘知識教育觀,運用多學科知識交叉理論,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與德性培養的有機統一。營造多學科知識德育環境,注重多學科理論的資源整合,廣泛吸收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形成多學科融合、補充和貫通,挖掘工程教育中的德育元素。通過翻轉課堂、案例分析、中班授課、小班研討、現實與線下結合教育等方法,從工程倫理、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等角度進行德育滲透,開拓學生視野,培養社會責任和職業素養。
(二)加強價值引領中凝聚的工程知識底蘊
教育的目標是發展人的自由本性,人是多重維度的生命存在,需要多重維度的價值塑造。因此,將知識、價值的融合引入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目標中,輔導員應探索將專業知識引導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從班團活動、學風建設、社會實踐、專業賽事等方面來完成德性的教育,借助輔導員自身影響力或公眾平臺力量去彌補學生課后關于督促學習、專業知識引導方面的缺失。通過這個途徑,輔導員能夠引導學生系統地掌握基本的德性準則和行為規范,這也是學生形成思想認識、涵養德性的知識前提,也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
1.凝聚專業知識,開展專業特色志愿服務活動
志愿服務作為一門社會實踐科學,在利他主義指導下,針對服務對象的多元化需求,運用專業知識及方法開展助人服務。志愿服務活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與助人為樂素質的培養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2]。從本質上講,學生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自豪感,喚醒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志愿服務活動豐富了工程德育內容,凝聚了專業知識,讓學生參與到專業技能特色服務活動中,不但增強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還培養學生專業知識技能。輔導員應從志愿服務規劃、志愿服務活動內容及形式、整合資源充實專業教育三個層面遞進式增加專業化的元素,針對不同年級專業開展各具特色的專業技能型志愿服務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打好專業基礎,樹立專業理念。專業特色志愿服務教育活動注重挖掘個人潛能與優勢,增加其解決社會問題與困難的能力,使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實現自我。
2.立足專業學習,加強學風建設
輔導員要注重學風建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過階梯型學風體系開展主題沙龍講座、學科競賽,引導學生了解本專業的發展淵源、發展前景、專業課程、本專業的特點、專業地位,以就業為中心,加強學生自組織教育,使學生從內心認識到優良學風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學習原動力。
3.依托專業平臺,拓展專業創新實踐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浪潮奔騰而至,如果我們不應變、不求變,將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個時代。”國辦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強化創新創業實踐”。高校作為培養高端工程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須順應時代潮流,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因此,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才能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專業技能、德才兼備的新時代人才。
拓展專業創新實踐教育,重點在于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人格養成和知識教育互融共通。創新創業教育蘊含著豐富的價值引領精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培養自我完善意識。創新創業中融入專業教育,一方面要注重對學生在價值引領、管理運作、社會責任意識等方面的能力培養[13],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當前中國的經濟轉型國情,強調學生在轉型階段擔當的責任意識,使廣大學生形成對創新創業理念及價值的認同,在創業的過程中把握正確方向;另一方面要強調理論聯系實踐,注重專業創新實踐能力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全面深化改革及經濟社會發展相關的專業背景緊密結合,注重對開放式、啟發式、案例式等教學方式的應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與知識技能素質。
四、結束語
為深入開展理工科高校工程德育內容優化工作,高校應進一步轉變工程德育觀念,用多元化德育理念、多學科交叉融合等方法途徑,分別從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兩方面創新工程德育模式,開展具有專業特色的志愿服務活動,加強學風建設,拓展專業創新實踐教育,全面深入推進理工科高校工程德育內容建設。
參考文獻:
[1]?? 胡術恒.論課程思政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融合?基于羅素教育目的觀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36(2): 117?122.
[2]?? 高德毅, 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 2017(1):43?46.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0-08-16] http://www. 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4]??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 2016-12-09(001).
[5]?? 杜文彬.美國STEM教育發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2020.
[6]?? 蔣冬雙.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知識與德性融合機理和機制剖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9(8):33?38.
[7]?? 廖志豪.基于素質模型的高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2012.
[8]?? 姜曉坤.面向新工業革命的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 2018.
[9]?? 張文智.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2019.
[10]? 竇雅琴.論高校生涯教育與學風建設的有效互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20(16):83?85.
[11]? 王鑫明.高職院校實施勞動教育課程的創新性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0,40(27): 19?22.
[12]? 馬曉君.志愿服務視角下的高校德育機制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6(12): 154?157.
[13]? 沙軍. “課程思政”的版本升級與系統化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18(10):81?85.
(編輯:程愛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