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7月,低調的張小泉火了。
對于張小泉來說,7月在上海開了第六家直營門店,本該是一個紅火的月份,卻因為廣州市民王女士稱“自己用新買的張小泉菜刀拍蒜,菜刀居然斷了”使其卷入了輿論漩渦。
7月14日,張小泉客服稱“菜刀不能拍蒜”的話題空降微博熱搜榜。
7月18日,張小泉又喜提熱搜第一,張小泉總經理夏乾良稱中國人切菜方法不對被網友罵上了熱搜,獲得了幾億閱讀量。這場風波一下將這個成名于明朝崇禎元年、有400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品牌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夏乾良:
中國入學了幾十年的切菜方式是錯的,米其林的廚師不是這樣切的。張小泉把中國傳統的方方正正的菜刀設計進行了改進,是國內首創。關于社會各界的質疑與批評,我們一定不會回避,認真扎實做事。
重慶某網友:
廠家為了保證刀具的鋒利度,要使淬火鋼的硬度達到一定要求,刀刃硬度越高越鋒利。但同時,硬度較高材質的刀具比較脆,榭白日寸刀具有斷裂的風險。尤其是特別貴的刀具,鋼材很硬,磕磕碰碰或者拍拍打打就容易斷。家庭使用的話,如果不具備保養刀具的知識,最好別買高標號的刀具。
艾媒咨詢CEO張毅:
需要指出的是,提高市場占有率,(它)還需在一些新型渠道和新型營銷方式上面,以及在產品的豐富度上多下工夫。目前張小泉的產品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單一,未來可以嘗試跟旅游業契合,或者是打入兒童市場等,做一些相關的不同層次的產品。
灞上松(自媒體):
張小泉的后人世代遵循祖傳手藝,不敢懈怠,所以品牌越做越好。但是,將近400年后的今天,張小泉刀剪也晚節不保了。90年代張小泉刀剪的口碑還是不錯的,后來公司改制,問題逐漸顯現。出了如今這檔子事,原因還是四個字“急功近利”。
《財經天下》周刊:
至于刀斷的原因,張小泉方面稱,一方面是公司的產品屬于硬度較高、鋒利度較高的產品,一般而言,這種刀具韌性會比較差。
另一方面,在使用過程中,如果發力過猛,比如橫拍這種行為,當刀具受力不均勻的時候,由于刀具硬度較高等原因,就容易導致斷裂。
張小泉總經理夏乾良透露,張小泉走的是差異化路線, “品牌1000多個SKU,每個類型的刀具針對的對象和功能需求是有一些差異的。”
斷刀事件發生后,張小泉除了忙于滅火,為了表達企業的歉意,還提出了“斷刀召集令”,從現在算起,過往5年內張小泉及指定同行品牌的廚房斷刀,寄給張小泉,公司都會寄回一把新刀。7月19日,張小泉斷刀召集令又沖上了微博熱搜前十。
網易自媒體平臺“網易號”:
看家本領不能精益求精,卻急不可待地去學國外的分類廚刀生產。中國的國情不同,你東西賣貴點問題不大,但是一定要頂用、耐用。
張小泉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會研發拍蒜專用刀,可以肯定,在中國的市場空間很小。張小泉管理層顯然還沒意識到自己錯在哪里。大部分中國人對分類廚刀沒什么興趣,不只是便宜貴賤的問題,如果為了剁骨頭、切肉、切菜、拍蒜、切面等等而準備七八十來把廚刀,大家還嫌麻煩。
作為一個民族品牌、老字號,資本一介入就變味了,悄然悖離了創始人張小泉的初衷。
斷刀事件發生后,張小泉股價已下跌超過50%。如果其管理層我行我素,業績也會下滑。
新民晚報:
對于張小泉的刀具究竟能否拍蒜的疑問,情況說明中表示, “一般而言,張小泉的常規刀具是可以拍蒜的。與此同時,公司也友善地提醒消費者,并不是所有的刀具都適合用來拍蒜,一些硬度較高或者有專用用途的刀具如果用來拍蒜的話,有斷刀的風險。”張小泉稱,將持續研發,力爭在刀具產品方面,不僅以鋒利見長,更能充分考慮中國消費者的實際。
國際金融報:
“中式菜刀講究前切后砍橫拍,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家庭只買一把菜刀就夠了。過去,中國家庭家用費用有著嚴格的控制,所以中國的菜刀制造企業要制造出集各種刀具精華于一體的菜刀才能迎合百姓,大部分家庭不會買幾把菜刀配合使用。而從部分企業立場、特別是想快速把市場盤子變大的企業來看,就想著把刀具的功能細化,對市場進行教育培訓,以便讓消費者嘗試買多把菜刀根據不同功能使用。”對于此次張小泉經歷的輿論事件,資深零售分析師王國平這樣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王國平指出,當前中國菜刀的功能“太強大”了,已經到了一把菜刀就滿足普通家庭所有需求的地步,除非是專業玩家才會根據不同需求去配置。配置多把菜刀本就是對消費者提出的無理要求,還涉及到貶低中式菜刀的問題,張小泉此次難逃輿論反復碾壓。
生命在于一滴水(網友):
張小泉做剪刀的,根本不會做菜刀,最近幾年看別人做菜刀賺錢也想分一杯羹,在菜刀的類型和設計上完全按西方的習慣來的,如果按中國習慣,一把刀用一輩子,永遠不壞,怎么賺錢?
北京日報客戶端:
盡管有著“南有張小泉、北有王麻子”的老說法,但近些年,這兩個刀剪老字號的命運卻大相徑庭。張小泉憑借改制已成為“刀剪第一股”,成功上市。新機遇下,老字號也有著升級的迫切愿望。此前,張小泉就曾回復投資者,稱公司近年來大力推進高端產品的開發和銷售,相繼引入“泉近”和“海云浴日”家徽作為高端產品線的標識,目前標識兩個家徽的產品銷售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已接近10%。
《商學院》雜志:
堅守匠人精神,執著于某一件事,并將其做到極致,這才是老字號的長青之道。刀剪雖然不是快消品,消耗慢、更換周期長,但依然要不停地學習和研發新的制法、工藝、材料等,否則就會落后,企業就沒有了后勁。
無論有著什么樣的光環,生存和發展或許才是一家企業放在第一位的。但是老字號們似乎總是與時代新秀們格格不入,盈利增長如同老黃牛。
今時不同往日,張小泉除了要交出鋒利好用且廉價的刀剪產品,還要在一眾新崛起的競品、外資工藝產品的“圍攻—下前行,這并非易事。
紅網:
此次張小泉事件引起這么大的輿論風波,也為其他企業主體敲響了警鐘。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消費者的需求才是產品生產和銷售的根本依據,企業應當多花心思、下點苦工,深入了解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切忌仗著相關行業和產品專業知識而去教育消費者,否則將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