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苗蓉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江蘇南京 2111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持續建設生態文明,并提出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重視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問題[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零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發展目標中提到重視生態文明和民生福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優化生態環境、人居環境[2]。農村的人口、資源與環境緊密相連[3],是農村協調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村協調發展的關鍵[4]。農村受到文化水平、生產生活方式、經濟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生態環境保護觀念和資源環境保護機制相對落后,不合理利用資源、忽視保護環境等現象仍有發生;另外,農村勞動力外流嚴重,老年人、婦女和兒童比例增加等現實情況不利于更好地利用資源[5];致使農村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存在一定的問題,阻礙農村的全面振興和現代化進程[6]。
目前,學界關注人口、資源與環境等系統的協調發展呈現多元化趨勢。從研究區域上,多數學者關注省[7]、城市[8]、地理大區域[9-10]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問題;從研究內容上,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度的研究較為豐富,如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兩系統[11],人口-資源-環境三系統[12],經濟-資源環境-社會三系統[13],人口-資源環境-經濟三系統[14],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四系統[15]等。目前關注農村協調發展的研究較少,農村在我國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關注農村的發展,農村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不可忽視。基于此,本研究通過構建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以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村為例,分析2011—2020 年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程度,探究廣西農村協調發展狀況,以期實現廣西農村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1.1.1 研究區域概況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于我國西南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域,以壯族為主,瑤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集合而成,截至2020年,廣西有14 個地級市,1 251 個鄉鎮,14 220個村民委員會,常住人口有5 019 萬人,農村人口有2 298 萬人,占比約45.79%;生產總值為22 157 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5 913 億元,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 21.9%、19.9%、58.2%。廣西與粵、湘、貴、滇鄰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動植物資源豐富,季節干濕分明,降水豐富,因水果產量高且種類豐富,被譽為“水果之鄉”,主要有番石榴、龍眼、火龍果、蜜橘等水果種類。
1.1.2 資料來源研究數據來源于2011—2020年《廣西統計年鑒》《廣西水利發展統計公報》《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廣西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統計局發布的相關信息。
1.2.1 評價指標選取農村是兼具農民生產、生活的區域綜合體,農村的人口、資源與環境既是農村賴以生存的基本,也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協調發展的必需[16]。因此本研究通過劃分人口、資源與環境3 個系統探尋農村的協調發展程度。根據農村生活實際、鄉村振興狀況[17]以及參考相關文獻[18],堅持可行性、科學性等[19]原則分別選取3 個系統的評價指標,構建廣西農村人口、資源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1。3 個系統共選取評價指標14 個,其中,農村人口系統選取評價指標7 個,農村資源系統選取評價指標4 個,農村環境系統選取評價指標3 個。

表1 廣西農村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評價體系
1.2.2 數據標準化處理因為原始數據的指標屬性存在正向、負向的區別,為使得屬性不同的數據能夠進行比照,需對收集的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通常借助極值標準化方法,不同的指標屬性采用不同的計算公式。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ij為第i年指標j 相對應的原始數據,min(xij)和max(xij)分別為對應原始數據的最小值和最大值,dij是標準化后的指標數值。其中,屬性為正向的指標通過公式(1)進行計算,屬性為負向的指標通過公式(2)進行計算。
1.2.3 評價指標權重處理目前的權重方法,大體可分成兩大類:主觀和客觀,其各有優劣,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本研究的權重計算方法選擇均方差權值法,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uj為指標j 的均方差,wj為指標j的相對權重,是標準化后的指標數值的平均數,m是指標j的樣本數,n是評價系統中的指標數量。
1.2.4 綜合發展評價模型計算人口、資源、環境3 個系統的綜合發展評價值,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wj為指標j的相對權重,dij是標準化后的指標數值,k是單個評價系統中的指標數量,Fj是各系統的綜合發展評價值。
1.2.5 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人口、資源、環境系統耦合協調度,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C是耦合度,數值為0~1;Mj、Nj、 Yj分別代表人口、資源、環境3 個系統的綜合發展評價值;T是3 個系統綜合發展評價值;a、b、c是待定系數,本研究認為人口、資源、環境3 個系統同等重要,并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將待定系數定為a=b=c=1/3;D是耦合協調度。
1.2.6 協調發展度劃分標準根據計算得出的廣西農村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度的大小,參考界內相關學者的劃分標準,將協調發展度劃分為5 種類型,如表2 所示。

表2 廣西農村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度劃分標準
研究結果發現,2011—2020 年廣西農村人口、資源和環境3 個系統的綜合發展趨勢存在差別。
首先,人口系統綜合發展評價值在 2011—2020 年總體趨勢是上升的(表3),由2011 年的0.138 5 上升至2020 年的0.286 5,其中,2011—2012 年小幅度下降,2013—2018 年人口系統綜合發展呈穩步上升狀態,2018—2020 年人口系統綜合發展略微下降。但是總體來說,從2011 年開始至2020 年10 年間,為上升狀態,說明在這10 年的時間里,廣西農村人口的素質和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在教育方面,農村大學生占比由2011 年的7.1%上升到2020 年的12.2%;在經濟收入方面,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 年的5 231 元提升到2020 年的14 815 元。

表3 201 1—2020 年廣西農村人口、資源與環境綜合發展評價值
其次,資源系統綜合發展評價值在2011—2020 年發展趨勢為升-降-升,2011—2015 年呈上升趨勢,2015—2018 年呈下降趨勢,2018 年后呈現上升趨勢,于2020 年達到綜合發展評價最大值0.233 6。說明在這十年間,廣西農村的資源綜合發展情況雖有改善,但仍需要引起重視,廣西農村資源有所增長,但是由于基礎弱,漲幅小,再加之人口的增長,使其綜合發展總體較為緩慢。
最后,環境系統綜合發展評價值在2011—2020 年發展趨勢雖整體為上升趨勢,但是波動較大,發展曲折,特別是2011—2017 年,發展趨勢波動明顯,2017 年后,呈上升狀態。2017 年后,廣西認真落實有關政策文件和精神理念,進行農業改革,轉變農業結構,推進現代化發展,環境得到良好改善,化肥施用量畝均值由2017 年的40.1 kg/667 m2減少到2020 年的37.7 kg/667 m2,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在土地面積中的占比和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也在逐年增長。
總體來看,2011—2015 年,人口系統與資源系統總體發展趨勢呈現上升狀態,環境系統發展呈現下降趨勢。2015—2018 年,人口系統依舊呈現上升發展趨勢,資源系統呈下降發展趨勢,且人口系統綜合發展評價值均超過資源系統綜合發展評價值,環境系統呈現曲折式上升發展。2018—2020 年人口系統發展呈現下降趨勢,資源系統與環境系統呈現穩步上升發展趨勢,并且人口系統與資源系統、環境系統的差距開始變小,整體發展趨向協調。
研究結果發現,2011—2020 年十年間廣西農村協調發展水平總體呈現波動式上升發展趨勢,3個系統整體的協調發展在2011—2020 年間波動明顯,總體協調發展度偏低(表4)。根據協調發展類型的劃分和人口、資源和環境3 個系統的綜合發展評價值情況,將10 年的時間劃分為2011—2014 年、2015—2017 年、2018—2020 年3 個階段進行分析。

表4 201 1—2020 年廣西農村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度及類型劃分
第一階段是2011—2014 年,廣西農村協調發展度在嚴重失調、略微失調、比較協調3 個階段,波動明顯。這段時間內,人口與資源系統發展潛力較好,但是環境系統發展較差,并且基礎較差,影響整體的協調發展度。
第二階段是2015—2017 年,廣西農村協調發展為比較協調類型,協調發展度雖有波動,但總體上升不明顯。協調發展度的變化是三系統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20],在此期間,人口、資源與環境3 個系統發展趨勢不同,人口系統呈現上升趨勢,資源系統呈下降發展趨勢,環境系統呈波動式發展趨勢。整體上看,人口系統與資源、環境系統差距變大,導致發展不協調。在此期間,人口方面,鄉村人口比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例和恩格爾系數均降低,大學生占比與農村可支配收入均有所增長;資源方面,人均水資源、人均糧食作物產量均有所降低,人均耕地面積和森林覆蓋率雖有所增長,但漲幅較小;在環境方面,化肥施用量畝均值由39.3 kg/667 m2漲到40.1 kg/667 m2,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在土地面積的占比由14.1%漲到15.6%,漲幅相對較小,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為3 個時間段內的低水平,2015—2017 年分別為88.5%、93.5%和88.5%。
第三階段是2018—2020 年,廣西農村協調發展仍為比較協調,且協調發展度逐年穩步上升,但是數值較低。在此時間內,人口系統與資源系統、環境系統的差距開始變小,整體發展趨向協調。在此期間,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在此背景下,廣西通過多種途徑支持農村地區的發展遠景[21];針對脫貧任務與目標,廣西著重開展脫貧扶貧工作,并建設基礎設施、完善社保等惠及民生問題;最后,人們環保意識提高,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問題,廣西推進一系列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供給側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一系列的舉措促進了廣西農村的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綜合來看,在2011—2020 年10 年間,廣西農村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程度較為曲折波動,但是總體發展呈上升狀態,尤其是自2017年開始,廣西農村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程度逐年提升。這與政府治理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緊密相關,廣西農村開始重視資源環境的保護,以此提升了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2011—2020 年,廣西農村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程度雖然總體呈上升趨勢,由嚴重失調轉變為比較協調,但是協調發展程度仍相對較低。河北省農村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2019年時達到0.601,屬于中度協調[22];福建省九地市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度2018 年均為0.85以上[23],協調發展較好;貴州省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協調度在2015 年時約為0.8[24],協調發展較好;相比之下,廣西農村協調發展程度相對較低,有較大的進步發展空間。
針對目前廣西農村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程度,廣西農村各方面仍需要繼續努力。首先,在人口方面,要注重提升人口素質[25],重視人才的培育、培養以及發揮教育的作用[26],同時也要完善有關政策留住人才;要重視農村民眾的生活生產問題,提升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其次,在資源方面,要重視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27],完善資源合理利用保護管理制度體系,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尤其是重視農村基本農田的保護。最后,在環境方面,要堅持國家治理理念,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建立長效的環境保護機制,動員多元主體參與環境保護,提高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堅持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觀念,認識到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實現農村發展的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