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21 日下午,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內地與澳門合作研制的空間科學衛星“澳門科學一號”。該衛星采用“A 星+B 星”聯合觀測模式,作為國際首顆低緯度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科學探測衛星,國內地球磁場探測精度最高的衛星,將提高我國空間磁測技術水平。本次發射還搭載了武漢大學研制的珞珈二號01 衛星。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A 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制,配備了國際領先的高精度磁場觀測載荷,用于獲取南大西洋磁場異常區和巖石圈磁場高精度數據、內輻射帶能量粒子能譜分布信息,有望在巖石圈磁場分布、地球發電機、磁極倒轉、空間天氣預報、地磁導航、航天器空間運行安全等基礎和應用領域做出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B 星由西北工業大學抓總研制,搭載了太陽X 射線探測器、中能粒子探測器等載荷,采用對日定向模式,主要用于獲取太陽X 射線和中能粒子等空間環境數據。
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為適應此次發射載荷,進行了多處技術創新。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0 號指揮任月慧介紹,本次任務是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首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執行東射向任務。發射軌道基于多目標優化設計,子級殘骸選在其他型號火箭的成熟落區,降低了任務的復雜性。
“本次發射任務中,除發射軌道根據任務需求進行了全新的計算規劃外,總體方案以‘高可靠、保成功’為準則開展?!比卧禄壅f。
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
針對搭載星與主星對稱布局、質量差異大的狀況,進行了結構配重設計,以保障衛星入軌精度,增大分離過程的間隙,全力為衛星順利入軌保駕護航。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A 星在充分繼承“張衡一號”衛星平臺技術的基礎上,面向高精度磁測需求,進一步突破了衛星超凈磁環境控制、超穩磁測光學平臺等關鍵技術,將提高我國空間磁場探測技術水平,提升空間環境探測能力,為我國資源勘探、磁場導航、空間環境監測等領域提供技術支撐。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為“澳門科學一號”衛星A 星研制的數傳分系統產品均為自主研發。該分系統具有繼承性好、重量輕、功耗低、小型化程度高等特點,作為連接星地的數據傳輸通道,負責24 h 記錄衛星科學載荷數據和平臺數據,并每天擇機下傳至地面。
此外,研制團隊為“澳門科學一號”衛星B 星研制的星載通信系統采用了USB 星載測控體制,可以完成衛星測速、測距、遙測和遙控等功能。該系統采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型譜化產品,包括星地測控天線、無源微波網絡以及星載通信一體機等。
西北工業大學牽頭研制了“澳門科學一號”衛星工程的地面系統,承擔A 星和B 星在軌5 年壽命期間的運行狀態監視、科學任務規劃、業務指令編排、科學探測數據接收、管理與分發等。
國家航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項目由國家航天局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開展,探測數據由雙方共享,開辟了內地同澳門在航天等創新科技領域開展合作的新路徑,拓展了以內地為基礎、澳門為窗口開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廣泛合作交流的新空間。
本次發射的珞珈二號01 衛星是全球首顆Ka 頻段高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相較光學衛星,雷達衛星能穿破云層,不受天氣和光照影響,全天時對地觀測。尤其在應急、目標識別等領域,更具應用空間。
珞珈二號01 衛星工程總師、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張過介紹,Ka 頻段是更接近可見光的高頻段。高頻Ka 頻段遙感同時具有光學和微波的優點,細節刻畫能力突出,珞珈二號01 衛星最高分辨率能達到0.5 m。
“這顆衛星將探索‘通導遙一體化’,驗證衛星成像與數傳天線一體化,遙感成像、氣象探測和水利應用一體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說。
(來源:新華網)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研團隊在在環境條件下石墨烯中出現的創紀錄的高磁阻現象。
磁場下改變電阻率的材料在各種應用中受到高度關注。大多數金屬和半導體的電阻率在室溫和實際可用的磁場下只會發生很小變化(通常不到1 %的百萬分之一)??蒲袌F隊發現,石墨烯材料在標準永磁體(約1 000 高斯)的磁場中電阻率達到100 %以上,這是所有已知材料中磁電阻率最高的??蒲腥藛T表示,在過去10 年里,石墨烯器件的電子質量有了顯著提高,所有人似乎都專注于在低液氦溫度下發現新現象,忽略了在環境條件下發生的情況。除了磁電阻率,科研人員還發現,在高溫下,中性石墨烯會變成所謂的“奇怪金屬”——電子散射最終變得很快的材料,僅由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決定。
(來源:科技部合作司)
5 月18 日,由北京大學牽頭負責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的兩個項目——“激光驅動的天體現象實驗室模擬研究”和“基于超快強激光超高時間-空間-能量分辨技術及應用”項目,日前在北京大學正式啟動。
從北京大學獲悉,“激光驅動的天體現象實驗室模擬研究”項目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依托我國大型激光裝置提供的研究手段和先進技術,針對大尺度磁場起源、準直噴流與沖擊波產生、高能宇宙線來源等天體重大前沿科學問題,開展實驗室模擬研究新范式的探索和創新研究,以揭示天體動力學演化及能量轉化和耗散的物理本質,深化對天體現象和天文觀測數據的理解,以期獲得若干重要科學發現和原創成果。
“基于超快強激光超高時間-空間-能量分辨技術及應用”項目,將針對新型量子材料、微納器件、能源器件等超快過程探測,研發新實驗技術和方法,發展超高時間-空間-能量分辨技術,為材料、信息器件等提供前沿研究手段,滿足國家在新型極紫外光源以及超高時空分辨檢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為超快強激光及X 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等大科學裝置研制先進應用平臺。
在北京大學舉行的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評審會上,北京大學科學研究部部長謝冰教授表示,北京大學將大力支持這兩個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持續為項目的順利推進和實施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服務,確保項目的各項研發工作嚴格按計劃完成,推動項目團隊在前沿科學、先進光源產生及應用等領域取得新突破,為下一步承擔國家大科學裝置任務奠定重要基礎。
(來源:新華網)
5 月16 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獲悉,該院近日圓滿完成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柵格舵展開試驗。
這是新一代載人火箭在原理驗證階段開展的首項機構類地面試驗,主要目的是驗證柵格舵方案設計的正確性。
據一院北京強度環境研究所試驗項目負責人黃強介紹,本次試驗的柵格舵是我國在研最大尺寸柵格舵。為更好發揮試驗考核作用、驗證柵格舵性能,試驗團隊為其量身規劃了包括扭片扭矩測定、柵格舵展開裕度和柵格舵解鎖3 項原理驗證試驗。這些試驗對原理設計階段的柵格舵進行了全面性能考核,驗證了其方案設計正確性,為后續減重方案優化設計打下了方法驗證基礎。
新一代載人火箭是根據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規劃,為發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和月面著陸器而全新研制的新型載人運載火箭,火箭一子級按照可重復使用需求設計。柵格舵是一種火箭氣動控制機構,其展開后能夠保持箭體姿態穩定,在回收階段發揮重要作用。
據悉,目前新一代載人火箭的其他地面試驗也在有序快速推進。
(來源:科技日報)
5 月20 日,從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獲悉,截至目前,我國已有近200 家新能源汽車相關檢測機構獲得CNAS 實驗室認可,覆蓋整車、驅動系統、車載儲能系統和充電基礎設施等檢測能力。
據CNAS 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CNAS 認可的認證機構中有94 家為新能源汽車及相關企業開展了質量管理體系和產品認證服務,累計為400 余家企業頒發認證證書500 余張,近四年年均增長率41%,有力促進了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制造、維護、大數據處理、充電樁、電池設計等產品(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上述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呈現出新趨勢,檢驗檢測技術發生了很多根本性的變化,對認可工作不斷提出新的需求:產品使用場景從單品向系統化、網絡化發展,測試評價體系隨之向綜合評估方向發展,認可需要關注融合多種技術領域。標準體系多元化的發展,促進檢測認證市場需求發生結構性變化,認可機構的能力架構也隨之變化,需要更多關注新領域。消費終端變化要求產品功能、性能不斷創新,認可需適應單一產品檢測內容豐富化的要求。此外,在檢測手段多樣化發展形勢下,認可評價方式也需多樣化。
據上述負責人介紹,針對我國新能源汽車領域認可需求和認可工作自身的變化特點,CNAS 積極開展相關科研、調研、培訓等工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增值服務。
一是推動關鍵技術攻關,研究并推動新能源汽車檢測風險認可評價體系建設,運用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手段,推動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質量基礎設施服務的集成效能。二是開展技術能力評價,在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燃料電池、充電設施等相關產業領域,應用合格評定工具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提供專業技術支撐,積極助推新能源汽車產業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三是搭建協同創新平臺,依托CNAS 組織架構中20 多個專業委員會的大質量工作平臺優勢,著力打造檢驗檢測機構與科研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平臺,助力汽車產業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升級。四是深化開放合作,依托CNAS 加入的國際認可組織多邊互認平臺,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檢驗檢測報告得到國外采信,為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提高國際競爭能力搭建橋梁。
此外,CNAS 加大對汽車行業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提升對中小企業的服務水平,鼓勵獲得認可的合格評定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同時,CNAS多次組織行業培訓工作,組織實施實驗室間比對,為持續提升零部件實驗室認可質量奠定基礎。
據上述負責人介紹,為實現我國認可工作高質量發展,近年來CNAS 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工作:開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QI)建設的重點領域認可新技術研究與示范;以智能設備互聯、數據自動采集與交互為基礎的智能檢測活動的特征,以實驗室信息系統建設、數字化運行、設備互聯有效性管理等關鍵技術為突破口,研究建立保障智能檢測實驗室檢測數據追溯、權限管理、信息安全的實驗室質量運行技術規范,并在電子、電器及汽車等智能制造典型領域的智能檢測實驗室中開展示范;結合智能檢測實驗室特點,研究并開發遠程評審等新型認可評審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