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萍,徐高楠,陳鍇彬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廣州 511370)
電連接器能夠在各類電氣設備和電子系統中起到電氣連接和信號傳遞的功能,是一種基本的電子元器件,也是一個完整電氣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軍用武器裝備中,電連接器的可靠性直接影響了裝備的性能與可靠性。電連接器在貯存、運輸、使用等完整壽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都會受到嚴苛的環境條件作用[1]。霉菌作為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在合適的環境條件下會快速繁殖,造成對電連接器的侵蝕[2]。霉菌試驗也成為電連接器可靠性評價中重要的考核項目[3]。
本文介紹了電連接器的霉菌試驗方法和標準,并分析了大量產品的試驗結果,為產品的防霉設計提供了參考。
按照侵蝕原理的差異,霉菌在快速繁殖過程中對周圍物質的侵蝕作用可以分成原發性侵蝕和繼發性侵蝕兩種[4]:
1)原發性侵蝕
霉菌在生長過程中,直接將產品的材料作為營養物質,使產品的材料被分解和消耗。導致產品的結構被破壞,物理性能下降。
2)繼發性侵蝕
霉菌不以產品的材料作為營養物質,并對其進行分解和食用。但霉菌在生長過程中的分泌物能夠對產品材料起到腐蝕作用,從而損壞產品。
從表1 可以看到,在產品所使用的有機材料能夠作為霉菌營養物質的情況下,產品材料將會被分解,并導致產品損壞。由于不同霉菌的特性(如所需的營養物質、分解材料的原理等)存在差異,使得不同霉菌能夠侵蝕的材料類型也有所不同。GJB 150.10A-2009《國家軍用標準環境試驗方法——霉菌試驗方法》被廣泛應用于電連接器的霉菌試驗中,表2 整理了GJB 150.10A 中涉及到的霉菌類型和特點[5]。
表2 GJB 150.10A 中常用的菌種信息表
目前,對于電子產品和裝備,國內外均制定了相關的霉菌試驗標準,如MIL-STD-810《環境試驗方法和工程導則》、GB 2423.16-1990《電工電子產品基本環境試驗規程》、GJB 150.10A-2009《國家軍用標準環境試驗方法——霉菌試驗方法》等。其中,GJB 150.10A被廣泛地應用于國內軍用電子產品及武器裝備的霉菌試驗中,也是進行電連接器霉菌試驗的主要參考標準。GJB 150.10A 中對霉菌試驗的進行方法[6]規定如下:
1)樣品擺放:按照詳細規范或其他技術要求,以懸掛或擺放的方式,將樣品擺放在試驗箱內;
2)預處理:將擺放號的樣品在規定的試驗條件下((30±1)℃、(95±5)%RH)存放至少4 h;
3)接種:使用噴霧器,將混合號的袍子懸浮液噴在樣品表面和棉布材質的對照條上。對于非永久密封的樣品,在樣品內部也需要進行噴霧接種;
4)開始試驗:完成噴霧接種后,應立即開始試驗;
5)試驗條件:試驗箱內需要保持(30±1)℃、(95±5)%RH 進行至少28 天的試驗。圖1 為試驗過程的示意圖;
圖1 霉菌試驗過程中的試驗樣品和對照條
6)試驗中檢查1:在試驗進行了七天后,檢查每個對照條是否有不少于90 %的表面被霉菌覆蓋。若是,則繼續進行試驗;若否,則需要重新進行試驗;
7)試驗中檢查2:當試驗時間滿足試驗條件時,對照條上的霉菌生長應比試驗7 天時有所增加,若無,則需要重新進行試驗;
8)試驗后樣品檢查:試驗結束后應立即對樣品的長霉情況進行檢查,并盡可能在試驗箱內完成檢查工作。如在試驗箱外進行檢查,則需要在8 h 內完成;
GJB 150.10A 以0~4 級五個等級描述樣品霉菌試驗結果的好壞,具體的評定方法見表3。
表3 GJB 150.10A 中霉菌試驗結果的評價標準
電連接器由接觸件、絕緣體、外殼等三大單元組成。除三大基本單元以外,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具體型號的電連接器還可能包含連接環、密封件、線纜、電纜組件等不同配件。電連接器的不同配件往往使用完全不同的材料,例如密封件主要為橡膠,而外殼則多采用塑料。根據霉菌的侵蝕原理,霉菌侵蝕作用的強弱與被侵蝕產品的材料屬性相關。因此電連接器的各組成部分對霉菌的敏感程度將存在差異。本文通過整理大量的霉菌檢測試驗,得到1 488 件電連接器或電連接器配件的霉菌試驗結果。所有樣品均按照GJB 150.10A 規定的方法開展霉菌試驗,并按照GJB 150.10A 記錄了樣品的長霉等級。表4 匯總了所有霉菌試驗的結果。
表4 所有樣品霉菌試驗結果匯總
根據統計數據,1 488 件樣品在經過28 天的霉菌試驗后,整體上呈現以下特點:
1)67.5 %的樣品長霉等級為0 級,18.5 %的樣品長霉等級為1 級,即86.0 %(67.5 %+18.5 %)的樣品在試驗結束后,完全不長霉或僅有微量霉菌生長。這說明有86.0 %的樣品具有較好的抗霉菌侵蝕能力;
2)5.6 %的樣品長霉等級為3 級,0.9 %的樣品長霉等級為4級,即6.5 %(5.6 %+0.9 %)的樣品在試驗結束后,樣品上生長了大量的霉菌。這說明有6.5 %的樣品抗霉菌侵蝕能力較差。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將會有較大的風險,受到霉菌侵蝕;
3)7.5 %的樣品長霉等級為2 級,樣品輕度長霉。這說明有7.5 %的樣品抗霉菌侵蝕能力一般。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風險,受到霉菌侵蝕。
將進行了霉菌試驗的1488 件樣品,按照所屬于電連接器的部位劃分,對試驗結果進行整理。整理結果見表5。按照電連接器的組成部位劃分,表5 將樣品分成了10 個類別。根據樣品霉菌試驗的結果,將樣品的抗霉菌侵蝕能力分成了3 個等級:長霉等級為0 級和1 級的樣品抗霉菌侵蝕能力被定為較強;長霉等級為2 級的樣品抗霉菌侵蝕能力被定為一般;長霉等級為3 級和4 級的樣品抗霉菌侵蝕能力被定為較差。表5 統計了各個樣品類別內,不同抗霉菌侵蝕能力的樣品數量和在類別內的比例,圖3 為不同類別內,各抗霉菌侵蝕能力樣品占比的柱狀圖。
表5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配件霉菌試驗結果
分析表5 和圖2,能夠得到以下幾點:
圖2 各長霉等級的樣品試驗后外觀
圖3 不同類別內,各抗霉菌侵蝕能力樣品占比柱狀圖
1)在所有類別中,抗霉菌侵蝕能力較強的樣品占比最高的為熱縮管和線纜,分別為95.2 %和94.1 %。并且這兩個類別中抗霉菌侵蝕能力一般和較差的樣品占比為所有類別中也是最低的。因此熱縮管和線纜在所有類別樣品中,抗霉菌侵蝕能力最佳。這說明在抗霉菌侵蝕方面,當前電連接器所使用的熱縮管和線纜的生產工藝上已比較成熟;
2)在所有類別中,抗霉菌侵蝕能力較差的樣品占比最高的為電纜組件,為15.6 %。電纜組件的功能是固定和支撐電連接器中的線纜,其材質多為單一的塑料。導致電纜組件出現嚴重霉菌侵蝕結果比例最大的原因可能是,當電纜組件表面的抗霉涂層質量較差,或在生產、運輸、試驗過程中出現劃損后,其核心材質塑料直接暴露在霉菌環境中,而這類材料又能夠作為霉菌的營養物質,易被霉菌直接侵蝕,從而導致大面積的霉菌生長結果;
3)在所有類別中,抗霉菌侵蝕能力較強的樣品占比最低的為公母端和插合連接器,均為80.0 %。并且這兩個類別中抗霉菌侵蝕能力較差的樣品占比,在所有類別中也僅低于電纜組件,分別為13.3 %和12.0 %。綜合分析,可以說這兩個類別樣品在所有類別中,擁有最差的抗霉菌侵蝕能力。這可能是因為相比于其他類別,公母端和插合連接器的結構最為復雜,為多種材料和配件組裝而成,例如金屬材料的插針和插孔、橡膠材質的絕緣層、塑料材質的外殼等。所使用的材料類別多,其中包含易被侵蝕的材料可能性就隨之增加,從而導致霉菌試驗結果最差。但值得強調的是,公母端和插合連接器也是所有類別中最接近成品連接器的,因此其試驗結果也更能說明當前電連接器的防霉質量。
1 488 件樣品進行試驗過程中,有226 件樣品接種的霉菌為GJB 150.10A 規定的菌種組2(黃曲霉、球毛殼霉、雜色曲霉、繩狀青霉、黑曲霉),疊加短柄帚霉,定義為類比1;另外1 262 件樣品接種的霉菌為菌種組2,疊加短柄帚霉和土曲霉,定義為類別2。表6 按接種菌種的不同,對試驗結果進行了整理和統計。圖4 為接種不同菌種的樣品各長霉等級占比柱狀圖。
圖4 接種不同菌種的樣品各長霉等級占比柱狀圖
表6 不同菌種的試驗結果對比
分析表6 和圖3 可知:
1)完全沒有長霉的樣品(即長霉等級為0 級)在類別1 中占比為92.9 %,而在菌種里增加了土曲霉的類別2 中占比則僅為62.9 %,占比減少了30.0 %;
2)長霉等級為1 級和2 級的樣品在類別1 中占比分別為4.9 %和2.2 %,比在類別2 中的占比(21.0 %和8.4 %)少了16.1 %和6.2 %;
3)類別1 中的樣品未出現嚴重長霉的情況(即長霉等級為3 級和4 級),而該情況在類別2 中占比為7.7 %(6.6 %+1.1 %)。
可以明顯看到,類別2 的試驗結果要遠差于類別1。這可能是因為類別2 中增加的土曲霉,對電連接器有較強的侵蝕作用。土曲霉能夠將塑料作為營養物質,并形成直接侵蝕。結合統計結果和土曲霉的特性,建議當電連接器的使用場景中可能存在土曲霉時,需要加強塑料件的抗霉菌侵蝕防護措施。
前文對霉菌侵蝕作用和電連接器的霉菌試驗方法及標準進行了介紹,并對大量樣品的霉菌試驗結果進行了對比和分析,發現電連接器不同配件之間的抗霉菌侵蝕能力存在明顯差異;不同菌種對電連接器的侵蝕作用也存在明顯差異。本文分析和討論的試驗結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電連接器的抗霉菌侵蝕能力,可對產品的研制和使用提供參考。但試驗屬于實驗室活動,樣品和試驗條件均受到控制,而實際使用現場的情況將更為復雜和多變。因此在運用本文的試驗結論時,也需要考慮產品的實際使用環境,從而更好地保證產品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抗霉菌侵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