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秀
在朱啟臻的新著《后院——發展什么樣的農業》這本書里,談到了農耕文化、院落和村落經濟、農民怎樣才能增收致富以及什么是“新型農民”等問題,記者閱讀后,始終有一個問題在耳邊縈繞,那就是農業和農村現代化主體是誰?為此,就相關問題對朱啟臻進行了專訪,受到了許多啟迪,收獲滿滿。
農耕文化都包括哪些方面?
作為“三農”問題專家,朱啟臻對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如數家珍。他說:“農耕文化包括傳統耕作文化、農業景觀文化和農產品文化等。傳統耕作文化包括耕作制度(包括兼作、套種、輪作)、傳統農具、地方品種與地方知識、農耕信仰等。農業景觀文化包括田園風光、農業景觀、梯田景觀、農業勞作景觀、賞花文化(如桃文化)、采摘文化等。農產品文化包括果實(食用價值、觀賞價值、寓意文化)、農產品加工(如面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手藝(如生產類鄉村手藝、生活類鄉村手藝)等。其中,生活類手藝文化包括地方特色食品制作、土法制糖、手織布、編織、服飾、印染、刺繡、陶器、建筑裝飾和木板年畫、首飾、剪紙、民間玩具、彩塑、面塑、木雕、糕點模子、風箏、燈彩、皮影、木偶頭雕刻、面具以及繡花球、刺繡香荷包、刺繡服裝和鞋帽等?!?/p>
最適合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是什么?
通過調研,朱啟臻發現,家庭農場和鄉村社區合作組織是最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組織形式。因為,家庭為社會的細胞,正好契合了農業的生命性、周期性、季節性等特點。農業生產特點與農戶家庭特點高度吻合。第一,家庭成員在農業勞動過程中可以做到人適其事、事得其人,各盡所能;第二,家庭成員勞動不需要監督;第三,勞動時間得到充分利用;第四,農業生產經驗在家庭中積累和傳遞;第五,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主動性和責任感,只有在家庭經營環境下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朱啟臻表示,農戶經營是最適合農業生產的經營形式,但是農戶經營遇到了很多問題,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家庭農場。家庭農場要符合三個條件:一是以家庭勞動力為主,區別于雇工農場;二是有一定規模,區別于小農戶;三是收入較高,不用外出打工,區別于兼業農民。家庭農場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穩定性,可以在代際之間傳承,為農業后繼者培育提供前提。辦家庭農場有很多好處,如就地、就近實現充分就業,便于照料老人和孩子,可有效遏制鄉村衰敗,激活農民對現代農業科技的需求等。家庭農場可以把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做到細微處,也為保護耕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最現實的條件。
朱啟臻提到,農業組織很多,與農戶的關系也很復雜,如“公司+農戶”、“龍頭企業+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都是曾經流行和推廣的組織結合的形式,但在這些組織形式中,農民作為弱勢群體被邊緣化,處于被動服從和受支配的地位。而只有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組織,才能實現農民的利益。在家庭農場基礎上形成的農民合作社,使農民合作社獲得微觀活力。朱啟臻認為,農民合作組織應該以鄉村社區為基本單位,這是由中國傳統文化與當前行政管理體制決定的。傳統村落是熟人社會共同體,有共同的生產與生活資源,容易形成共同的利益紐帶,具有天然的信任與監督機制,容易形成合作關系。未來的合作社應該是面向全體村民開放的合作組織,是體現雙層經營新內涵的重要實現形式。獨立于鄉村社區之外的農民合作社,很難融入傳統文化體系,也難以適應當前的行政管理體制。
農民怎樣做才能增收致富?
朱啟臻介紹,由于對農業特點認識不清楚,很多農民增收的措施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實際上不可行。比如,農產品消費具有“替代性”特點,簡單的產業結構調整就不能成為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很多人認為,規模可以實現增收,實際上規模越大風險越高,對農業支持的依賴性越強。如果過分強調進城務工為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將會帶來多方面的消極后果:一是年輕人遠離鄉村,使農業經營后繼無人,鄉村衰?。欢羌铀倭肃l村的老齡化;三是導致普遍的兼業化,難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轉型。適度規模加政府的精準農業補貼是種糧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對更多的農戶發展特色農業和融合農業,是實現增收的重要渠道。
說起“特色農業”,朱啟臻認為,很多人對特色農業理解存在諸多誤區,導致投資失敗。他介紹,特色農業是指在特定地理環境下,憑借獨特資源條件所形成的具有獨特產品品質,以及特定消費市場的特殊農業類型。不可替代和復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各地都有其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如東北“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在大豆、大米、木耳、海參方面保持優勢;北京有門頭溝京白梨、房山磨盤柿子、大興西瓜;山東有煙臺蘋果、萊陽梨、樂陵小棗、肥城桃子、濰坊蘿卜、章丘大蔥;內蒙古有黃河鯉魚、王府肉蓯蓉;陜西蘋果;山西小米;河北滄州金絲小棗、趙州雪花梨、宣化葡萄、遷西板栗、深州蜜桃、館陶黃瓜;河南新鄭灰棗、洛陽牡丹;浙江西湖龍井、金華佛手、紹興麻鴨;安徽祁門紅茶、太平猴魁、碭山酥梨、黃水獼猴桃;湖北武昌魚、秭歸橙子;湖南湘蓮、湘茶;貴州刺梨;云南山茶花、普洱茶、蒼山杜鵑花等。這些被稱為“土特產”的特色農業,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于農業產業的結果,是長期選擇的結果,形成了特定的生產方式,包含著豐富的地方經驗,融入了特定的文化內涵。發展特色農業要突出三個特色:第一,突出環境特色,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第二,突出物種資源特色,從珍、野、稀、名、特物種資源中,發現可開發的農業類型;第三,突出氣候特色和文化特色。不能一味強調“做大做強”,而要“少而精”、“精而強”。
發展融合農業的理論依據是經濟學的產業鏈理論、社會學的農業多功能理論和心理學的消費者需求理論。消費者對農業的需求已經從溫飽型轉變為提升生活質量,或者說,從滿足生理需求發展到滿足精神需求的階段。農產品的營養與安全,包括色香味在內的特殊品質,多樣化的形態、品牌與文化等,均是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而農業的多功能性恰巧可以滿足人們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要滿足消費者多層次的需求,農業就必須向融合產業發展,深入挖掘農業多種價值,可以為農業產業融合提供依據。
融合農業作為農民增收的農業,是要讓農民獲得農業全產業鏈的綜合收益。目前對融合農業的理解存在諸多偏差,有些地方把獨立的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聯合起來,把一個區域內的一二三產業之間的對接稱為融合;有的認為發展農業觀光、鄉村旅游就是融合。這些做法,與融合農業的本來含義相差甚遠。融合農業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即融合什么和在哪里融合。前者是融合農業的內容,后者是融合農業的主體。就融合農業的內容而言,主要是向兩個方向拓展:第一,農業產業鏈的縱向延伸。除了沿著傳統的生產、加工、銷售這一主鏈延伸維度,還有諸多支鏈或側鏈延伸方向,如鄉村手工業的發展。第二,發展農業的多功能和橫向擴展。前者從傳統農產品的生產功能拓展到農業生態、生活、景觀、休閑、度假、教育與創意產業。后者是農業產業與鄉村、文化和景觀等要素融合。有人提出莊園經濟的概念、庭院經濟觀念、文旅農融合等,都是綜合利用農業資源,實現農業、加工業、服務業與田園、鄉村、文化的高度融合,有效增加農民收入。融合農業的主體必須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都是理想的融合產業主體。其他主體不具備實現融合的基本條件,難以實現農民增收。
什么是 “新型農民”?
談到“新型農民”這個話題時,朱啟臻表示,新型農民是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與高素質的農業生產經營者,具備以下三個特征:第一,新型農民是市場主體。他們生產的目的除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外,還要充分進入市場,為市場提供農產品,并通過利用市場信息、提高產品質量、調整農產品結構、延長農業產業鏈、利用農業的多功能性等滿足消費者需求。第二,新型農民具有高度的穩定性。這里的穩定性是指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穩定性,不僅自己把農業作為事業,而且培育自己的子女作為農業生產的后繼者,實現農業生產的代際傳承。第三,實現 “充分就業”。如創建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解決勞動時間不均衡的問題;果農、菜農通過發展融合農業或設施農業,實現充分就業。有了適度規模和充分就業,就有了較高的收入,新型農民應該成為一個受人羨慕的職業。
新型農民形成的理想載體是家庭農場和合作社。與其他農業從業者相比,新型農民不僅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其社會責任要求也不斷擴大。突出表現有三方面:對消費者負責,誠實經營;對環境負責,具有自覺保護耕地的意識,并具有維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知識和能力;對后代負責,通過擁有一塊自己可以支配的土地,為培養穩定的農業后繼者提供條件和可能。
實現農業和鄉村的現代化必須從培養高素質的農民開始。因此,對新型農民的教育培訓是不可或缺的。在培訓內容上,要擯棄傳統的重技術、輕理念的做法,重點要放在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理念教育以及農業性質的教育,如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與農產品銷售中的應用、家庭農場經營與農民組織建設、農業特點與政府責任、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等。在培訓途徑和方法上,要擯棄傳統的重課堂講授、輕實踐、輕自學的觀念,通過參觀示范和彼此交流,咨詢服務、技術指導和新媒體的應用等,提高培養效率。
最后,朱啟臻預言,隨著新型農民社會責任的擴大,其社會地位也會越來越高。未來的新型農民一定會成為受社會尊敬和羨慕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