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摘 要:從水利建設中發揮的作用入手,對當前水利建設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給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對有關部門的工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問題;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TV85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6903(2023)02-0095-03
0 引言
合理地規劃和合理地使用水資源,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是保證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的關鍵。所以,有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水利水電的整治,發現其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對策,以使其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1]。
1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要求
1.1 充分依據流域特征
在河流治理的實踐中,應充分考慮流域的特點,合理地配置和使用水資源。采用一系列先進技術,有效提高河道的治理水平。有關部門要根據流域特征系統、全面規劃河道整治,協調河道整治和環境保護,以維護流域自然生態平衡。
1.2 堅持生態水利理念
在實施“生態水利”的概念下,有關部門必須堅持“就地取材”的原則,通過多種自然植物的栽植,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減少污染、保持水土的功能,使其形成一個更加完善的生態體系,充分發揮其適應和調節的能力,確保河道流域內的各類生態環境問題能夠及時、有效的解決。在進行河床治理時,應盡對河漫灘和河寬進行合理規劃,以提高河床的承載能力。
1.3 注重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
部分工作人員在治理河段時,大量建設護岸工程、疏浚河床,雖然增加了防洪的安全性,但也會對植被的生長造成一定的影響,使水塘、淺灘的面積逐漸縮小,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對此工作人員應遵循生態原則,通過修復受損的水體生態系統,促進其功能的恢復,從而達到一個良性循環。
2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作用
2.1 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許多企業的廢水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由此造成了河流水質的嚴重污染,加之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嚴重地影響了河流的調節和利用,使水資源的利用率下降。通過對河流進行綜合整治,將污水、污染物進行集中處理,可以防止污染,并對水源進行徹底的凈化,從而達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2]。
2.2 控制洪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
水利設施的建設也與天災的防災工作密切相關,如果防災工作做得不好,會對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的危害。在進行河道整治時,要對有關河段的地貌進行勘察,并將對防災工程不利的地方進行詳細的記載。在充分認識到這一地區的河道變化后,根據當地的降雨特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以有效地改善河道狀況,降低洪水的發生,防止造成生命和財產的損害。
2.3 發揮出河道流域的生態價值
在進行防洪、減排、污水處理的同時,還應對本地區的人民生產進行有效控制,并通過科學的發展規劃來維護河流的結構和生態環境,維護河流的生態價值。此外,在治理過程中,還可以引入其他方法來治理污染,改善水質,增強河流的抗污能力,充分發揮河流對生態環境的調控作用。
3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重要性
3.1 河道治理是社會穩定、防洪減災的需要
在山區,洪水會導致沿岸地區的滑坡、公路的損壞和其他設施的損壞。因此,控制河道的穩定性,防止耕地流失,是維護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關鍵,也是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關鍵。
3.2 河道治理有利于實現濱水空間的合理規劃
過去,因施工不規范,造成許多區域存在下水道、輸水管線布置不當,導致濱水區空間狹窄。部分河道垃圾隨意堆放,蚊蟲滋生,影響濱水景觀美感和衛生安全感。通過對河流的整治,可以有效地保護和合理地使用濱水區。
3.3 河道治理有利于改善河道生態環境
從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來看,河道治理不僅能夠保證防洪、防災,而且能夠增強河水的抗污能力,從而實現河道治理的生態效益。
4 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的常見問題
4.1 防洪基礎設施薄弱
由于部分河流沒有進行系統的處理,所以大多數的河段都是天然形成的土質邊坡,防汛基礎設施較弱,容易造成土壤侵蝕將河流堵塞,導致河流的泥沙淤積,河道萎縮,從而使河流行洪能力下降。另外,工程施工中的建筑棄渣及洪水沖刷中的碎石等,都被堆積在了河道中,導致河道變窄,河流的頂部高程高低不一,甚至出現沙丘,使得河流的行洪能力很差。在河道較窄的河流中,因河道阻水,使河流的水流不順,導致河流兩岸發生了沖蝕,形成陡坎。這不但造成河床不穩定,而且還導致河道崩塌堵流,給河道周邊地區的人 們的正常生活和生產帶來了嚴重危害。
4.2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不重視
在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日常管理中,有些部門過分注重水利工程的經濟效益,忽視了水利工程的功能和效益,導致許多問題的產生。有些水利部門存在對河道治理的不重視,致使河道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了河流淤積、污染等問題[3]。
4.3 河道治理工作分工不夠明確
鑒于河道治理工作的高度復雜性,各相關單位的協調配合顯得尤為重要。很多河道治理工作都是多個單位聯合進行的,由于缺乏相關的法律和規定,使得很多河道治理單位工作重疊較多,加之各單位工作人員對河道治理工作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造成了在工作過程中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互相推卸責任。
在河流協同治理過程中,因合作程度較低,合作程度較差,造成職責分配不合理,使河道治理的成效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在河道的治理過程中,若沒有一套完善的責任制,將會造成各個單位的職責不能切實地明確到相應的負責人,進而造成各個單位不能很好配合。
4.4 存在違法開發、違法建設占用河道等問題
隨著城市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一些河道已被開發利用。同時,隨著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城市居民的居住壓力也越來越大,有關部門將河道附近的土地進行開發。盡管很多開發商承諾絕不會對周圍河道造成影響,但在實際施工中,施工對河道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大。因為沒有有效的治理措施,導致周邊居民的圍河造田,加劇了河道的堵塞,同時,居民耕種產生的污水也使得河道環境的污染日趨嚴重,破壞了河道本身的生態平衡。
4.5 河道改造過度,使得河道效能下降
在目前的河道管理過程中,有些地區只看重開發效益,忽視了生態功能,在河流治理過程中,沒有發揮生態調控作用,導致河流自愈能力、生態抗性下降。在整治過程中,由于過度的工程建設,造成了河道生態功能的下降。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為了增強河道的防洪泄洪能力,往往使用了大量的鋼筋混凝土等材料,并在河道兩側加設護欄。這不僅破壞了河道的生態環境,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河流形態的任意改變,都會直接影響到河流的平衡和穩定性。因此,在修建水利工程時,只有綜合考慮,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河流生態的破壞。
4.6 河道植被配備不足,不能充分發揮其生態維護功能
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部分施工人員為了一己私利而偷工減料,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減少了原有的綠化面積,降低了綠化成本;第二,種植了品質較差的植物;第三,只注重初期的培養,到了后期卻是放任自流,造成了大量的植物因為后期種植問題而死亡。
5 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常見問題的解決措施
5.1 保障河道行洪斷面并合理堤線布置
堤線應基本平行于大水的流向和主流線。在某一河段內,兩岸堤防之間的距離應大致相等,而不應突然變大或變小。兩岸堤防距離應滿足安全行洪要求,必要時應進行退岸和清除障礙物,以確保河道有足夠的過水斷面,以利于洪水的泄流。堤線要盡量平整,各段之間要有平穩的銜接,不能出現陡峭的彎曲。岸線要根據實際情況,盡量考慮路堤的結合,以利于護岸管理和防洪搶險。
在保證行洪安全的前提下,要盡可能保持河道自然岸線與周邊環境和生態景觀的協調。應以現狀堤防布置情況、河道走勢、河床演變特點以及防汛交通的功能要求為依據,在確保護岸工程安全以及堤腳不被沖刷的前提下,盡量維持河道自然岸線,以現狀為基礎,統籌規劃,確保不侵占河道、不減小河道過洪斷面、過流順暢、不大挖大填等。
5.2 提高河道保護意識并加大法律法規宣傳力度
水利工程河道多建于偏僻山區,當地群眾保護意識不強,加之相關職能部門及工作人員河道管理意識薄弱,往往只關注于水利工程的建設,對河道的管理與養護不不到位,同時,大部分職能部門也沒有將河道治理納入到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體系中。所以,要想保證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成效,就必須加強民眾對河道的保護意識,提高相關人員的河道治理意識,積極開展各類講座與培訓,讓人們認識到河道保護與管理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加強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保證河道治理工作在實際中得到落實。
5.3 嚴格按照操作過程進行施工
在實施工程時,要遵循平坦、暢通的原則,針對不同河流的地理位置,確定合理的施工工藝,并嚴格按照施工程序來進行,以免出現問題,影響工程的整體進度和工程質量。
首先,在進行河道整治前,要對河道進行實地考察,并依據實測資料進行挖掘。在開挖前要做好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的準備,減少河流的水溢出地面。
其次,要在承插管上安裝鋼筋混凝土的排水管,在鋪設排水管時,要對河道進行測量,并按照測量線進行開溝驗槽。要將有關的資料記錄下來,按照記錄資料下管,在下管的同時,還要做好相應的穩管工作,防止管線在對接的過程中發生偏差。
最后,水管對接完成后,要及時做封閉試驗,在封閉試驗期間,要仔細檢查有無滲漏,如果有滲漏,要仔細檢查,以免造成施工質量不達標。在完成了試驗和檢測之后進行填筑和填埋工作。
5.4 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
在治理河道時,應摒棄以往的“硬護岸”等觀念,重視生態治理,在保證防洪減災需求的前提下,對河道植被進行修復。通過生物措施,維持和創造河流的自然形態,使河流底部空氣流通,促進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換。在河堤上種植根系發達的植物,可對河堤進行加固,有效地抵御洪澇災害。
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過程中,要注意發揮水生植物和動物的自然凈化功能,同時要對水體中的有害物質進行吸附和凈化,使河道中動植物的多樣性得到恢復,重塑人水和諧的自然景觀。利用不同植被的生態功能構建人工濕地系統,不僅能夠改善河流生態環境,還能夠建立水生態平衡體系,形成生態護岸。同時,在工程建設的選材上,還可以選擇更多具有滲透性的材料,如鵝卵石、石頭等,使河流內部能夠自動地進行物質與能量的轉化。
5.5 加強清淤整治
為了保證河段的防洪排澇,相關部門應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明確各部門的職責,采取有效的措施,確保河段的安全。治理時,應根據河道淤積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徹底清除河床淤積。為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應制定合理的河道防洪標準。管理部門要定期組織人員清理河道內生活垃圾,防止河道斷流。
5.6 完善河道治理機構
水利建設部門應成立獨立的河道管理部門,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河道管理工作。政府主管部門應加強對河道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責任追究機制,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作,確保各項制度的順利實施。
與此同時,河長要深入河段地區開展現場調查,分析當前河段治理現狀,結合工作實際,合理安排各項工作,確保各項工作責任得到細化、落實,建立一個通暢的溝通平臺,為各部門的河道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
河流治理是一項牽涉到多個領域的長期性工程,必須加強組織建設,組建一支專業的整治團隊,配備相應的設備,明確參與單位和具體的職責,對職責重疊等問題展開詳細的分析,明確具體的負責部門,完善獎懲機制,避免出現職責混亂的情況,一旦出現問題,必須嚴格追究責任。
在制度和管理方面,還要完善管理體制,加強各方的合作,提高隊伍的技術能力和整體能力,確保河流治理的科學性和穩定性。
6 結語
為了達到最大的功能效益,有關部門必須在實踐中加強對河道的治理和整治,并根據目前的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改善河道的管理,以達到防洪排泄的目的,保證人民的安全生產生活。
參考文獻
[1] 張光寶,錢建紅.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見問題及對策分析[J].珠江水運.2020(15):101-102.
[2] 張茂.淺談河道治理工程設計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珠江水運,2020(16):6-7.
[3] 劉麗梅,趙正偉.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過程現狀及對策分析[J].低碳世界,2020,10(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