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彤
全國多地密集出臺規范機關事業單位編外人員管理規定,讓由來已久的編外聘用人員話題再次熱鬧起來。
近日,為規范機關事業單位編外聘用人員管理,延安市出臺了《延安市機關事業單位編外聘用人員管理辦法》,徐州市、安康市也分別發布了《徐州市市級機關事業單位編外用工管理辦法》和《市級機關事業單位編外臨時聘用人員管理實施辦法(試行)》……全國多地密集出臺規范機關事業單位編外人員管理規定,讓由來已久的編外聘用人員話題再次熱鬧起來。
編外聘用人員是一個涉及面和關注度都不小的群體,牽系著千萬個家庭。加強這一群體的規范管理,是一項政策性極強的工作,首先需要追根溯源的是——在“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的“三定方案”(事業單位稱為“九定方案”)已經推行幾十年的情況下,如此之多的機關事業單位編外人員因何而來,、從何而來?
首要原因應該是工作太多導致的人手不足。當今社會,世情、社情復雜多變,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所有的“上有所呼”,都必須“下有所應”,可下面負責穿針引線的,也就那么幾個人、幾條槍,由于多年前的“三定方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滯后性,所以上級機關單位一旦缺兵少將,就會從基層借調或者面向社會編外聘用。前不久,十堰市委編辦刊文介紹編外聘用人員管理的“十堰模式”時,給出了一組重要數據:該市全面摸清市直編外聘用單位涉及67家主管部門、177家單位,鎖定編外聘用人員3400人。通過清理規范,比上年同期減少326人,節省財政成本約1500萬元。平均每個單位20人的編外聘用人員,平均每人4.6萬元的財政成本,如果推及全國,體量定將驚人。這篇經驗介紹性質的文章,將清理規范成效主要集中在節省財政成本方面,并未提及裁減編外聘用人員后的工作效率與成效如何。因此,“三定方案”的科學、精準與務實,才是終極解決編外聘用人員的治本之策,否則,風聲一緊著急清理,風聲一過濤聲依舊,最后,問題還是那個問題,反反復復,永難根治。
次要原因毋庸諱言,就是大量機械的、教條的、形式主義的“前請示、中留痕、后匯報”要求,讓基層疲于應付。連軸轉的工作人員縱有三頭六臂,也架不住上面那么多部門、那么多要求的輪番招呼,只得“下有對策”地參考網上搜索的范文,東粘西貼以前的總結,填寫僅改個日期還是“新瓶裝舊酒”的報表,但即使這樣的“花架子”,終歸也要占用人手去打印、裝訂、對接、報送,而且,這樣的工作,頻率之高、數量之多,離開人海戰術,實在難以勝任。
當然,還有一個飽受詬病的原因,就是個別單位的領導,嘗到了編外聘用人員的甜頭,一旦因工作不力而被曝光甚至釀成輿情事件,盡可以“臨時工”之名甩掉所有黑鍋,然后一辭了之,無需擔責。
在這個專業愈加細分的時代,大量編外聘用人員的崗前培訓是否到位、職業技能是否具備、應對預案是否完備,直接關系到各部門的行政效率與水準以及百姓的幸福指數,因此,規范機關事業單位編外聘用人員管理,必須通盤考慮。一方面,剔除形式主義的花拳繡腿;另一方面,完善編內不稱職人員的退出機制,解開“無能者出不去、有才者進不來”的死結,同時在確保各項工作“標準不降、效率不低、服務不減”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做好人民滿意的答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