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吉鵬

張小娟
舟曲,是藏語“龍江”之意,因白龍江穿城而過得名。這里是秦嶺西端與青藏高原東部的山脈交會之地,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溯江而上,目之所及,皆是巍峨雄峰。人們在山腳褶皺里依山傍水而居、耕耘生息繁衍。這里,便是張小娟的家鄉。
1985年4月,張小娟出生在舟曲縣曲瓦鄉城馬村張家老宅。那時,張家宅院門前有一條小泥溝。每逢雨季,雨水裹挾著后山松軟的黃泥土順溝而下,流經之地,一片泥濘。這是因為村后那片黃土坡土質松軟且干旱缺水,羊腸小道崎嶇難行,很難耕種。多少年來,沒有村民愿意承包這片荒坡。
20世紀90年代末,張小娟的父親張生財堅持承包了這片土地。他開著挖掘機,沿著陡峭的山坡生生開出一條盤山路,又花了近兩年時間,在荒坡腹地栽下900多株核桃苗和數千棵云杉樹苗。一年又一年,荒土坡上竟奇跡般地出現一片枝繁葉茂的核桃林。自那以后,村里那條泥水溝即便在雨季也未泛濫過。
凡是認準了的事,咬著牙也要堅持到底。在這一點上,張小娟與父親如出一轍。
2003年,張小娟以全縣文科狀元的優異成績從舟曲一中考入中央民族大學。離開家鄉的那天,附近的鄉親都來給父女倆送行。他們有的拿了梨、核桃、蜂蜜,有的則直接塞給她50元、100元,直到把她的包塞得滿滿當當。面對鄉親們的濃情厚誼,張小娟強忍淚水對父親說:“我以后有本事了,一定會回報的……”
當張小娟背著一大袋核桃來學校報到時,室友們都吃了一驚。張小娟把核桃放在宿舍陽臺上晾干,然后一個個剝開、蘸上蜂蜜,送到每個同學手中。淳樸,成了同學們對她的第一印象。
在北京求學4年,張小娟不曾改變其質樸、開朗的本色。雖然來自貧困地區,但她從不認為家鄉有什么不好,反而一有機會就向同學、朋友和老師宣傳自己的家鄉。在張小娟的描述中,家鄉成片的花兒很美,堪比世外桃源。很多同學也是經由她才知道“純凈的甘南”和“美麗的舟曲”。
畢業后,張小娟不僅順利留京工作,還以高級管理人才身份落戶海淀區。
究竟是從何時起,張小娟產生了返回家鄉的念頭,已不得而知。不過,從她大三時留下的一篇文章《寂寞城馬》里,我們或能發現些蛛絲馬跡。
在文中,張小娟著重講述了文化教育程度并不高的年輕一代紛紛外出務工的現象,借此提出一個直擊人心的問題:“他們都去見世面了,村子誰來發展?”張小娟最后提出:“想辦法發掘一切資源,創造有利條件,使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事可做,大概是留住勞動力的必要路徑。”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人,尤其是一批富有活力的年輕人——青年回家,才能讓城馬不再寂寞。
張小娟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舟曲亦是重災區。張小娟看到電視上對家鄉災情的描述,十分憂心。她問姐姐,自己如果回去,能做些什么。張小慧半開玩笑地告訴她:“在北京,你就是都市麗人;回來,你就是一個鄉鎮干部,灰頭土臉在泥巴地里跑……”
令張小慧想不到的是,那個令全家無比驕傲、同輩視之為榜樣的妹妹,真的于當年6月回到家鄉。回到家鄉的張小娟在舟曲縣立節鎮做司法助理員,兼任黨委秘書和駐村干部。
2010年8月7日夜里,700多萬方泥石流瘋狂肆虐著這座倚山而建的小城。那時,舟曲的交通已被迫中斷,外部救援力量還未進入。許多急難險重的工作,都是由“黨員突擊隊”沖鋒在前、帶頭去做,人手嚴重不足。危急時刻,一條火線入黨的特殊通道被開辟。張小娟立即遞交入黨申請,在災區的一片廢墟上,她與其他十余位年輕干部拉開黨旗莊嚴宣誓,由此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也正是在這場劫難中,作為救災志愿者的張小娟與災害現場負責防疫工作的年輕醫生劉忠明相知相戀,并于2011年底步入婚姻殿堂。
張小娟給周圍人留下的印象永遠是忙碌,下鄉、加班。同學朋友的聚會,十之八九,她都未能參加。張小娟問丈夫,為什么其他女生都有閨密和小圈子,而自己沒有。劉忠明認真思考了一會兒,告訴妻子:“因為你是一個有大愛的人,有了小圈子,感情和視角就會受局限;沒有小圈子,恰恰說明你的朋友圈很廣、格局很寬、愛很博大。”
劫難過后的舟曲開始了災后重建,張小娟也被調往老家曲瓦鄉工作。受大山阻隔,偏遠的曲瓦鄉信息閉塞,張小娟想方設法為它打開一扇“窗”——創建了全縣第一個政務微信公眾號,推介曲瓦特色產業、挖掘展示當地民俗,也記錄基層干部的真實生活。
2016年初,張小娟被組織選拔調任到舟曲縣扶貧辦擔任業務副主任。她對扶貧政策和扶貧工作數據的熟稔,全縣無人能出其右,以至她被親切地稱為舟曲“脫貧攻堅的數據庫”和“政策業務活字典”。
為了讓一些在政策理解上存在偏差、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戶明白自己應該享受哪些政策,張小娟通過漫畫形式制作“精準扶貧政策圖解”,并在微信群組織發布“扶貧政策語音播報”。
2019年4月底,張小娟擔任了脫貧攻堅“三大行動”辦公室與扶貧辦的領導職務。自此以后,張小娟的生活幾乎被工作占滿,直至2019年10月7日晚,她在完成博峪鎮與曲告納鎮貧困退出縣級驗收工作后,不幸因車禍遇難。
2019年10月10日下午,張小娟遺體告別儀式在舟曲縣殯儀館舉行。在殯儀館里,7歲的女兒“豌豆”忍不住問劉忠明:“爸爸,為什么這么多人都來向媽媽鞠躬?”劉忠明強忍著悲痛,告訴女兒:“媽媽很能干,現在國家派媽媽到月亮上執行一項秘密任務了。這事只有爸爸、大姨,還有舅舅知道,千萬不要告訴別人。你和弟弟要好好學習,等以后當上宇航員,就能到月亮上去看媽媽了。”
11日清早,當家人捧著張小娟的骨灰盒走出殯儀館時,沿途自發趕來的舟曲人民早已在街道兩側排起了長隊。他們手捧鮮花,拉著橫幅前來告別和祭奠:“張小娟同志為致富脫貧盡力,人民永記!”“送別小娟!”“小娟姐一路走好!”“沉痛悼念張小娟同志!”出殯車輛之后,不斷有車輛加入送葬隊伍,自發跟隨。
張小娟的墳墓隔著白龍江與舟曲老縣城遙遙相望。從此以后,她將永久守望曾經多災多難的舟曲,守護淳樸堅強的舟曲人。
(小 鴿摘自微信公眾號“中國青年雜志”,本刊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