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我第一次路過桂林,匆忙中趕公共汽車到蘆笛巖去看看。汽車里擠滿了人,沒有座位倒無所謂,但我被包圍在人堆里,看不見窗外的景色,真著急。我掙扎著從別人的腋下伸出腦袋去看窗外的秀麗風光,勉強在縫隙中觀賞甲天下之山色。一瞬間我看到了微雨中的山色,山腳一帶的秋林,林間白屋隱現,是僻靜的小山村,賞心悅目誰家院。這給我留下了難忘的美好印象。我沒有愛上蘆笛巖,卻不能忘懷這個紅葉叢中的山村。
翌日清晨,我借了一輛自行車,背著油畫箱一路去尋找我思戀一夜的“對象”。大致地點倒是找到了,就是不見我的“對象”,于是我又來回反復找,還是不見伊人。山還在,但不太像昨天的模樣。它一夜間胖了?瘦了?村和林也并不依偎著山麓,村和林之間也并不是那樣掩映襯托得有韻味了!
是速度,是汽車的速度將本處于不同位置的山、村和林綜合起來,組成了引人入勝的境,速度啟示了畫家!
(六月的雨摘自人民文學出版社《我負丹青:吳冠中自傳》一書,吳冠中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