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一個企業得到健康穩定長足發展,首先它的戰略必須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生活需要;其次必須用優秀傳統文化為企業員工凝心鑄魂,努力打造它自己的文化。可以說,沒有文化的企業,很難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而這樣的企業,毫無疑問,注定不會長久,注定要被市場淘汰。
因此,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特別是用優秀傳統文化鑄造企業文化之“魂”,對當今企業而言,尤為迫切。
第一,企業文化建設必須重視樹德。
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重視“養德”、“厚德”、“立德”的民族,《周易》里說:“君子以厚德載物。”又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大學》里強調:“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世說新語》中則指出:“百行以德為首。”講的都是這個道理。這樣的“國情”和“民情”,勢必會給企業家提出這樣一個要求:要高度重視“樹德”工作,要時刻不忘初心,在發展壯大企業的同時,更要有道德意識、底線意識、責任意識,更要有社會擔當。這是構建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基礎。
第二,企業文化建設必須重視誠信。
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重信守諾的民族,認為守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深信信譽就是財富。一諾千金、一言九鼎、君子重諾等典故,就是最好的例證。《周易》說得好:“人之所助者,信也”。孔子強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又說:“民無信不立”。具體到企業管理上,就是要求企業家必須信守對顧客的承諾,保證自己產品的質量,切不可以次充好,禍害他人。只有這樣,企業和企業生產的產品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同,才能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才能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樣企業才能做大做強。
第三,企業文化建設必須萃取“中和”文化的精髓。
《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孔子亦云:“禮之用,和為貴。”中和文化,可以說,是幾千年中華民族處理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原則——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也正是得益于這一優良傳統。作為一個求發展的企業,就必須汲取“中和”文化的精華,培養員工愛崗敬業、精誠團結、合作協調的精神,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助推企業的發展。譬如當今流行的“三和(指人和、物和、利和)治企”(亦即將員工與員工之間、企業生產與環境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競爭與合作的協調有機結合),其理論基礎,就是中和文化。
第四,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從點滴做起。
構建企業文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孝經》里說:“天地之性人為貴。”高度概括了人的因素的重要性。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也是人,其最終目的,就是調動企業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為企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構建企業文化,要注重積累,從一點一滴開始,不能急于求成。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理就在于此。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涵養企業精神,培育現代企業文化。”作為當代中國有擔當的企業,一定要用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廣大員工,不斷嵌入中國元素,努力打上中國底色,從而不斷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構建新型和諧的企業文化。 PR
(劉良業,河北省教育廳研究員、河北省傳統文化教育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