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從經濟上看,共同富裕有助于擴大內需、增強發展內動力。以歷史為鑒,當多數財富只集中到少數階層手中,大量中低層消費者會缺乏購買力,不可避免的導致產能過剩。只有縮小貧富差距、在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同時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同時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才可以助力經濟增長,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的良性循環。
從民生上看,共同富裕可以創造機會公平、成果共享。共同富裕不是均平富,也并不是劫富濟貧。共同富裕的目的就是使發展的成果人人有份,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努力、人人共享”的格局,最終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共同富裕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的理念不謀而合。不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只有把各種不同的因素合理分配使之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才能使萬事萬物各得其所。國家倡導共同富裕的初衷是為人民謀幸福,而企業則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達成共同富裕的重要主體。
面對全球變局,中國經濟總體保持著穩定復蘇的態勢,但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凸顯,風險挑戰依然不斷。對于外部不確定性增強,讓中國企業的風險意識不斷強化,客觀上推動了企業從“單打獨斗”向“抱團取暖”轉變,預示著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抱團取暖”成為中國企業求生和發展的新方向。
企業的發展與國家的興衰是緊密相關的。企業對我國的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時代的企業也被賦予了新的責任與使命。面對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加之國外經濟形勢惡化,中國企業如何在此大環境下打贏持久戰?以下“五個抱團”建議可以幫扶企業克服困難:
一、政企抱團。各地政府應為企業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降低資本的準入門檻,完善競爭審查制度,進一步優化市場競爭環境,激發各類企業的創新發展活力。
二、銀企抱團。危急時刻,銀行應更有力度、更有深度、更有溫度地服務民營企業,銀行要多做“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事,不做“下雨收傘”的事,助力企業渡過難關。
三、企企抱團。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促進當地企業進行戰略轉型和觀念升級,幫助企業創新發展模式,從而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
四、行業抱團。充分發揮各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的集聚力,搭建企業之間的交流平臺,通過研討、論壇等形式讓企業多交流,進而提高企業經營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五、內部抱團。呵護企業的“士氣”,讓員工感到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企業盡一切可能不裁員,雙方在危難中互相扶持,守牢基本盤,謀劃新發展。 PR
(周德文,浙江省政府特約研究員、浙商投資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