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
摘要:目的 探討介入護理在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方法 選取2021年8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76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38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實驗組接受介入護理,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以及不良情緒評分。結果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實驗組護理總滿意度為94.74%,高于對照組的78.95%,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干預前,兩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評分均降低,且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 對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應用介入護理,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有效性和安全性。
關鍵詞:腦血管;介入護理;滿意度
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不正確的飲食行為和生活作息導致腦血管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1]。介入治療能夠有效控制腦血管疾病病情進展,但是介入治療過程中容易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常見的有皮下血腫、腦出血、感染、腦血管痙攣等,延長患者恢復時間,增加其痛苦,不利于患者預后[2~3]。因此,針對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臨床需給予全方面的介入護理,保障介入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選取2021年8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76例為研究對象,探討介入護理在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中的臨床應用。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選取2021年8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76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38例。實驗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50~87歲,平均年齡(65.33±10.17)歲。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50~88歲,平均年齡(65.41±10.23)歲。兩組患者相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納入標準:患者均接受腦血管介入治療,存在明顯的治療指征[4];本研究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障礙患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合并肝腎異常或是有惡性腫瘤者。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對患者進行綜合的術前評估,進行必要的健康宣教,讓其了解手術的必要性以及治療效果,并對術后的并發癥做好心理準備。對患者的肢體功能進行評分,術后要對其進行延續護理,加強對患者穿刺部位情況的觀察,對其做好心理護理,避患者在術后過度的焦慮與抑郁。
1.2.2 實驗組采用介入護理
(1)心理護理: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年齡通常較大,對疾病的認知不足,對缺乏日常的健康知識較為,護理人員應向患者進行健康講解,讓其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講解疾病的出現原因以及健康生活的重要性,讓患者能夠積極的配合護理工作。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講解介入治療的必要性以及術后的效果,讓其能夠較好的配合護理人員進行治療,在術后能夠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以便控制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患者大多對手術會出現抵觸、消極及畏懼的心理,護理人員應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幫助其建立自信心,讓患者了解手術的良好效果,消除其負面情緒,對患者的心理進行疏導,讓護患之間搭建良好的溝通橋梁。
(2)飲食指導:護理人員應與患者溝通平時的飲食習慣與飲食口味,在盡可能滿足患者需求的情況下制定飲食計劃,保證患者保持清淡、高蛋白、高纖維、高維生素的飲食,禁止其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保持低鹽低脂飲食,對于術后的恢復有著較好的促進作用。
(3)術中護理: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需配合麻醉醫師為患者進行全身麻醉處理,然后使用相應的技術手段對患者體內右邊的動脈進行穿刺干預,需要使用造影設備觀察患者腦補血管,以此來探查患者血管和發生疾病部位的具體情況。手術時間較長時,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保持合適的體位,動態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做好手術并發癥的預防,同時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異常情況,一旦發生則需要及時將患者的異常情況傳達給主治醫師,并按照醫生的指導對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在顱內血管支架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加強對患者心率的關注,避免出現低血壓、心臟驟停的情況,患者的生命體征一旦有異常,要立即告知醫生進行處理[5]。在手術過程中,要對患者做好相關的體溫護理。保證手術室內溫度在合適的范圍,同時做好保暖和輸液加溫處理。
(4)并發癥護理:介入治療的療效雖然較好,難免會存在較多并發癥,對主要的并發癥做好相關護理工作。受到介入材料的影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導致腦血管痙攣、腦出血,針對這一并發癥,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與瞳孔的情況,一旦出現異常要立即停止手術,對患者進行緊急治療,待其恢復正常后可以繼續手術,但是術后要繼續加強對患者腦血管供血的觀察。手術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感染情況,護理人員要對醫療器械進行消毒,做好術前的準備工作,同時要加強患者的皮膚護理,在過程中微小的皮膚破損也會容易導致細菌感染。術后通常會出現皮下血腫的情況,因此在手術過程中應當嚴密觀察患者的皮膚是否出現血腫,術后對傷口進行消毒處理,避免感染的發生。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包括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總滿意率(=滿意人數+基本滿意人數)/總人數。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比較兩組不良情緒,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越嚴重。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護理總滿意度為94.7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9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干預后,兩組焦慮、抑郁評分均降低,且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病率、病死率和病殘率高等特點,患者預后大多不理想,對治療和護理的要求較高。當前臨床治療腦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是通過介入治療,介入手術風險較大,對患者機體存在一定的創傷,對主刀醫生的技術水平也有著較高要求,術后的護理管理也非常重要,術后護理管理的質量會直接影響介入治療效果[6]。
介入護理需要護理人員全程參與,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為其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護理人員首先要掌握介入手術的相關知識,提高自身知識水平與技能,保證手術治療的順利進行。在介入治療過程中,一旦出現任何風險事件和緊急事件,護理人員能夠在配合較好的情況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處理,保證手術的安全性。介入護理是一種高效的護理模式,不僅強調術前護理工作,而且也重視術中和術后護理,通過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來掌握相關風險事件的發生情況,同時術中加強護理管理,有效預防術后并發癥,將護理內容的各個階段進行聯合處理,提高護理工作的高效性,保證護理工作的連續進行[7~8]。此外,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健康宣教與心理護理,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術后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同時指導其做好康復訓練,給予飲食指導、病房管理,要時刻關注患者身體狀況及心理狀況[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評分均降低,且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介入護理在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中的臨床應用顯著,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緩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緒,縮短其住院時間,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 張改梅.介入護理干預對腦血管介入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J].內蒙古醫學雜志,2022,54(8):1007-1008.
[2] 王娟,劉菲.介入護理在腦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2,13(9):187-190.
[3] 楊寶玉.介入護理在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中的臨床效果[J].黑龍江醫藥科學,2022,45(2):55-56.
[4] 楊佳敏.腦血管介入護理的臨床療效和并發癥發生率分析——評《臨床介入診治與護理》[J].生命科學儀器,2022,20(1):56.
[5] 胡嬋芳.介入護理在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中的臨床應用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21,37(29):113-114.
[6] 李秋妍,朱燕燕,吳瑜娟.集束化護理干預對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21,37(26):155-157.
[7] 李艷麗.介入護理在腦血管病介入治療中的效果分析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21,18(13):89-93.
[8] 王志娟.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應用介入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1,13(7):191-194.
[9] 何興萍,王凌云,楊艷,郭偉.基于信息-知識-信念-行為理論的延續護理模式在腦血管介入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21,19(6):97-99.
[10] 洪捷.分析介入護理對腦血管介入術的影響[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20,37(5):549-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