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琰,李瑩,葉武智
1.西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針刀科,陜西 西安 710068;2.榆林市中醫醫院骨傷三科,陜西 榆林 719000
頸肩腰腿痛是臨床多發慢性勞損疾病,其發生與生活習慣、職業性體位有關,主要表現為持續性疼痛、功能受損、天氣變化或換季時疼痛加重,該疾病早期癥狀隱匿,癥狀不明顯甚至可自行緩解,故容易被忽略,從而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1]。近年來,頸肩腰腿痛在我國的患病率不斷上升,如何積極開展治療成為臨床研究重點。既往多以推拿手術或西醫治療該病,雖可暫時緩解相關癥狀,但治標不治本,且復發率及不良反應較高[2]。中醫對頸肩腰腿痛疾病的研究歷史悠久,且有著獨到的見解,針刺是治療此病的方案,獲得患者認可。隨著針刺技術的發展,小針刀療法逐漸在臨床推廣,已被廣泛用于軟組織疾病的治療中,但關于其在頸肩腰腿痛疾病的應用報道鮮見[3]。基于此,筆者開展了小針刀療法治療頸肩腰腿痛的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西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針刀科收治的104例頸肩腰腿痛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現代頸肩腰腿痛診斷與治療學》[4]標準;(2)經X線或CT 檢查確診;(3)患病部位疼痛、腫脹,且活動受到限制;(4)家屬及患者知情并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代謝性疾病者;(2)甲狀腺異常或主要器官衰竭者;(3)精神異常,無法正常溝通交流者;(4)合并惡性腫瘤疾病或結核病者;(5)治療依從性差者。按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2 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s,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s,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
組別例數性別 疾病類型 學歷年齡(歲)病程(月)觀察組對照組t/χ2值P值52 52男性29(55.77)28(53.85)女性23(44.23)24(46.15)0.039 0.844 47.91±5.28 47.86±5.19 0.048 0.963 11.83±3.19 11.80±3.09 0.048 0.961肩周炎15(28.85)16(30.77)頸椎病20(38.46)21(40.38)0.071 0.871腰椎間盤突出17(32.69)15(28.85)初中及以下14(26.92)18(34.62)高中21(40.38)19(36.54)大專及以上17(32.69)15(28.85)0.035 0.721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該組患者采用針刺治療。具體方法:患者仰臥位,充分暴露疼痛位置,消毒并確定針刺操作范圍。選擇疼痛用一次性毫針對足太陽、大腸俞、關元腧行針刺治療,手法為平補平瀉法,30 min/次,1次/d。治療1周后間隔3 d,再繼續治療1周,共治療兩周。
1.2.2 觀察組 該組患者采用小針刀療法治療。具體方法:患者仰臥位,將疼痛位置露出后,標記操作區并進行消毒。穴位選擇同對照組,操作者佩戴無菌手套,以利多卡因(生產廠家: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規格:1 mg/kg;國藥準字:H20023777)對患者進行麻醉干預。麻醉生效后,給予患者小針刀治療,分離黏連部位,然后止血,創可貼敷貼。1次/周,治療兩周。
1.3 觀察指標 (1)治療效果:治療兩周評價療效。療效評價標準[5]:顯效,癥狀消失,活動自如;有效,癥狀己活動能力改善明顯;無效,癥狀、活動能力無改善或病情加重。(2)運功能力:治療前和治療兩周后,采用Fugl-Meyer 運動評分量表(FMA)[6]評估兩組患者的運功能力,分為上下肢,包含協調、速度、反射活動、共同功能、分離功能等,總分100分,分值越高運動功能越好。(3)疼痛情況:治療前和治療兩周后,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7]評估兩組患者的疼痛情況,劇痛(10 分)、無痛(0 分),分值越高疼痛越明顯。(4)血流動力學指標: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兩周后的空腹靜脈血5 mL,以2 500 r/min的速度離心10 min (r=4 cm),分離血清,放置于-45℃冰箱中保存待測,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器(生產廠家:瑞華科技公司;型號:UI100)血清血清中血漿黏度(CP)、血沉速率(ESR)、紅細胞電泳時間(RBEC)、血細胞比容(HCT)的水平,步驟按儀器說明書進行。(5)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頭暈、皮疹、皮下淤血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2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83,P=0.022<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FMA 評分、VA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MA 評分、VA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MA 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的FMA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但V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FMA評分、VAS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FMA scores and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FMA評分、VAS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FMA scores and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組別例數FMA VAS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52 52治療前41.98±4.82 41.57±4.91 0.429 0.668治療后59.21±5.10a 50.28±5.01a 9.007 0.001治療前4.19±0.51 4.24±0.56 0.476 0.635治療后2.01±0.42a 2.98±0.46a 11.229 0.001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流動力學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P、ESR、REBS、HCT 均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流動力學比較(±s)Table 4 Comparison of hemodynam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流動力學比較(±s)Table 4 Comparison of hemodynam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組別例數CP(mPa·s) ESR(mm/h) REBS(s) HCT(%)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52 52治療前2.10±0.26 2.06±0.29 0.741 0.461治療后1.01±0.17a 1.57±0.20a 15.384 0.001治療前25.31±4.34 25.09±4.28 0.260 0.795治療后14.21±3.97a 18.38±3.99a 5.342 0.001治療前18.93±3.27 18.86±3.34 0.108 0.914治療后12.09±3.01a 15.28±3.19a 5.245 0.001治療前48.31±5.22 48.47±5.15 0.157 0.875治療后31.34±4.92a 38.41±4.89a 7.349 0.001
2.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期間,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3.85%,略低于對照組的7.69%,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08,P=0.400>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例)Table 5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頸肩腰腿痛是多種疾病(如肩周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共同作用的一種表現,患者可表現為發病位置腫脹、疼痛、活動不利等,對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不良影響[8]。近年來,肩周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的患病率均呈增加趨勢,故頸肩腰腿痛也呈現出增漲趨勢,因其無特異性癥狀,患病部位疼痛也時輕時重,難以引起患者的重視,待癥狀明顯時,治療難度亦增加[9]。
中醫對肩頸腰腿疼疾病的研究歷史悠久,對其的治療也有著獨到的見解,祖國醫學認為頸肩腰腿痛屬于“痹癥”范疇,認為其發生與經絡阻滯、長時間勞損、氣血瘀滯等因素有關,不通則痛,進一步導致患者的韌帶、肌肉、關節等組織受損,最終導致頸肩腰腿痛發生[10]。傳統中醫學在治療頸肩腰腿痛時多以針刺為主,其在治療期間可改善疼痛,但所需治療周期較長,患者配合度差,因此有部分因為無法堅持而放棄治療,導致臨床效果差異較大[11]。隨著醫療水平進步,小針刀療法逐漸被提出,被用于多種疾病的臨床治療中,獲得醫生患者的高度認可[12]。小針刀療法是針灸與西醫相結合的產物,屬于一種新型治療方式,其對肌肉、韌帶、筋膜等因素所誘導的黏連、痙攣治療效果顯著,且治療期間能夠調整生物動態力學,促進血液循環,由此達到治療的目的[13]。本研究發現,小針刀療法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針刺治療,且觀察組患者的運動功能、疼痛癥狀得到顯著改善,效果優于針刺治療的頸肩腰腿痛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小針刀療法治療頸肩腰腿痛可有效緩解疼痛,促進運動功能恢復。分析原因為:針刺在治療此病時雖可緩解疼痛癥狀,但不能對組織深部的瘢痕黏連組織進行解除,故治療效果具有局限性。而小針刀療法是將西醫手術后與中醫針刺理論進行有效結合,能夠有效松解局部病變組織,并徹底將病變組織進行剝離、分解,進而將剝離的軟組織恢復至原本的動態位置,因此治療效果更理想。
研究表明,小針刀療法治療頸肩腰腿痛的物理作用更為明顯,其在宏觀、微觀上均可準確抓住病理要點,對局部組織及輕炎癥狀態有改善作用,由此促進機體血液循環,恢復局部血運,加快炎癥吸收,對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發揮正向調節作用,快速清除致痛因子,促進機體組織康復[14-15]。本結果顯示,小針刀療法治療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小針刀療法可有效調節頸肩腰腿痛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分析原因為:小針刀療法能夠精準調整局部組織失衡情況,徹底清除病灶組織,提升身體正氣,促進經絡疏通,調和陰陽,故有效改善血流動力學。此外,本研究觀察了兩種治療手段的安全性,發現兩組患者均有不良反應發生,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方式治療頸肩腰腿痛的安全性相當。但需要注意的是,小針刀療法在治療期間不能直視病變組織,因此對操作者的要求較高,需對人體的解剖結構十分熟悉。
綜上所述,小針刀療法治療頸肩腰腿痛效果理想,可提高患者的運功功能,緩解疼痛,改善血流動力學,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