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力達

千余畝竹海古樹遮天蔽日,水清岸綠“火燒”橋道穿村而過,一座座別具特色的鍋坑民宿掩映在綠蔭修竹之中……走進南雄市瀾河鎮瀾河村,梯田遍布,綠水繞村,花田織錦,村民怡然自樂,置身其中仿佛進入世外桃源。
詩情畫意不必遠方。瀾河鎮位于南雄西北,東鄰帽子峰鎮,南鄰全安鎮,西連百順鎮,北與江西大余縣接壤,距離市中心36公里。“經過美麗圩鎮工程建設,現在村落錯落有致,很有鄉愁情調,”村民譚家洪感嘆道:“鎮圩煥然一新,古香古色,綠水青山清新氣息撲面而來,放眼皆美景。”在山、田、竹、林、村交匯編織的大美瀾河,美麗村落遍布其中。一葉知碧夏、一麥賞金秋,宜居宜業宜游魅力瀾河,猶如打翻調色盤暈染了圩鎮四季。
鎮圩作為鎮域經濟與服務最完善的地方,面面俱風采,瑰麗多華姿。走進瀾河鎮圩鎮中心商貿區,兩側建筑青瓦挑檐暈染著濃郁的粵北山區風情,中式窗罩空調罩上著磚紅色新漆,為圩鎮再添幾分古韻。外墻面刷白漆,配上原木色吊頂與招牌,顯得整潔有序。
2023年以來,瀾河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及韶關、南雄市委、市政府《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生態保護主旋律,以鄉村“鎮”興帶動鄉村振興,前期爭取上級資金1950余萬,大力推進“139”美麗圩鎮建設(“1個規劃”“垃圾、污水和‘六亂’等3項整治”“主干道風貌街提升、污水處理和公廁改造等9項基礎工程”),提升鎮域整體風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進生態資源產業化,繪就宜業宜居宜游的鄉村美麗新畫卷。
漫步鎮圩瀾河村,小菜園、茶園環屋而種,潺潺細流的林間溪流穿過村子一角,流向村前的坡地,穿行樹林間的環村小道,讓人有一種說不出舒心。別具一格的工礦廣場宣傳欄上書寫著時代標語,整個村莊與梯田、茶山、樹林、溪水構成了一幅絕美的宜居山村山水畫。
空中俯瞰七四三礦區,人工打造的農田池塘里,步道從中間把池塘一分為二,猶如一把弓,而中間的步道卻像一支“丘比特”之箭,蓄勢待發。斑駁褪色的紅磚瓦墻,錯落有致的廠房舊址,縱橫交錯的山間公路,特色鮮明的奮進標語。觀景臺上,一眼望去遠處的群山,詩人筆下的鄉村美景,人們所向往的“詩和遠方”盡收眼底。
眼前的喜人變化有賴于瀾河鎮的舊街建設工程,改造項目自2022年3月起實施,邀請中山大學、省設計院、廣州城市職業學院等院校參與鄉村振興發展規劃設計,設計結合南雄市城市總體規劃(2022年-2035年),借鑒日本上松盯溫泉、南京湯山溫泉、宜長興翠竹長廊等成功案例,從“客戶分析”“同行對比”“資源優勢”“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文化內涵”角度開展鄉村振興康養小鎮規劃研討,對“七四三”礦康養小鎮旅游開發項目進行整體分析,歷經一年半,推進門戶節點、濱河步道、改造農貿市場、街道整體風貌提升等建設,推動曾經的圩鎮“七四三”老工礦區已悄然成為匯聚各路網紅前來打卡的旅游景區。
村道兩旁綠樹成蔭、房前屋后干凈整潔、文化墻精美別致……行走在上瀾村圩道路上,一幅幅美麗宜居、幸福生活的畫卷徐徐展開,訴說著美麗圩鎮“蝶變”故事。
2023年以來,瀾河鎮以美麗圩鎮為抓手,積極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圩鎮建設實現了從擴“面”到提“質”的躍升。市住建局掛點瀾河村,聚焦人居環境治理,輻射鋪開赤潭路口、譚屋路口、七四三礦生活區三節段共計4.5公里排污接管優化處理。市委政法委、市二中掛點上瀾村捐資外立面改造。市供電局掛點上矽村,實施瀾河至上矽段10千伏配電線升級改造工程……鎮黨委政府與工作隊綜合考慮各村發展差異,根據村自然稟賦、人口分布、發展基礎、歷史文化等要素,指導各村因村施策,結合工作實際制定圩鎮提升重點任務清單。
同時緊緊圍繞整體風貌提升,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向縱深用力。深入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利用每月的“環境衛生清掃日”和“黨員主題活動日”組織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持續推進廁所革命,明確改廁任務、包片責任人,2022年新建農村衛生公廁2間,已提交農房外立面改造需求戶數513戶,已完成村莊創建類型干凈整潔村37個自然村數,美麗宜居村20個自然村數,特色精品村5個自然村數。抓實自然生態網格化管理,累計開展微信群線上家長會12次,播放LED宣傳標語6條、印發宣傳資料600余份,每月播放環保宣傳廣播2次。鎮網格辦人員共開展巡查100余次,共發現處理問題88個,累計發動103人次,清理河道約3公里、轉運垃圾約2噸,增加垃圾桶60只,替換破損的垃圾桶70只,開展全面清理歷史存量生活垃圾、清理河道內生活垃圾、清理路邊亂倒亂丟的全鎮行動8次。
“瀾河村火燒橋至鍋坑村7公里道路單改雙車道拓寬,將原3.5米寬路面拓寬至5.5米。對上瀾村至上矽村東亨社15公里村道行單改雙路基拓寬3米。”駐鎮工作隊隊長何榮生介紹說。與傳統撒胡椒面式的鄉村建設模式不同,透視本次瀾河鎮美麗圩鎮建設,著重突出鄉村運營,把鄉村與市場聯系起來,加速轉化美麗鄉村資源為美麗經濟發展籌碼,實現農民增收、集體增效與鄉村顏值提升多方共贏。借助市場發展賦能,鄉村運營“魔術棒”點石成金,為瀾河鎮上演了一出精彩逆襲。
瀾河鎮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優勢,以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瀾河紅色教育基地、東江縱隊隱蔽處舊址、紅軍醫院舊址、以北山事件紀念廣場、原743礦生活區提升改造為基礎,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抓住南雄市全面推進全域旅游建設契機,依托現有的瀾河鍋坑溫泉民宿與帽子峰銀杏染秋旅游項目,開發七四三礦原生活區內的露天溫泉資源,吸引游客休閑度假旅游,建設較為完備的生態旅游產業體系。
村莊“顏值”的提升,也吸引了越來越多青年退伍軍人與鄉賢前來謀求發展,為鄉村振興帶事業來了新希望。精品民宿、文旅項目加快建設……在圩鎮建設發展中,瀾河鎮堅持“產業驅動”策略,以“一產三產融合發展”為原則,發揮瀾河鎮的生態資源優勢,以“紅色文旅、工礦康養、產業振興、生態小鎮”為總體定位,通過招引、培育、引導、賦能、規范、考核等措施,積極吸引高水平運營商入駐,著力構建“運營商、政府、村集體、農民群眾”利益鏈,不斷深化“一村一品”農業產業建設,依托千畝茶園項目、葛坪村仙草項目、上瀾村香芋種植基地等現有產業,壯大拓展產業發展規模,推動瀾河建設成為全市綠色生態樣板鎮。
秀色瀾河繪藍圖,溫韻竹海美如畫。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在瀾河鎮圩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