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寧

去年底,我隨市作協“探尋鄉村振興幸福新‘薯’光”采風團走進東鎮街道禮垌村,深入田間地頭,體驗了鄉村振興給村民帶來的實惠。
那里,清溪潺潺,小橋流水,碧道環繞。放眼望去,數百畝良種香薯科學種植基地特別引人注目。在村委干部的指引下,我們還動手參與挖香薯,共同見證了村民們可喜的豐收成果。
在采風時,黎氏宗祠的修繕功德榜中有個“黎邦華”名字,使我眼前一亮。后經了解,證實了這個黎邦華就是我心中一直敬重的恩師!40多年前,黎老師從教我們班的政治課程,時間不是很長,聽說他后來調到信宜縣委黨校任校長,再之后又調上東莞市委黨校任副校長,直到退休。他常對學生灌輸“知識改變命運,善變成就人生”的思想,曾對我們講過一個關于“善變出曙光”的故事,讓我們深受啟迪。
故事說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有個黎氏年輕仔為了謀生,加入了前往馬來西亞的勞工隊伍做挖煤工人。那時,一天做10多小時苦力,食不果腹,還常常被“蛇仔”用皮鞭抽打。后經打聽,老板的母親長期被風濕關節炎疾病困擾。黎仔迎難而上,寫信回家讓人設法買本中藥藥材類書籍寄過去學習,自創出“番薯壁虎丸”。在黎仔自制的藥物治療下,老板的母親漸漸康復了。為此,她堅持要收黎仔為義子。之后,勞工們的待遇也因此大大地改善了。黎仔被送去讀中學,之后又專門學醫,不但造福了百姓,還成就了他的人生。
這個“用番薯壁虎丸創造出幸福新曙光”的勵志故事,充分說明了人要善于學、善于變,尤其是在逆境中更應如此。
幾年前,村委審時度勢,發動村民大批量種植百香果,開始時產值還算不錯,可是到了后來發現其帶動的經濟效益并不大。年輕有為的村支部書記黃云燕,帶領班子經過反復調研,并在東鎮街道專職鄉村振興副書記陳智的指導下,來個說變就變,將百香果全部砍掉,改植良種番薯。引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生產供銷模式,運用綠色新技術,采用草木灰、牛糞和花生麩等作為有機肥料,這樣種出來的番薯口感極佳,糯粉軟香,故改名為香薯。
禮垌村的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在此幸福新“薯”光產業的帶動下,村民們踔厲奮發,大做“變”字文章,現在又致力打造“一只山雞、一條香薯、兩杯茶和七道菜”(禮垌山雞和香薯,禮垌藤茶、古樹茶,七道特色農家菜)的特色振興產業品牌。
善變的禮垌,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把香薯等農產品進行深加工,讓農產品更具特色,快步迎來幸福發展的新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