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晶
多數初產婦缺乏喂養經驗,常在喂養期間發生乳頭皸裂、乳汁不足及哺乳疼痛等問題,導致母乳喂養失敗,喂養率降低。常規產科護理模式對產婦的心理變化關注度較低,難以滿足產婦多樣化的護理需求。在常規產科護理模式中加入系統性母乳喂養指導,可將護理模式進行細致劃分,對產婦的心理、生理及行為三個方面進行強化護理。本文觀察產科護理時開展系統性母乳喂養指導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與分組 選取我科2022年1—6月收治的待產婦50例。納入標準:① 足月單胎妊娠,乳房發育正常;② 認知和溝通能力正常。排除標準:① 合并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② 妊娠高血壓。本方案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原則,入組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與觀察組,各25例。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組 采取常規產科護理模式,即產前、產中及產后的護理方式。待產婦入院后均予常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體重檢測,如有分娩征兆,先給予宮口張開大小、有無陰道流血等檢查。消毒隔離產房,備好待產器械、急救藥物及新生兒復蘇用藥。分娩過程中,設專人陪產,防止發生生產意外。產婦分娩后回病房時,應詳細交接分娩狀況及特殊醫囑。產后30分鐘內指導產婦與新生兒接觸,并予哺乳。產后6小時內觀察子宮收縮狀況,按揉腹部促排瘀血。同時告知產婦注意預防產褥期感染。
1.2.2 觀察組 在常規組基礎上聯合系統性母乳喂養指導:① 待產婦入院評估。評估待產婦對母乳喂養的認知度,進行有針對性的母乳喂養知識宣教,告知母乳喂養的好處,并講解母乳喂養的成功案例,提高母乳喂養信心。② 心理干預。產婦無法適應角色的轉換,可能會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還可能擔心母乳喂養會影響身材,拒絕母乳喂養。指導產婦與新生兒多接觸、多互動,使之建立感情,并指導母乳喂養的方法,告知母乳喂養不僅利于新生兒的健康成長,更利于產婦的身體恢復,盡可能通過新生兒改善產婦的不良情緒。③ 陪伴者干預。選擇支持母乳喂養的陪伴者進行陪伴,指導陪伴者多鼓勵支持產婦母乳喂養,給予產婦溫暖,配合產婦讓新生兒進行吸吮,即便乳汁不足也要鼓勵產婦不要放棄母乳喂養,讓產婦多做一些催乳的功能鍛煉,調整房間燈光,營造家庭溫馨感,長期陪伴產婦并分享生活趣事,讓產婦建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④ 新生兒護理。采取一對一的護理模式,指導產婦進行正確的母乳喂養姿勢,產婦如有疑問隨時解答,讓產婦觀摩正確操作并進行實際操作,及時糾正操作過程出現的錯誤。指導產婦及家屬,如何撫觸新生兒、沐浴及排氣操等。保證環境的清潔干凈,定期通風消毒。
1.3 觀察指標 兩組出院時母乳喂養知識掌握度、3個月內母乳喂養率(純母乳+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及出院時護理滿意度。
1.3.1 母乳喂養知識掌握度 采用我院自制的調查問卷進行評價,滿分100分,90分以上為充分掌握,61~89分為基本掌握,≤60分為未掌握。充分掌握與基本掌握合計為掌握。
1.3.2 護理滿意度 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進行評分,滿分95分,≥77分為非常滿意,57~76分為基本滿意,≤56分為不滿意。非常滿意與基本滿意合計為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常規組年齡22~39歲,平均(31.0±4.2)歲;孕周平均(39.3±1.2)周;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下5例(20.0%),本科及以上20例(80.0%);初產婦21例(84.0%)。觀察組年齡24~40歲,平均(30.7±3.8)歲;孕周平均(39.3±1.0)周;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下6例(24.0%),本科及以上19例(76.0%);初產婦21例(84.0%)。兩組年齡、孕周、文化程度、初產婦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 0.26、0,χ2= 0.12、0.15,P>0.05)。
2.2 兩組母乳喂養知識掌握度情況(表1) 觀察組母乳喂養知識掌握度96.0%(24/25),高于常規組的76.0%(19/25),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2.66,P>0.05)。

表1 兩組母乳喂養知識掌握度比較 [例(%)]
2.3 兩組母乳喂養情況比較 常規組母乳喂養17例(68.0%),其中純母乳喂養12例,母乳+奶粉喂養5例。觀察組母乳喂養23例(92.0%),其中純母乳喂養16例,母乳+奶粉喂養7例。兩組母乳喂養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50,P<0.05)。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表2)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6.0%(24/25),高于常規組的72.0%(18/25),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3.72,P>0.05)。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母乳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能滿足新生兒各項營養需求(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有益于新生兒大腦智力的發育,全面供應新生兒的營養需求,是新生兒最科學、最適宜的自然喂養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母乳不僅營養成分高,還能滿足母嬰之間的情感需求,改善產婦的不良情緒,刺激子宮收縮,減少產婦產后出血的發生,降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發生率。當下奶粉產品種類繁多,大肆宣傳營養物質豐富,能有利于新生兒的體格發育,但與母乳相比較仍稍遜一籌。建議母乳喂養應堅持半年以上,隨后適當添加其他類型的食品,母乳喂養最好到嬰幼兒2歲及以上[1]。
系統性母乳喂養指導可幫助產婦更好地勝任母親這個角色,通過一系列細致化的護理干預,拉近醫護人員與產婦及家屬的關系,讓其指導工作更加順利,從而提高母乳喂養率。產婦在進入母親角色時一般速度較慢,特別是初產婦常因缺乏喂養知識,過多擔心母乳喂養不當,從而降低母乳喂養率。應多開展心理方面的健康講座,常與產婦進行交流溝通,讓其盡快適應母親這個角色。另一方面,應聯合家屬鼓勵分擔產婦的情感需求,家屬也需主動參與到學習育兒工作中,提高認知水平,幫助產婦提升喂養率。醫務人員應查明母乳分泌不足的原因,減少不利因素的發生,確保母乳的生產。產婦初乳一般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及固體成分,色澤偏黃且稀薄。初乳不僅有增強新生兒免疫功能的作用,還有助于新生兒排胎便[2]。初乳一般量不大,偏少,多數產婦對母乳喂養的知識局限化,尤其合并有基礎疾病的產婦,認為受疾病的影響導致母乳不足、缺乏營養,從而放棄母乳喂養選擇人工喂養。應加強宣教關于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促進產婦為新生兒提供營養物質的供給。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母乳喂養知識掌握度、3個月內母乳喂養率、護理滿意度優于常規組,說明系統性母乳喂養指導可提升產婦母乳喂養知識掌握度、喂養成功率及護理滿意度。